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项申报流程
全域土地整治项目的立项申报需遵循“自下而上、逐级审批”原则,结合地方实际细化流程,核心步骤如下:
![]()
1. 前期谋划与立项申请
潜力调查与单元划定:
基于国土变更调查、土壤质量评估等数据,筛选耕地碎片化、建设用地低效等区域,优先选择群众基础好、整治需求迫切的乡镇或跨乡镇单元。
立项材料准备:
包括整治区域矢量图、资金预算、村民意见(需2/3以上同意)、权属调整方案等。例如,湖北省要求提交实施方案、村庄规划批复、位置图等。
2. 逐级审批与备案
县级初审:
县级自然资源部门组织多部门联合审查,重点评估项目可行性、资金保障及合规性,通过后报市级审核。
市级审查:
地市级自然资源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形成一致性意见后报省级。如广东省要求地市审核后报送省厅,全省试点不超过20个。
省级批复:
省级自然资源厅组织多部门联合审查,重点审核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生态保护等,批复后备案并下达工作计划。例如,安徽省要求省级联合踏勘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地块。
3. 方案编制与备案
实施方案编制:
明确整治目标(如新增耕地≥5%)、农用地整理(耕地连片)、建设用地整理(拆旧复垦)、生态修复等任务,同步更新村庄规划数据库。
规划衔接:
需与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调整方案一致,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符合管控要求。
二、合规性审查要点
合规性审查贯穿立项、实施全流程,重点聚焦六大核心要素:
1. 规划符合性审查
空间布局合规:
整治区域需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禁止突破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约束性指标。例如,安徽省要求整治后永久基本农田增加面积≥调整面积的5%。
村庄规划衔接:
需同步更新村庄规划,确保建设用地规模、布局与规划一致,严禁未批先建。
2. 用地合法性审查
农用地整理:
新增耕地需通过土壤检测,质量等级不低于被占用耕地;严禁占用生态保护红线、25°以上陡坡地。
建设用地整理:
拆旧复垦地块需与建新区对应,节余指标优先用于农民安置,剩余部分可跨省交易。涉及宅基地复垦的,需确保农民安置补偿到位。
3. 生态保护审查
生态红线管控:
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开展整治活动,涉及有限人为活动的需省级政府认定。例如,安徽省要求生态修复项目不得破坏生物多样性。
水土资源保护:
严禁挖山填湖、破坏古树名木,修复工程需配套生态沟渠、植被缓冲带等。
4. 群众权益保障审查
权属调整合法性:
需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代表大会2/3以上同意,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合村并居或强制流转土地。
补偿安置到位:
涉及拆迁的需提供农户同意书,补偿标准需公示并落实耕地基金发放。
5. 资金与指标管理审查
资金来源合规:
需明确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等渠道,禁止虚报指标套取资金。例如,广东省要求整治收益反哺农村基建。
指标交易规范:
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调剂需省级政府批准,对应项目拆旧区无需农转用手续,但建新区需办理。
6. 技术标准审查
数据一致性:
矢量数据库需与更新图层、调整图层完全匹配,严禁图数不符。例如,安徽省要求采用椭球净面积计算,外业核查补划地块适宜性。
工程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需符合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设施标准,复垦地块需达到农业部门耕地质量要求。
三、负面清单与禁止情形
根据《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指南(试行)》,以下情形不予申报或审批:
违背农民权益:强制合村并居、强迫农民“上楼”、未保障知情权。
耕地保护违规:未落实“先补划后调整”、变相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生态破坏:挖山填湖、违法占用林地湿地、破坏古树名木。
资金风险:融资贷款另作他用、存在隐性债务风险。
四、典型案例与经验借鉴
广东肇庆:通过“土地整治+文旅”模式整合低效用地,获政策性贷款支持,新增耕地用于粮食生产。浙江安吉:以宅基地整治腾退指标引入民宿产业,实现村民增收与生态提升双赢。河南遂平:采用“投资人+EPC”模式整治36万亩农田,吸引社会资本5.4亿元,新增耕地保障粮食产能。
五、优化建议
强化技术支撑:引入GIS分析、智能化监测,提升规划科学性。简化审批流程:对省级以上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允许控规调整“一事一议”。动态监管机制:通过卫星遥感监测耕地“非粮化”,确保整治成效可持续。
全域土地整治立项申报需以规划为纲、合规为基,通过多部门协同审查确保项目合法性与实施可行性。合规性审查应聚焦规划、用地、生态、权益等核心要素,严守耕地保护与生态红线,最终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
中铁城际以空间规划为引领,统筹“田、水、路、林、村”全要素治理。农用地整理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提质改造(如旱改水)及后备资源开发,提升耕地质量与产能;建设用地整理推进农村宅基地复垦、工矿废弃地复垦及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促集约;生态保护修复涵盖矿山生态治理、水土流失防控、水系连通与湿地修复,重建自然生态;人居环境整治强化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改善乡村生活条件;同步保护历史文化,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实现耕地保护、生态优化、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