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
大连、徐州、温州
三座“万亿冲刺”城市的成绩单出炉
温州4831.9亿元
大连4647.0亿元
徐州4509.3亿元。
从总量看,徐州并不占先,但如果把视线移到增速——6.2%,三者之中它跑得最快。距离年度万亿GDP的门槛,只剩最后一小段路。一旦跨过去,它不仅会是江苏第六座“万亿城市”,还将成为苏北首个吃到这块“金牌”的城市。
徐州位置图(图源@Google地图)▼
别小看这一步。
万亿,不只是账本上多了一个零,更意味着在资源分配、区域话语权上的一次跃升。
江苏现有的五座万亿城——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没有一个是偶然达成的。
苏州,凭借制造业根基与外向型经济纵横江湖
南京,坐拥科教实力与总部经济两张王牌
无锡,倚仗精密制造与物联网产业稳扎稳打
南通,依托沿江沿海的天然通道广迎八方
常州,借力新能源赛道与民营经济突围而出
它们跨线之后,城市发展的底气更足,招商更容易、资源更集中、地位更稳固。
徐州的起点与它们不同,这里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几十年来带着矿山、钢铁、机械的粗犷气息。
身处苏北,徐州长期被视作江苏的“后端”,产业偏重、环境压力大、财政担子沉。
好比一辆沉重的老火车,要提速并不容易。但近些年徐州硬是顶着转型阵痛,从煤灰中擦亮装备制造,从老厂房里孵化新产业,把距离一点点缩到只剩最后一公里。
这不仅是一场“逆袭”,更像是一名老兵咬牙跑完全程马拉松的最后冲刺。
江苏“十三太保”位置图(图源@中国大百科全书)▼
对于苏北来说,这不仅是徐州的胜负,更是一场区域的心理战。数十年来,江苏南北的经济差距像是一道看得见却翻不过的高墙,苏北始终被贴着“次级赛区”的标签。
谁先破万亿,谁就能改写这段叙事!
而如今,这根接力棒正握在徐州的手里。
要弄清徐州为什么能跑在前面,不妨先看看同场的“对手”们——不是要贬谁,而是通过对比,才能看清徐州的相对优势。
盐城的长处在于“逐浪”。新能源和海洋经济像给它装了涡轮,海上风电机组一排排伫立海面,光伏面板铺满滩涂,高新区灯火通明,港口、海工、运维环环相扣,场面像一幅现代版的“海上长城”。
江苏盐城城市夜景(图源@摄图网)▼
但盐城的增长过于依赖大项目和外来资本,投资和产能扩张跑得比技术积累、本地内需还快。关键材料、核心部件、设计研发没完全本地化,高端人才不足,消费带动有限。一旦外部投资收紧或补贴调整,短板就会露出来——爆发力够,但续航力还不稳。
对徐州而言,这正是可以趁势补位的窗口,在产业链深度和配套上一步步碾压过去。
淮安的长处在于“守稳”。台资企业在这里深耕多年,代工厂和外向型中小企业群稳定运转,订单稳定、管理成熟,让它在风浪中不容易被掀翻。
航拍江苏淮安水釜城景区雪景(图源@摄图网)▼
但稳也意味着突破难——产业以代工为主,资本和技术密度不高,产业链仍以中低端制造为主,龙头企业较少。
淮安的高端人才、总部经济、高端服务业也都相对稀缺。
和徐州争夺高能级资源时,它的底子很结实,却缺了那股能突然蹿上一格的劲儿。
连云港的长处在于“通海”。这里的大宗商品吞吐量惊人,保税加工、海陆联运的密切协作,把货物送向全国乃至海外。
航拍江苏连云港海港码头(图源@摄图网)▼
但正如老水手说的:“会装船,不等于会造船。”连云港太依赖港口和大宗产业,内部产业多样性不足,腹地消费和高附加值制造没撑起来。一旦国际大宗价格波动,城市的“体温”就跟着忽冷忽热。
对徐州来说,连云港更像是天然的出海口,而不是硬碰硬的对手——可以借它走向海外,也能避开产业上的直接冲突。
宿迁的长处在于“追新”。这座苏北最年轻的地级市,电商和食品加工像长了翅膀,洋河、双沟的酒香飘全国,直播间和仓储基地昼夜运转。
江苏宿迁项王故里夜景(图源@摄图网)▼
但年轻就意味着底子薄,制造业门类不全,高端产业刚起步,基础设施和高能级服务业还在追赶。节奏是快的,但要爬上更高的平台,还得蓄够劲儿。
相比之下,徐州不仅跑得快,还有厚实的产业底盘和多元的增长引擎,长跑更有底气。
这样一比,差距和优势就清楚了——盐城冲得猛但链条不全,淮安稳却少了突破火花,连云港通道强但产业单一,宿迁追新快但底子薄。它们在某一条赛道上冲刺有余,却难全面开花。
而徐州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在苏北地区它不是短跑选手,而是全程型选手。它没孤注一掷押在一条赛道上,而是一步步补短板、慢慢铺开面,像个耐力充足的全能选手。
徐州的打法,不是冒险搏一瞬的爆发,而是四面撒网、层层加固——位置、产业链、制造升级、人才留存,全都牢牢攥在手里。那张网,正一点点收紧,等着鱼自己游进来。
江苏徐州地标建筑和平大桥(图源@摄图网)▼
这种稳健和耐力,在地理位置上体现显著。京沪高铁和陇海高铁在这里交叉,南北、东西的流动全汇到这座城的心口。高速公路密得像一团蛛网,飞机能飞到沿海,货船能顺水出海。
站在四省交界的十字路口,看着人流、物流、信息流每天从四面八方涌进来,就知道这种位置是可遇不可求的。
而且徐州背后不是孤零零一个城市,它是整个淮海经济区的中心,辐射人口过亿——批发、物流、医院、展会,全都自带一个超大腹地的客源。
政策也给它加了码。2017年,徐州成了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2021年又认它做省域副中心。这不是挂在墙上的荣誉证书,而是城市发展和跃进的筹码。
可有底气还得有硬货。
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标签一度沉重得像背着个铁疙瘩,煤炭、钢铁、机械,全是笨重的家伙。但这些年,它一边拆掉旧包袱,一边换上智能芯。
徐工集团,依然是那个叫得响、镇得住的招牌,可它造出的机械,早已接入了5G、实现了远程操控,更在能耗上做足了减法。
卡特彼勒的亚洲生产基地落在这里,也让产业线接上了国际水准。转型,不是把旧的扔掉,而是让它们和新技术融合出新的肌肉。
航拍江苏徐州地标建筑电视塔(图源@摄图网)▼
“343”产业集群不是喊口号,而是一条条真正在运转的链。链条一密,抗风险力就高。和盐城靠新能源一枝独秀、淮安靠代工稳字当头相比,徐州的产业像一张四平八稳的网,风再大也不怕吹断一根线。能源供应稳定,工业用电用热心里有底,这在成本起伏的时候就是硬实力。
2025年上半年,徐州的一产涨了4.1%,二产涨4.7%,三产直接冲到7.6%,说明这座以重工业闻名的城市,正学会用更均衡、更高附加值的方式赚取财富。
至于文化和生活的底色,徐州也有徐州的样子。清晨的云龙湖泛着金光,湖面上有人划桨,水鸟低飞掠过,岸边的晨跑者呼出的白气在阳光里慢慢消散。龟山汉墓的石阶上,总有外地游客停下来拍照,或者干脆坐一会儿,晒晒背、吹吹风。这是多么温馨安逸的城市画面!
这些看似和GDP没直接关系的画面,却让人觉得,这城不仅是个挣钱的地方,也是一个可以安稳落脚、慢下来生活的所在。
江苏徐州户部山古建筑群(图源@摄图网)▼
但往前走,阻力在变大。
人口趋势首先显露压力——徐州的常住人口从2020年的908.39万降至2024年的901万,人口四年减少7万多。吸引不到足够的新居民,意味着消费和服务业的活力会被削弱,企业的招工面和创新潜力也会逐渐收窄。
产业结构的隐忧同样存在。这座城市的新兴产业虽在生长,但规模不够大;传统重工业和工程机械依旧是顶梁柱。这些外向型行业高度依赖海外需求——国际市场一波动,本地就业和财政就容易跟着波动。
此外,部分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依旧在本地缺位,设计、核心零部件等利润高、税收多的部分被外地承接,造成“产量在徐州、利润在外地”的局面。
徐州的城市发展也不均衡。铜山、邳州、沛县是外圈主力,经济体量均过千亿;主城的鼓楼、云龙带动力不足,部分城区GDP不足500亿,这种“外围快跑、中心偏弱”的格局,可能拖慢整体能级提升。
江苏徐州窑湾古城新年风光(图源@摄图网)▼
这座城市的民营经济发展依旧还是一个很大的短板。2024年江苏民营企业200强榜单中,徐州上榜企业仅5家,整体规模和影响力与南通、常州等地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和苏南的那些大哥们,更是无法相比!
环保压力也是一道关口——根据国家环保要求,钢铁、水泥、煤电等高耗能行业必须降排放,但改造投入高且周期长,一刀切削减产能又可能冲击就业。与此同时,土地、能源等要素价格持续走高,企业面临的综合成本依然偏高。
徐州面临的外部竞争同样在加速。盐城的新能源链条延伸迅速,淮安的电子信息制造不断扩容,连云港依托港口升级,宿迁在电商和食品加工上猛追。它们都在争夺更高的产业位置。
再叠加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出口市场的政策风向、国际需求冷热的变化——这些冲击会直接传导到徐州的产业链上,让竞争来自不止隔壁城市,也来自更远的世界。
航拍江苏徐州云龙湖5A景区(图源@摄图网)▼
在这种背景下,徐州未来的城市发展该如何做呢?
是不是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让核心城区更有“带动力”。过去徐州的很多增长来自县区,现在主城区也需要硬起来。可以通过政府的力量和市场的引导把更多总部、金融、物流、设计和高端服务业留在城里,交通、会展、商圈互相打通,让它成为一个真正的“中枢”,而不是一个过境的中转站。
与此同时,可以探索吸引和留住人口的新措施,比如提供更便利的落户政策、改善青年人才居住条件、加强教育和生活配套,让年轻人和高技能人才在这里有扎根的理由。
产业上,也可以往深里走。新能源,不止做电池和整机,还能往储能、回收这些上下游延伸;半导体,可以补上设计这个缺口;工程机械,不只是生产,还能做电动化、智能化和全链条的运维服务,这样就可以让产业体系更稳,抗风险能力更强。
徐州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更松的手脚。融资更顺畅,审批更简洁,让企业少花时间跑手续,多花时间做产品。财政投入也可以更精准,把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拧成一股绳,用在关键的环节上。
徐州云龙湖山水建筑风光(图源@摄图网)▼
外贸方面,徐州可以利用中欧班列和海外仓,把徐工机械、新能源设备直接推到中亚、东欧这些市场,把风险分散到更多地方。区域合作上,可以和连云港在港口物流互补,和盐城在新能源配套上协作,和宿迁在农产品深加工上联合,让资源形成叠加优势,而不是互相消耗。
徐州的绿色转型也不能只是“被动应付”,这个需要变被动为主动。如果工业园区能用上绿色电力、循环水、碳捕集等技术,不仅能过环保关,还可能长出新的产业和竞争力。
上面所说的这些事情或者建议,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如果能在核心区升级、产业延链、民企松绑、外贸拓市、区域协作、绿色转型这些方向同时推进,徐州就更有可能稳住节奏,在长三角北翼跑出自己的位置。
2025年,可能是徐州实现重大城市发展突破的一年,因为只差临门一脚了!
但这座城市也不能过于骄傲。
毕竟,万亿只是门槛,不是终点。
徐州真正的挑战在于:当聚光灯亮起后,如何为下一段赛程蓄力。
只有这个问题弄明白了,这座城市才能跑出更稳健、更具韧性的节奏。
出品 | 探客纪
本文创作团队 |千城记
撰文|杨辰可 编辑 |闻静
设计 |贾恩艳
审校 |小弘
封面及首图来源@摄图网 @图虫
【参考资料】
1.《三地冲刺万亿城市,其中一个更特殊!》中国新闻网2025-08-11
2.《在这里,读懂“最”江苏|徐州:一座“最”具涅槃精神的城市》新华日报2025-03-24
3.《盐城高新区:十年筑梦,向高向新》上游新闻2025-05-26
4.徐州常住人口、各区GDP数据——中经数据
5.《徐州: 以“头马”担当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经济网2024-07-29
6.《徐州5家企业上榜江苏民企200强》扬子晚报2024-10-3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