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求美者审美需求的升级,单纯追求“高鼻梁、尖下巴”的模板化审美逐渐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对面部整体和谐美的追求。其中,中轴轮廓线作为决定面部立体度与侧颜曲线的核心结构,成为医美塑形的重点。李炜伟医生认为中轴轮廓线的塑造需基于个体骨相差异,通过精准评估与科学设计,实现“起势-过渡-收势”的自然美学衔接。
一、中轴轮廓线:面部“四高三低”的黄金框架
中轴轮廓线是面部正中从发际线至颏部的纵向骨性支撑结构,其美学标准体现为正面比例1:1:1(上庭、中庭、下庭均等)与侧面“四高三低”的起伏曲线:
四个高点:额骨、鼻尖、唇珠、颏前点
三个低点:鼻额交界、人中沟、颏唇沟
若中轴线存在比例失调或凹凸断层(如额头扁平、鼻梁低平、下巴后缩),会导致面部显得扁平或失衡。因此,需从额眉部、鼻部、下巴三大关键区域入手,针对性调整。
二、中轴轮廓线塑形的三大核心区域
1.额眉部:奠定中轴线的“起势”
额骨的饱满度与眉弓的骨感度决定了上庭的立体感。亚洲人常见问题是额结节发育不足或眉弓低平,导致上轮廓缺乏支撑,甚至影响眼窝深邃度。
改善方案:
材料选择:高粘弹性单相玻尿酸,兼顾塑形力与自然度。
填充要点:
额中部以“扇形注射”打造柔和弧度,避免过度充盈;
眉弓采用骨膜上微量填充,强化眉骨转折,与鼻根形成T区立体衔接。
2.鼻部:塑造中轴线的“转折点”
鼻部是面中部的视觉焦点,需兼顾高度与流畅度。临床中常见误区是盲目追求高山根,却忽视鼻额角(120°-130°为宜)和鼻基底的配套调整。
改善方案:
山根与鼻梁:选择中等硬度玻尿酸,沿骨膜层线性注射,强调鼻背与眉弓的自然过渡。
鼻基底凹陷:优先使用支撑性强的凝胶型玻尿酸,改善“鼻翼-面中”凹陷,避免单纯隆鼻导致的“悬浮鼻”
3.下巴:中轴线的“收势”与平衡
下巴的突度与长度直接影响下面部比例。短缩或后缩的下巴易导致“嘴凸”假象,而过度前伸则显僵硬。
改善方案:
动态塑形:选用高内聚力玻尿酸,以“锚定注射”法增强骨性支撑,同步改善颏唇沟深度。
美学参考:
侧面观:鼻尖-唇珠-颏前点应位于Ricketts审美平面(E线)内侧;
正面观:下巴宽度≈鼻翼间距的1.3倍。
三、中轴线塑形的风险规避
拒绝“局部思维”:需整体评估额-鼻-颏联动关系,避免单一部位过度填充导致的“假面感”。
材料适配性:额头、下巴等动态区域应优先选择抗位移产品,鼻部禁用游离性强的材料。
保留原生特色:如鼻梁低但鼻尖翘者,可保留鼻尖表现点,仅强化鼻背线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