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纪剧院的观众分享会上,原本该是艺术与观众温柔对话的场合,一位观众的提问却像颗石子,轻轻却有力地打破了这份平和:“屈中恒是吸毒艺人,导演是装不知道还是在对抗中国法律?” 面对这样直击核心的疑问,赖声川导演那句带着几分不耐的 “没什么好谈的” 轻轻落下,随后他转身离场的背影,被镜头定格后传遍了网络。
![]()
事件的发展速度,或许超出了赖声川及其团队的预料:原计划于8月22日和23日于北京演出的《宝岛一村》临时换角,原定由屈中恒饰演的老赵,如今改由杨智斌出演,而原定于8月29-30日,于无锡大剧院演出的《宝岛一村》,也已经取消了。
这位我们曾视作 “华语戏剧圈温暖灯塔” 的导演,就这样陷入了职业生涯里最棘手的舆论漩涡。涉毒艺人的任用争议背后,藏着我们对艺术该有的底线、对法律应有的敬畏,还有对社会责任的深深追问 —— 而想要走出这片困境,他和团队唯一的路,只能是放下姿态,带着真心说一句道歉。
![]()
其实这场危机不是突然到来的,更像是长久以来没被正视的矛盾,终于忍不住爆发了。
涉事的屈中恒,早在 2006 年就因吸毒被台湾警方查处,按说这样的艺人,早该被纳入内地 “劣迹艺人零容忍” 的名单里,再难登上舞台。
可从 2008 年开始,赖声川导演却坚持用了他 17 年,让他在《宝岛一村》这样的核心剧目中担纲主演,陪着剧目巡演了近 500 场。
![]()
更让人觉得遗憾的,是危机发生后他们的应对方式。面对大家的疑问,赖声川导演转身离场时,指尖指向观众的动作,藏不住对公众关切的轻慢;团队后来还想追查提问观众的身份,试图压下不同的声音,这和艺术本该传递的包容与自由精神,实在差得太远。
他们或许认为 “保留原班人马是为了艺术完整性”,可《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里明明写着 “涉毒艺人终身不得参与演出”,这样的规定摆在面前,所谓的 “艺术理由” 听着就像敷衍的借口。
想想之前宋冬野想复出被大家抵制,含笑因为涉毒被《狂飙》剧组除名,同样的规则面前,为什么到了这里就有了 “特殊待遇”?这种双重标准,真的让人心寒。
回头看看赖声川导演这些年的争议,会发现这次危机其实是他的公信力一点点被消耗后的必然结果。
之前《如梦之梦》5000 元一张的高价票,让很多喜欢话剧的人感叹 “连走进剧场的自由都没了”;后来又有声音说他作品里有扭曲国家形象的台词;更让人难过的是,还有消息说他团队会雇人刷好评、删差评,用这样的方式操控舆论 ……
![]()
当初他说 “艺术要纯粹”,可这些做法,让 “纯粹” 两个字变得格外苍白。连台湾媒体都用犀利的话写这件事,说他 “撕下了虚伪的面纱”,那个曾被称作 “两岸文化桥梁” 的身份,好像也在这场风波里倒了。
我一直觉得,艺术是需要包容的,它能接纳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故事,可它绝对不能成为违法失德的 “保护伞”。
真诚的道歉从来不是漂亮的公关话,得实实在在落到三个地方:
第一是敢直面错误,承认用了涉毒艺人,既违背了法律,也伤了大家的心;
第二是真的去反思,说说这么多年一直合作的真实原因,别总拿 “艺术” 当挡箭牌;
第三是要做些实际的改变,比如建个严格的艺德审查机制,以后别再出这样的事。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回应我们对 “艺人要德艺双馨” 的基本期待。
![]()
戏剧舞台上有 “第四堵墙”,隔开了舞台和观众,可在社会责任面前,这道墙该是透明的。赖声川导演曾经用《暗恋桃花源》这样的戏,把很多人的心连在一起,可现在,却因为没守住底线,慢慢失去了大家的信任。
真的希望赖声川团队能好好想想,别让 “大师” 的光环在舆论里慢慢褪色,用一次真心的道歉,重新找回大家的信任,不然最后,可能真的会变成整个行业都要引以为戒的反面例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