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河套地区是一块神奇而富饶的土地,镶嵌在黄河“几”字湾的怀抱之中,同时也承载着无数重要的历史瞬间,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
"唯富一套"
河套平原本身就是黄河和阴山之间较劲的成果,黄河本身携带泥沙往东北方向流动,但是在阴山面前只能改道东行,随后再往南而去,由于阴山的阻挡,河床平缓,泥沙不断淤积,形成了举世闻名的河套平原。再加上独特的地理构造,加载黄河干流和黄河古道之中,可以便捷地引水和排水,从而奠定了富饶的灌溉区。
"胡服骑射"
河套地区第一次进入中国历史就是在赵武灵王时期,赵武灵山的胡服骑射策略,大大增加了赵国,赵国从现在的山西地区往北扩张,进入内蒙古地区,大败当地林胡、楼烦等游牧部落,控制了河套地区,并且从南方迁入移民,兴建九原城,从而开启了河套地区的时代。秦始皇在统一之后派遣蒙恬修筑直道,从咸阳附近的云阳县直通九原郡,全长700多公里,成为河套平原连接关中平原的要道。
"北伐匈奴"
在汉朝前期,汉朝对匈奴的策略就是稳守避免出击,以免损兵折将,在内政方面与民休息,争取恢复国力,到了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武帝发动了巨大的民力在河套地区兴修水力,并将河套地区视为出击匈奴的出发点之一,多次大规模移民,卫青和霍去病等人的北伐战争,获得了极大的成果,从而保证了汉王朝北疆的安全。
"军事对峙"
从唐朝开始到五代宋辽金元,河套地区一直处于政权的便捷带,战争频繁,一般而言,如果是南方的政权占据河套,那么就能对北方的游牧民族产生强大的威慑力,相反,如果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控制河套地区,那么势必会造成更大的军事对峙,时刻威胁南方的战略安全,这就是河套地区的军事价值所决定的。
"王同春开渠"
在清朝后期的道光时期,河套地区形成了新的水利开发节点。以王同春、杨满仓等人为代表的地商,在河套地区进行开渠拓荒,功绩卓著。特别是王同春对水力工程极为痴迷,几乎每一个工程都少不了他在现场指挥的身影。现在的河套平原水系,基本上是建立在王同春开渠体系的基础上。
"走西口"
从咸丰年间到清末民初,山西、陕西人成批出塞谋生,时称“跑青牛犋”“走口外”。他们由于生活困难,为了谋生,不得不背井离乡“走西口”,寻求生路。他们主要通过归绥(呼和浩特市)、包头两个塞外的中转站,向河套地区扩散。由于河套北依阴山,南临黄河,有大量的土地可开垦耕种,相对优越的生存条件,吸引了一部分谋生的人口,后逐渐形成多个村落。新来的汉族跟原住民蒙古族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也促进了当地的贸易经济发展。
"新水利枢纽"
新中国成立之后,河套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1957年国家决定修建黄河三盛公水力枢纽,从1958年开始了将近的工程建设,直到1967年,终于将三盛公水力枢纽,总干渠渠道等工程全部完成,这个工程耗资巨大,成果非凡,被当地百姓誉为“二黄河”。此后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也在逐步提升,现在良田面积为1150万亩,年产量60亿斤,是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粮食供应地。2019年河套灌区正式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小结:河套地区,从军事重地到经济命脉,在这里体会一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奋斗史,只有深入接触河套地区,才能明白其背后的历史瞬间,以及对未来开拓的向往。河套地区的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传奇故事!
本文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