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浙江的西南边陲,有一座城市,它不争不抢,深藏着江南不为人知的厚重与鲜活。
这里是衢州,一座饱经风霜却从未被时光淹没的古城。它没有杭州的繁华,没有宁波的喧嚣,但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着江南的另一种可能 —— 静谧而生动,传统与现代并行,鲜辣与温情共舞。
![]()
![]()
春雨初歇,衢州的田野铺展开绿色绒毯,江水缓缓流淌,远处青山含黛,云雾氤氲。这是一幅江南水墨画,画中有山、有水,也有穿行其间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节奏。
这里,农耕依旧是最古老的仪式。
村落里,老人们肩挑着篮子走向田间,孩童追逐着蜻蜓,麦秸草垛旁炊烟袅袅,田埂上的每一处泥土都见证着四季更替的脚步。
节令的更替不只是农时的转换,更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无声对话。
![]()
每年立春,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的村落会被鼓声惊醒。
年逾花甲的“春官”穿着红袍,手持“春鞭”轻打泥塑春牛,嘴里唱着“一打风调雨顺,二打五谷丰登”——这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华立春祭’,也是‘二十四节气’人类非遗的重要地方实践之一。
在‘颁春’仪式中,村民抬着春牛游行,孩童抢食撒落的春糕,农户把碎泥埋进田里,说是“得春气”。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红纸上写“宜春”“福”字,村民捧回家贴在粮仓或门框上。
![]()
![]()
![]()
以前没天气预报,就看春牛的颜色——牛身红,当年旱;牛身黑,雨水多。这是老祖宗和天对话的法子。
仪式结束后,年轻人用 3D 投影重现古代“鞭春”场景,老春官看着屏幕里的虚拟春牛,笑着说:“新法子也好,只要‘敬天惜地’的根还在。”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和解,恰是衢州民俗最鲜活的模样。
春天祭土地神,秋天拜米神,这些仪式承载着对丰收的期盼与对自然的敬畏。
![]()
农耕文化不仅塑造了衢州人的日常生活,也雕刻出他们朴实、坚韧而含蓄的性格。那些在诗词歌赋中赞美山水的古人,也许正是从这片土地的清晨雾气与暮色苍茫中汲取了灵感。
衢州的山水,成了他们笔下永恒的韵脚,也成了这座城市最温柔的底色。
钱江源位于开化县的古田山深处,是钱塘江的重要源头之一,潺潺溪流汇成钱塘江的第一滴活水。村民们守护水源如护命:洗菜到下游,洗衣粉不入溪,盖房离河三丈远。
![]()
秧田村的老农余根富带你看生态厕所:污水经三格过滤,流入屋后的湿地,菖蒲、芦苇茂盛。溪里的石斑鱼,水稍脏就死,现在多了,是水干净的证明。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红外相机常拍到黑麂、白颈长尾雉——这些“国宝”的存在,是衢州对“山水”的虔诚回馈。
从仙霞关的雄奇到钱江源的清柔,衢州的自然肌理里,早写好了“守得住绿水青山”的答案。
![]()
![]()
初秋的马站底,狭窄的巷弄如同城市的历史缝隙,青砖墙被斑驳的光影切割成层层叠叠的时间痕迹。
这里的鲜辣绝非单纯的味觉刺激,而是一种深植于衢州血脉的生活哲学。鸭头、兔头、鱼头与鸭掌,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性格 —— 温润却坚韧,细腻中透着不容忽视的力量。
这辣味鲜香入骨,带着柑橘皮与草本的回甘,正如衢州人温润外表下藏着的坚韧性格。
![]()
它不似北方直率的豪迈,也非江南柔美的含蓄,而是一种揉合了沉稳与锋芒的独特气质,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隐喻。
在这份温和的表象之下,藏着一股深不可测的力量,正如衢州这座城市,历经历史洪流却不曾屈服。每一处辣味,都像是历史的涟漪,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抗变迁、坚守自我的无言誓言。
近年来,衢州着力打造‘辣味美食街区’,马站底等地成为品味‘三头一掌’的热门地标,将这份独特的味觉记忆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人潮涌动,不只是为了品味鲜辣,更是一次文化的朝圣,一场触摸城市脉搏的体验。
![]()
![]()
![]()
![]()
这里的辣,超越了口感的界限,成为一种象征 —— 在沉静中坚守,在温柔里坚韧,像衢州这座江南边陲小城,静静生长,却始终不被时间湮没。
![]()
![]()
水亭门街区,光影斑驳。衢窑研究院的门口,青瓷的清冷釉色映着窗棂的光影,透出一种温润而深邃的历史气息。
这里的青瓷,与明代龙坦窑渊源深厚 —— 龙坦窑作为衢州重要的青花瓷窑址,2017 年入选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如今的复烧工程让千年瓷火重燃。其传承的光泽如同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低调而深远。
![]()
每个周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站在拉坯台前,双手在潮湿的陶土上灵巧旋转、揉搓,拉出青瓷的初形。游客们围坐一旁,凝视这双看似普通却饱含力量的手,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那些埋藏地下的陶土秘密。
拉坯的每一个动作,都带着沉淀了数百年的匠心 —— 那种对泥土与火候的极致把控,是语言无法描述的直觉与经验的融合。
![]()
![]()
![]()
![]()
这青白瓷器,不仅是衢州传统青瓷技艺的传承,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文献。其独特的青釉如水面般平静,色泽在光线下波动,像是古江南的烟雨氤氲,轻轻包裹着一代代匠人无声的敬畏与坚守。
![]()
![]()
龙游县的竹编工坊里,工匠用篾刀剖开金竹。竹丝细如发丝,在指间翻飞,不出半日,一只“蝴蝶兰篮”便有了雏形——篮身竹丝经纬交错,如龙游溪水纹理,这是国家级非遗“龙游竹编”的绝活。
![]()
“竹编要‘见竹不见篾’,”工匠们举起竹编食盒,盒盖花纹用黄、绿、白三色竹丝拼出“福”字,“以前大户人家嫁女儿,陪嫁必有竹编‘十里红妆’,一套要编半年。”如今他们开始教年轻人编“竹编灯罩”,竹丝里嵌LED灯,光影透过竹缝落在墙上,如筛过的月光。
![]()
![]()
龙游竹编的妙处在“刚柔相济”:竹片弯成圆润篮沿,竹丝织出镂空花纹,正如衢州人“外柔内刚”的性子。在龙游博物馆,一件清代“竹编提篮”,篮底刻“光绪年制”,提梁竹丝至今仍有韧性——这是手艺的生命力,也是城市的生命力。
![]()
![]()
廿八都古镇,夜幕渐浓,古戏台灯光如昼。
木偶师金宗怀静静站在幕后,手握细绳,轻轻拨动。这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正操纵着明代形制的提线木偶 —— 这具高约两尺的木偶,通过 16 根丝线实现眼珠转动、胡须颤动的仿生效果,其 “水袖功” 技法被列入《中国戏曲表演艺术集成》。
![]()
台上的木偶仿佛有了生命,动作中既有人的细腻情感,又蕴含偶的神秘灵动。金宗怀正在复排清代手抄本《清官册》,唱腔中仍保留着明代弋阳腔的高亢尾音,让这 “七分偶,三分人” 的演绎,完美传递出《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气概与细腻人性。
观众在灯光与木偶交织的光影中,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千年前勾栏瓦舍的繁华与沧桑。
![]()
![]()
衢州,这片位于浙江、江西与福建交界的土地,就像一座无声的交响乐厅,奏响着多种方言的合奏。
走进廿八都古镇,空气里弥漫着不同口音的碰撞与融合 —— 当地的 “廿八都官话” 以北方官话为基底,融合赣语、吴语特征,声调中仍保留着明清驻军带来的北方痕迹,仿佛每一声细语都在讲述着一个迁徙的故事,一段乡愁的沉淀。
![]()
![]()
这里的方言,绝非简单的沟通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文化肌理,记录着历史的潮起潮落与人群的流动交汇。它们在老街巷中回响,在市井茶馆里缭绕,像一条无形的脉络,把这座城的过去与现在连结起来。
当代衢州人开始用现代的方式守护这份语言遗产:方言博物馆的展厅里,老录音和影像让声音重新鲜活;手机里的方言导览小程序,让年轻一代在数字世界中找到根的方向。
![]()
这些语言被列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重点项目,其保护不再是死板的符号收藏,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种文化的自觉与坚守。
![]()
![]()
衢州,没有被喧嚣淹没,也不急于证明自己。她如一卷展开的古画,静静地等待懂得细读的人来倾听。
这里的鲜辣不是单纯的味道,而是衢州人的性格与生活的浓缩;这里的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岁月流转中不变的信仰与温情。
![]()
当你漫步在这座城的巷弄,听老人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感受青瓷泥土的凉意,体验木偶戏的生动灵魂,你会惊觉 —— 这不仅是一个城市,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一段可以触摸的文化脉络。
![]()
衢州,这座被岁月温柔对待的宝藏小城,正以她独特的方式,在现代文明的洪流中生根发芽,开出一朵传统与先锋并存的文明之花。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