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徽宗
中国民间斗蟋蟀的风气由来已久,历史上很多名流、学者都留下过关于斗蟋蟀的诗词、书画作品。民间流传有很多和蟋蟀有关的故事。
南宋时,斗蟋蟀之风甚盛。在罗丞相(罗仲舒)府里干木匠的张煜,得知罗公子斗蟋蟀赢了很多银子,便好奇地去偷看,不料刚揭开盖,蟋蟀就逃掉了。罗公子大怒,打了张煜一顿,要他三日内还回蟋蟀,否则要他的命。
张煜去哪里找回蟋蟀啊?他自思没有活路,就投河自杀。恰好被路过的济公救起。济公在民间传说中济危救困、佛法无边,他知道张煜袋子里还有三文钱时,就让他去买了一只半死的蟋蟀,然后找到了罗公子说,这只蟋蟀能斗败大公鸡。
罗公子不相信,就令家人抱来一只大公鸡与他打赌,结果济公的蟋蟀一战而胜。于是,罗公子就花了500两银子将蟋蟀买下。济公将银子接济了张煜,让他去自谋生路。
而罗公子自打得到了这只神奇的蟋蟀后,视若珍宝。但有一日,不慎让蛐蛐跳出盆外,他匆忙追扑。他听到蟋蟀的声音在地下,于是令人将地砖全部挖起;而后,又听得蟋蟀的叫声从墙根传来,就又命人掘墙拆屋。蛐蛐叫声在哪里,他就挖到哪里,结果整个丞相府都被他挖塌了。
![]()
斗蟋蟀
事实上,北宋末年开始、斗蟋蟀的风气就已倾动朝野,但这“好斗”的朝廷和外来之寇相斗、却落了下风。酷爱玩蟋蟀的宋徽宗被金兵俘虏、押送金国。
途中走到鬲津河畔的临津县(今宁津县保店镇),眼看就要进入金国地界时,宋徽宗随身携带的蟋蟀的盛具竟然全部裂开,蟋蟀纷纷蹦了出来,并很快消失在“青纱帐”中。睹此情景,徽宗以为是蟋蟀们不愿意跟着自己去做“亡国奴”,于是再次黯然神伤,发誓说:“你们留在这里等我。八百年后,我将再次华夏称雄,到那时我必回来找你们。”
山东宁津举办第一届蟋蟀文化节,是1991年,距离徽宗被劫持北上的1127年,历经864年。按照常识,上面的“八百年后…”的故事应该是附会出来的。不过,不虚的是,宁津现已被公认为我国的“蟋蟀之乡”,当地蟋蟀被认为是全国之首。
宁津蟋蟀兼具南北蟋蟀的特点,既有南方蟋蟀的个大,头、顶大,腿大,皮色好,同时又有北方的体质,顽强的斗性,耐力、受口与凶悍,具有咬死不败的烈性。
据说这个宁津当地的土壤条件有关。古谱上记载,北方产的硬辣之虫多生于立土高坡;而深色土中出淡色虫大多善斗,淡色土出深色虫必凶。蟋蟀生长发育所要的各种矿物质、无机盐及微量元素,一方面来自植物食物,而另一部份来自土壤。宁津的成土母质系黄河第四纪冲积物,富含钙质、铁锰及各种无机盐、矿物质,故能产出个大体强、皮色好的蟋蟀品种。
![]()
宁津蟋蟀
![]()
宁津蟋蟀
在宁津所有蟋蟀品种,最出名的是“大青翅子”。大青翅子为异形福相,是蟋蟀中的翘楚,在北方很多地区,几百条蟋蟀中也找不到一条大青翅子,而在宁津,如果当年雨水好,大青翅子的比例能达百分之五。
当地的农民有抓蟋蟀的传统,每年处暑之后的农历七八月份,很多农民都加入到捉蟋蟀的行列。届时,每天晚上夜深人静、蟋蟀高歌的时候,人们就拿着手电到了田野里。当根据声音,判断好蟋蟀的位置后,打开手电筒,蟋蟀就会往灯光处爬而且还不会乱蹦。
宁津当地有个说法称:“二月富万户,一厘值千金”;二月指的就是抓蟋蟀的七八月,一厘说的就是蟋蟀的重量。当地流传:一只好的蟋蟀能顶30亩地的年收成。
每年夏末,来自全国各大城市的蟋蟀爱好者都到宁津县选购蟋蟀,其中主要客商来自北京、天津、徐州、苏州、无锡、南京、上海和杭州等沿运河的城市。在宁津,战斗力强的蟋蟀经常会卖出上千甚至上万元,最好的,据说曾卖到过3一4万元一只;年交易额达到4亿元左右。
宁津还是第一个出版蟋蟀志的县,第一个蟋蟀罐生产基地县。2009年,宁津县被中国蟋蟀协会命名为“中华蟋蟀第一县”。宁津县还建立了蟋蟀文博馆,集玩蟋、斗蟋、收藏、研究、观赏、比赛于一体,因其面积最大、内容最多、展品最丰富,宁津蟋蟀文博馆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命名为“世界上最大的蟋蟀主题展示馆”——中华蟋蟀文化第一馆。
又及:
宁阳的泗店镇,也以出产善斗的蟋蟀而闻名,虫季时全镇人皆投入捕虫。就宁阳县而言,2020 年该县 GDP 达 251.8 亿元,由蟋蟀带来的经济收益便达 10 亿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