承历史记忆,修岁月之痕——连云港市文物修缮工程纪实(二)
连云港市历史悠久,有2万多年的人类活动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2200多年的建置史,与我国悠久连续的文明历史有着重要关联,是见证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之一。海州古城目前仍保留着完整的历史肌理,划定了连云老街、南城东大街、民主路等历史文化街区,全市已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1处,涵盖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与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各种类型,成为体现城市历史价值特色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连云港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为加快新时代“后发先至”、建设现代化新港城的重大战略举措予以部署落实,在获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
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连云港市文物部门坚持“保护第一”和“修旧如旧”“最小化干预”原则,组织实施了上海大旅社、南城古民居、海峡巷朱氏民居等一系列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保护工程,不仅改善了文物的存续环境,也为名城申报工作夯实了基础支撑。
海峡港朱氏民居(东宅)修缮工程
海峡巷朱氏民居,位于连云区胜利街海峡巷6号,背倚云台山、俯瞰老港区。它是连云港航运历史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云港民国住宅的杰出代表之一。这座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老宅,曾因岁月侵蚀而渐失光彩。2021年,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组织对其进行了修缮,使这座百年古建重焕新生。
修缮缘起:朱氏民居的“前世今生”
朱氏民居的建造,与连云港的建港历史息息相关。20世纪30年代初,因海州大浦港淤浅严重,大型船只时常搁浅。陇海铁路局决定在老窑建设新码头,将其定为陇海铁路东端起点。新建的港口背依云台山,前有东西连岛作天然屏障,故各取首字,定港名为“连云港”。随着港口的建筑,当地地价倍增,外地客商敏锐地嗅到商机,云集于新兴的小镇,在此投资买地,或设立商铺,或大兴建设。
朱氏家族是老窑的望族之一。朱家的祖先为兄弟二人,明初因“洪蝇赶散”发配至此烧窑,老窑也因此得名。到民国时期,朱家成为老窑第一大姓,家族势力庞大,老窑的山地尽归朱家所有。随着老窑的发展,朱家靠卖地发家,在山上多处置办房产,海峡巷朱氏民居便是其中一处。
朱氏民居(西宅)
该民居全宅分东、西两路,东路建筑为西式洋房,一层石木结构,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十一檩。大门朝北,设有抱厦门厅,正房两次间以南设厢房并与正房相连,正房及厢房面向天井方向另设单坡外廊。屋面为双坡硬山顶,人字木屋架,上施灰色平瓦,外墙均为黄色花岗岩块石砌筑,尽显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情。西路建筑前后两进,为合院形式,现作民居使用,另有门户出入。
2010年,朱氏民居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早期港区建设的实物见证,其建筑构造既保持了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又体现了近代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对研究连云港开埠和近现代建筑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朱氏民居(东宅)修缮前照片
然而,随着连云港港区建设西移,朱氏民居经风雨侵蚀与寒暑交替等因素影响,东宅出现屋面瓦行紊乱、盖瓦下滑、斜沟排水不畅的现象,造成屋面普遍渗漏,并逐步侵蚀屋面木结构等问题。加之建筑长期闲置空关,房屋质量不断下降,外廊单坡屋面倾斜、下滑。为使这座民国洋楼重新焕发生机,以健康的姿态延续下去,市文物考古所组织实施了“海峡巷朱氏民居(东宅)修缮工程”。
匠心筹备:以敬畏之心守护文物
本次修缮工程的筹备,始终秉持着对文物的敬畏之心。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联合勘察设计单位,对朱氏民居建筑物本体状况进行现场检测,并对建筑物瓦屋面、木结构、墙体、油漆、电路等进行全面勘察,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海峡巷朱氏民居修缮方案的设计工作。《海峡巷朱氏民居(东宅)修缮工程设计方案》通过市文物局专家组评审并获批复。
修缮工程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恪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修缮以建筑现存形制、构造、材料、工艺为主要依据,结合历史文献、现场查勘数据与残损状况,确保每一步施工都有章可循,力求全面地保存延续建筑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监理单位全程监管工程质量,提供技术指导。
检查工程现场
为加强工程管理,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组建“海峡巷朱氏民居(东宅)修缮工程专班”。专班于开工前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施工工序、质量标准及安全规范,开展技术交底,并科学统筹施工进度。依据设计方案,在文保专家与监理人员的双重把关下,施工单位遵循“修旧如故,保持原貌,以存其真”原则进行精细化施工,除必要保护部位外,最大限度减少干预。专班还多次与属地街道沟通,协调解决问题,争取支持。工程各参建单位密切协作,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精工修缮:让百年老宅重焕生机
历时近三个月,修缮工程竣工。施工团队采用揭瓦不落架大修手法,对建筑各部位进行系统性修复。
木结构:固本培元
构件拆卸与归安:拆卸屋面平瓦、檩条,按原位编号归档;对木檩条进行修理和归安,按原构件的长度、截面尺寸配换因腐朽挠度过大失去承载能力的檩条。
屋架整修:更换糟朽构件,加固连接节点,增设必要支撑;对铁件进行除锈防蚀处理。
外廊檐柱墩接:柱根腐朽处采用榫卯墩接;榫卯部位用螺栓或铁箍加固。
防火处理:木构件表面喷涂环保型防火涂料,提升建筑防火性能。
瓦屋面:重塑屏障
基层处理:铺设木望板,檐口向屋脊方向逐行安装;纸筋灰浆找平后满铺防水卷材。
安装顺水条、挂瓦条:更换顺水条、挂瓦条,按原规格复位。
瓦片铺设:复用原灰色平瓦,按同规格、色泽定制补足缺损瓦片;陡坡屋面采用平瓦专用螺钉或钢丝绑扎固定,增设抗风搭扣。
更换斜沟:检查更换腐烂木龙梢,重新铺设后做好纵坡设置以利斜沟雨水排出。
墙体:修残补阙
外墙修复: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墙体,恢复缺损的菱角砖檐与西厢房山墙青砖压顶。
材料工艺:采用传统青砖、青灰浆,还原历史风貌。
地面:还原肌理
方砖地面:明间和厢房原方砖地面已失,已改为水泥地,拆后按架空通缝恢复,铺后自然养护一周,扫熟桐油二度。
木地板地面:次间原木地板区域,用青砖沿进深方向砌地垅墙,间距与原垄一致,清理通风口以通风防潮。地垅墙上搁置杉木地板楞,上下加工成平面,厚杉木板平铺为木地板。
木构件:重现原貌
木门窗:整修现存门窗,使其牢固完整、开启灵活;受损严重的按原形制、工艺恢复,参照现存样式制作安装。
天棚:重新制作并安装正房、厢房、门厅天棚,还原历史形态。
其他修缮:精益求精
烟囱修复:依据现场遗留样式,重新砌筑四处烟囱顶端塌陷部分,底部做好防水处理,确保牢固完整。
粉刷翻新:铲除受潮空鼓的内墙面抹灰层,按原工艺重新粉刷。
周边环境整治:拆除南侧后期搭建的披屋屋面,清理周边环境,还原历史风貌。
白蚁防治:对内部梁柱、墙壁、木质地板和门窗进行喷涂药水处理,开展白蚁防治工作。
修缮成效:价值提升,风华再启
修缮工程竣工后,连云港市文物局组织专家对“海峡港朱氏民居(东宅)修缮工程”进行验收,认为该工程达到方案设计要求,符合文物维修保护原则,修缮效果较理想,予以通过验收。
朱氏民居东宅修缮后鸟瞰
历史价值延续。本次工程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最大限度保留了建筑原有的历史信息:黄色花岗岩外墙、人字木屋架、西式外廊、民国门窗样式等标志性元素完好保存,清晰展现了连云港建港初期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特色,为研究当地民国建筑史提供了鲜活实物例证。
结构安全提升。木结构经整修加固与防火防腐处理,木屋架、檩条、檐柱承重能力恢复,解决了屋面倾斜、构件糟朽的问题。瓦屋面新铺设的防水卷材与不锈钢斜沟,消除了渗漏隐患,使木构件不再受雨水侵蚀。墙体与地面的修复,增强了建筑整体稳定性,为建筑长期保存奠定坚实基础。
艺术风貌重现。经过修缮,朱氏民居东宅恢复了民国时期的外观特征:平瓦屋面整齐有序,正脊线条流畅;花岗岩外墙与青砖封檐相得益彰;方砖地面与木地板纹理清晰,木门窗古朴雅致,天棚简洁大方,整体风格统一和谐,再现了当时的建筑美学。
各部分修缮前后对比图
屋顶
走廊
墙面
房间
海峡巷朱氏民居(东宅)修缮工程,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也是一次对文化遗产的深情守护。从方案设计到修缮施工,每一步都凝聚着文物工作者的心血,他们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文化,以精湛技艺修复岁月痕迹,让这座民国老宅在新时代重焕光彩。
海峡巷朱氏民居(东宅)现状
如今,当人们驻足于复原的菱角砖檐下,轻触着修整后的青砖墙面,凝视天井中重新铺设的青石板,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建筑的复苏,更是一座城市对历史的温情致敬。海峡巷朱氏民居的修缮表明,真正的保护,从不是将文物封存于时光胶囊,而是以科学之手拂去尘埃,让历史在当代继续呼吸。
“最好的保护,是让古建在当代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连云港市将继续以“绣花功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唤醒更多“沉睡的遗产”。让海峡巷朱氏民居这样的“活着的历史”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为城市注入深厚文化动力。
(图文来源于“连云港文物考古”,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