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中国通缩螺旋持续加深,CPI、PPI、GDP价格缩减系数、房价等多指标长期下行,已形成“价格跌-收入降-需求减”通缩螺旋。仅靠“反内卷”削减产能不足以扭转困局,亟需推动“消费再平衡”,改革收入分配、强化社会保障,从投资驱动转向需求拉动。
一、所有的宏观经济数据都指向价格下行进入螺旋式加深的新阶段。
![]()
自2023年2月三郎在《春节消费复苏动能不足,1月份物价指数显示通缩动能大于通胀》一文中预判中国将步入通缩周期以来,困扰中国的通缩现象正在显示出螺旋式加深的迹象,有可能使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前景更难把握,并引发了经济学家们对渐进式刺激措施是否有效、是否应该采取更激进的刺激措施,更快地退出投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与消费经济增长模式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府与市场新机制更深入的讨论与呼声。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消费者对收入预期较为暗淡、7月份失业率回升0.2个百分点之际,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围绕0%上下波动外,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出厂价格指数、新房价格、二手房价格,都在持续下行。
![]()
回过头来看,现在的价格下行力度比两年半前的2023年初要大得多。骑牛研究所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整理的“2023年以来,中国价格通缩呈现螺旋式加深趋势”图表显示,2023年1月CPI同比上涨2.1%,2025年7月同比已经回落到0%,1-7月平均下跌0.1%。
2023年1月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1%,2025年7月同比下跌4.5%,这是该指数从2023年2月以来连续30个月同比下跌,今年1-7月平均下跌3.2%。
2023年1月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8%,2025年7月同比下跌3.6%,这是该指数自2022年10月以来连续34个月同比下跌,今年1-7月平均下跌2.9%。
简单算术平均计算的中国70个大中城市新房价格,2023年1月同比下降2.2%,2025年7月同比下跌3.4%;二手房价格2023年1月同比下降3.7%,2025年7月同比下跌5.9%。
衡量价格的最广泛指标,包括一个国家的所有商品和服务价格的GDP价格平减指数,2022年一季度同比下跌0.9%,2025年二季度同比下跌1.2%,该指数自2023年第二季度以来已经连续九个季度下降。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有相关数据以来最长的价格下行纪录。
虽然有一些部门和研究人员不愿意承认,但从经济学理论判断,我们肯定处于持续的通缩之中,并且可能正在经历通缩的第二阶段。即价格下跌企业利润下滑工资下降购买力收缩价格下跌的螺旋式通缩阶段。
我们现在面临的趋势是,价格下行可能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迫使因工资下降而陷入困难的家庭削减支出,或者中高收入阶层因为预期价格会进一步下跌而推迟购买。企业收入因此受到影响,缩减投资,导致进一步减薪和裁员,使更多的家庭和企业陷入债务风险。
![]()
央行和民间的一些调查显示,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发生。
2025 年第二季度,央行对全国50个城市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本季就业感受指数为28.5%,比上季下降1.8个百分点。就业预期指数为41.7%,比上季下降1.2个百分点。其中,只有6.4%的居民认为“就业容易”,39.9%的居民认为“一般”,53.7%的居民认为“就业难”。
本季收入感受指数为45%,比上季下降1.2个百分点;收入信心指数为45%,比上季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10.2%的居民认为收入会“增加”,69.7%的居民认为收入“基本不变”,20.1%的居民认为收入“减少”。
![]()
根据财新洞察集团和商业大数据的调查结果,在中国最牛逼的电动汽车制造和可再生能源行业,8 月份入门级工资从2022年的峰值下降了近10%。
长江商学院对300名公司高管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 月份劳动力成本增长是自2020年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日本的经验表明,通缩拖得越久,最终需要的刺激措施就越多,否则难以打破债务通缩的挑战。
二、对抗通缩,仅仅通过“反内卷”来削减过剩产能远远不够。
![]()
熟悉流行语对于了解我国正在发生的事情至关重要。我们回顾过去几年,我们会发现首先跳出回忆的是“供给侧改革”、“三条红线”和“住房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口头禅。
最近,一个新的流行词出现了——“反内卷”。在我国,内卷描述了一种动态,即生产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的产能过剩、价格大幅下降和流动资本回报递减。反内卷不仅是对通货紧缩的默认,更是对持续通缩的一种态度和回应。
通货紧缩挑战源于我们的逆周期政策,即在提高投资水平的情况下,为了保持相对较高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过去四年,我们通过持续的货币宽松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推动对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以抵消房地产行业的放缓。政策制定者认为,只有通过投资确保足够的经济增长,才有可能进行结构性的经济调整。
但这样的短期决策,不仅导致了债务通缩循环,还推动通缩进入螺旋阶段。
![]()
在目前的政策环境和宏观经济背景中,反内卷工作变得异常复杂。
首先,太阳能、电池和电动汽车的过剩,最近才汹涌来袭。例如,大部分太阳能制造能力是从2022年开始建设的,这与钢铁和水泥行业在2015年2016年经历了供给侧改革不同。
其次,主要供过于求行业的大多数公司都是私营实体,这使得供给侧整合过程复杂化。初步估计,私营公司在太阳能和电池领域占据 95% 或更多的市场份额,在电动汽车领域占据65%,这与钢铁和水泥领域私营企业仅占分别为35%和50%,主要由国企控制不同。
第三,仅仅削减过剩产能可能还远远不够。在行业层面,削减过剩产能可能有助于提高定价能力。但总的来说,这可能不足以使经济摆脱通缩。
比反内卷更重要的,有很多。
比如,政策制定者需要停止鼓励投资新产能,减轻继续分配给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压力。这需要承认或完全接受较低的实际GDP增长目标将是关键
比如,现阶段需求比供给更重要。在过去的周期中,出口和房地产行业的增长提振了总需求,在摆脱通缩方面,总需求的作用远大于供给。但现在的金融与财政支持主要还在针对企业和供给。
三、中国目前迫切需要的流行词是“消费再平衡”。
![]()
以往,我们依靠补贴出口来消化日益增长的产能。但持续的贸易紧张局势可能会抑制贸易增长,而人口下降则阻碍了房地产行业的复苏,自然会拖累经济的整体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向支持消费是实现更好增长结构的关键,从而可持续地推动经济摆脱通缩。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过剩产能的削减将导致实际GDP增长放缓,之后中国将需要一个替代的增长动力来防止可能对社会稳定构成挑战的快速衰退。
而新的动力只能来自于消费。提高国内的消费水平,关键在于两个关键制度的调整。
一是改革优先保障财政和国企的收入分配制度,需要迅速将优先分配的重点转向个人、家庭部门。
二是需要系统地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福利支出,特别是针对中国城市低收入阶层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福利支出,这将有助于提振消费。
虽然最近几个月,围绕反内卷工作的热议越来越大。但是,如果总需求没有增加,纯粹依靠缩减供给的再平衡,可能会将我们推入一场旷日持久的通缩斗争之中。
![]()
两年半之前,三郎在《春节消费复苏动能不足,1月份物价指数显示通缩动能大于通胀》一文中预判说:“我们可以明确,居民部门减轻债务负担、节省消费、修复资产负债表的决心很大,态度也极为鲜明。在这样的消费心态下,无论怎样刺激房地产消费,需求弹性较大的大件商品消费,消费者都难以认可、配合、参与。在劳动者收入未能明显修复的形势下,无论央行采取何种增加债务的货币宽松措施,都难以说服居民增加贷款,减少储蓄来自觉提高消费意愿。
这样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措施,将会导致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化。我们将面临着一边是货币宽松、资金泛滥,一边是劳动力收入过低、需求严重受损、信贷资金无法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窘境。而为了力保经济增速,最后的宽松的资金被投资与基金吸收,出现经济增长数据尚可,但居民获得感不足,消费持续低迷,物价因供过于求而回落的复杂的信贷扩张状态下的通缩状态。
要扭转这一趋势,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增加个人收入,刺激家庭消费的“消费再平衡”。
【作者:徐三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