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氧血症(Hypoxaemia)指血液中氧含量低,而hypoxia(缺氧)指身体组织中氧供应不足。由于这两者相互关联,在本书及临床实践中,我们会互换使用这些术语。低氧血症的定义为氧分压(PaO₂)<60 mmHg 或 8 kPa(正常范围为 75 - 100 mmHg,10-13.3 kPa)。其机制可视为气体交换生理过程的紊乱。鉴于处理低氧是ICU处理危重疾病的特征,我们会更详细地探讨它们。
氧在线粒体基质中充当电子受体,其中电子传递链驱动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为从大气到达此处,氧气总是遵循扩散梯度。让我们按氧气扩散级联逐步了解低氧的基本机制(更多细节见-图 12.1)。此过程如下:
1.大气
海平面时大气压760 mmHg =100 kPa,含 21% 氧气,其氧分压(pO₂)= 760×0.21 =159 mmHg= 21 kPa。
高海拔会降低大气压,进而降低进入气道气体中的氧分压(pO₂);吸入氧浓度(FiO₂)过低的麻醉混合气,也会产生同样效果。这是导致低氧的首要原因。
2.空气
当空气在气道中被加湿时,氧分压(pO₂)首次降低,此时需要减去47 mmHg(6.2 kPa)的水蒸气压(Pₕ₂ₒ),这样一来,氧分压(p₁O₂)= 0.21×(760 - 47) =149 mmHg,即20 kPa。
3.肺泡气
在肺泡气中,肺泡氧分压(PₐO₂)由肺泡通气(补充氧气)和肺血流(带走氧气)之间的平衡决定。 肺泡气公式描述该平衡为 PₐO₂ = p₁O₂ - pCO₂/R,其中 R 是气体交换比(呼吸商),通常为 0.8 。这意味着正常情况下,PₐO₂= 149 - 40/0.8,即 99 mmHg(13.2 kPa)。
4.肺泡-毛细血管屏障扩散
氧气通过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的扩散,是氧传递过程的下一步。正常情况下,肺泡与毛细血管血液间的氧分压(pO₂)达到平衡需要0.25秒,而红细胞流经肺毛细血管的时间,静息时为0.75秒,剧烈运动时为0.3秒。
注意:在间质性肺疾病(如肺纤维化)中,肺泡 - 毛细血管屏障增厚会限制氧气扩散,这是低氧的第三个原因。通常,这会因运动时红细胞通过时间缩短而加重,因增加吸入氧浓度(FiO₂)而增大扩散梯度,改善氧合。该情况不影响二氧化碳排出(已知二氧化碳的扩散能力是氧气的 20 倍 ) 。
5.动脉血氧分压
动脉血中氧气分压(92 mmHg = 12.2 kPa )通常略低于与充气肺泡相邻的毛细血管末端的氧分压。这是因为来自支气管静脉和心脏Thebesian静脉的脱氧血液发生了混合。在健康人中,这种分流约占心输出量的2%。
注意:分流导致静脉血混合增加是低氧的第四个可能原因。分流有两种类型:
(a)心内分流:血液通过心脏内的解剖通道流动,不经过肺部
(b) 肺内分流: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但不参与气体交换(见方框中的原因)
分流是难治性低氧的唯一病因,即使吸入氧浓度(FiO₂) = 1.0 进行通气,低氧仍持续存在。同理,若增加FiO₂后动脉血氧饱和度未相应提升,则意味着存在明显分流。可让患者吸入 FiO₂ = 1.0 的气体,运用Berggren公式(该公式利用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中的氧含量(而非分压))来计算分流百分比。
注意事项
在思考低氧血症时,也要考虑血流动力学:特定肺内分流对动脉低氧血症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混合静脉血的氧饱和度。实际上,静脉混合血的氧饱和度越低,动脉血的氧饱和度也就越低。在处理低氧血症时,不仅要考虑气体交换,还要考虑血流动力学。
例如: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且存在30%分流的患者,进一步增加呼气末正压(PEEP),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气体交换,但也可能会降低心输出量。而心输出量降低会使混合静脉血的氧饱和度下降,总体效果可能是动脉血氧饱和度恶化(此外,心输出量降低还会使氧气输送受限 )。
6. 通气血流比(V/Q 比)
处于直立位自主呼吸时,通气与血流灌注匹配良好。然而,通气和血流灌注在整个肺部的分布并不均匀,肺底部的通气和血流灌注量明显多于肺尖部。肺尖部与肺底部之间的差异在血流灌注方面更为显著,因此,通气血流比(V/Q)在肺尖部最高,在肺底部最低。血流灌注在肺部的分布部分归因于重力作用,部分归因于解剖结构,使得肺底部血流更丰富。俯卧位的大部分作用在于改善肺部通气区域的血流灌注 。
实用要点
肺泡 - 毛细血管反射指的是在通气不良区域出现的肺血管收缩,这会使血流重新导向通气较好的区域。该过程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如果您改变患者体位或呼吸机设置,效果通常不会立即显现。需等待肺循环适应新的设置 。
注意,通气血流比例失调(V/Q mismatch)是导致低氧血症的第五大且最重要的原因。 与分流不同,它对吸入氧浓度(FiO₂)的升高有反应。通过观察其极端形式(图12.2),可理解其影响。
图左侧为无通气肺泡(V/Q = 0)。实际上,离开相邻毛细血管的血液与混合静脉血几乎一致,因为未发生气体交换(氧分压(pO₂)= 二氧化碳分压(pCO₂)= 45 mmHg = 6 kPa )。这就是前文提到的肺内分流,提高FiO₂对氧合的影响极小。重要的是,只要存在一定肺泡通气,提高FiO₂可改善低氧血症。另一种极端情况是有通气但无血流灌注的肺泡。此处,吸入气的气体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CO₂)= 0,氧分压(pO₂)= 149 mmHg )未因气体的加入或移除而改变。这被称为肺泡死腔。肺泡死腔与大气道中的解剖死腔相加,构成生理死腔。 为实现相同的二氧化碳排出量,死腔增加的患者需提高分钟通气量。自主呼吸超过一定阈值后难以为继,因为呼吸功增加产生的二氧化碳量超过肺部的排出能力。此外,过度通气不仅会增加呼吸功,还会导致肺实质损伤(称为自伤性肺损伤(SILT) ) 。
在实际情况中,对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内严重低氧血症的患者,通气血流比例失调(V/Q 失调)会与一定程度的肺内分流同时存在,我们会看到以下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①分流,即静脉血混合,导致对氧疗无反应的低氧血症
②死腔增加,这意味着需要提高分钟通气量(MV)以排出二氧化碳(CO₂)。
总结
低氧血症的五种病理生理机制
1. 吸入氧浓度FiO2降低
2. 肺泡通气不足
3. 弥散功能障碍
4. 分流
5. 通气血流(V/Q)比例失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