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2日,当通勤族李峰在早高峰地铁上瞥见邻座乘客佩戴的智能眼镜时,仍下意识侧身回避。这种源自本能的警惕,折射出当前AI眼镜面临的集体信任危机——尽管产品体验屡遭诟病,科技巨头们却仍在加速布局这一赛道。
一、隐私焦虑:悬在头顶的“隐形镜头”
“手机拍摄至少能察觉,但眼镜镜头对准你时,你甚至无法分辨对方是在观察还是录像。”资深科技评论员孙鑫鑫在年初撰文指出,隐秘性拍摄引发的伦理恐慌已成为行业最大痛点。这如同无人机初入市场时的困境——当“被拍摄者知情权”被技术无形消解,社会信任便岌岌可危。多位受访市民表示,在咖啡馆、健身房等场所发现有人佩戴智能眼镜后,会主动避开其视线方向。
二、资本热浪与体验寒流
与用户抵触情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市场持续沸腾。2024年11月以来,AI眼镜概念股经历多轮暴涨:卓翼科技直线涨停,明月镜片、中科蓝讯单日涨幅超10%;2025年6月,英派斯再度涨停带动板块震荡上行。然而资本狂欢背后,产品体验却遭遇集体诟病。最新评测显示,当前主流AI眼镜普遍存在续航不足、眩晕感强、应用生态薄弱等硬伤,用户直言“没有产品能让人愿意戴满8小时”。
三、厂商骑虎难下的三重推力
为何体验不佳却难阻厂商热情?行业内部人士透露三大动因:
芯片革命催化:英伟达4万亿美元市值背后的AI算力爆发,使微型设备算力瓶颈逐步突破。其芯片已成为“21世纪地缘战略资源”,为眼镜类终端提供底层支持;
入口争夺战:随着手机创新放缓,科技巨头亟需新硬件入口承载AI服务。美团优选等企业收缩亏损业务后,更聚焦核心科技赛道;
政策真空期红利:当前全球对可穿戴设备监管尚未完善,企业争相卡位标准制定权。如华住集团管理层重组后加速全球化,科技企业同样在抢占规则话语权。
四、破局关键:构建“信任围栏”
业内专家呼吁,行业需借鉴无人机监管经验——通过软硬件结合的“信任围栏”机制重建社会信任。具体路径包括:
物理警示设计:镜头工作时强制亮起指示灯;
地理围栏限制:自动禁用敏感场所拍摄功能;
权限分级管理:用户可设置“熟人免授权”白名单。
“这需要厂商与监管机构协同推进。”某头部企业产品经理透露,公司正与工信部磋商行业标准,“就像当年电商平台整治低价游乱象,技术伦理需要制度护航”。
五、未来战场:轻量化与场景革命
尽管前路坎坷,创新仍在继续。消息人士透露,多家企业正攻关两大方向:
材料革命:明月镜片等厂商研发折射率1.76的超薄树脂镜片,重量有望降至现有产品1/3;
场景深耕:医疗领域开发视障辅助系统,工业场景探索远程维修指导。睿象科技等企业获得融资后,正加强AI+AR运维监控研发。
记者观察
站在2025年中局回望,AI眼镜的困境恰似所有颠覆性技术的成长阵痛。当英伟达用4万亿美元市值验证AI算力的价值,作为终端承载者的智能眼镜注定不会缺席历史舞台。真正的转折点或许在于:企业能否如当年旅游业整顿“灰色利益链”般刮骨疗毒,在隐私保护与体验优化上实现提质升级。毕竟没有消费者会拒绝《钢铁侠》中贾维斯的魅力,前提是别让它变成现实版的“楚门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