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
文 /林鸿东
今日翻阅民国版《金门县志》的“列传·文苑”部分,读到明代文人洪受的传记。县志中这样记载他:
“字凤明,凤山人。潜心力学,于经传多所发明。所议《巡简不宜居县坊》及《崇祀乡贤》两则,皆有关世道之文。在庠教授,称大师,门徒多成名。所著有《四书易经从正录》、《沧海纪遗》。嘉靖乙丑,以贡历国子助教、夔州通判。卒于官。”
洪受不仅是一位对儒家经典有独到见解的学者,也是在县学中深受敬重、被尊为“大师”的教师。他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为杰出人才。从传记来看,他曾任职于最高学府暨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国子监,担任助教,后又出任夔州通判,并在任内去世。
几年前我撰写文章时,就已知晓他著有《沧海纪遗》一书。今日读其县志传记,发现文后附有一篇源自该书的文章——《巡简不宜居县坊》。读后颇有感触,这篇文章解答了我以往的一个疑问:明初卫所制度下的海防体系原本严密强大,为何到了明代中期,却出现了重大漏洞?洪受所论述的内容,或许并非问题的全部答案,但至少可能是其中重要一环。
现将《巡简不宜居县坊》一文转录如下:
夫浯洲三都,巡司有四,祖宗之制可谓密矣。使四司各举其职,百兵各守其司,地方不亦有赖乎!陵迟至今,几于尽废者,其亦有由也。盖弓兵额编,多为南、永山居之人,见波涛之汹涌,则胆落神沮,势不得不出值于官。为巡简者,利其值之,足以肥己也。非惟不责以应役,实乐其卖放而去也。此司之所以至于无兵夫。渡海之苦,不惟弓兵难之,虽巡简亦自难之。且弓兵既卖放而尽,巡简不惟无事,而且有孤危之患,于是相率县居,习以为常。此司之所以至于无官为上。司者见官之在县,司之无兵,以为虚名之徒存,不若充饷之为实用也,故举而尽废之。然而非祖宗设官为民之意矣。今欲驱官而复之,司非有兵不可也。欲仍旧而役山居之民,则其弊必犹夫故也。然则如之何而可哉?盖天下之法,不能无弊,惟利多害少而不矢乎祖宗之意者,斯可以行矣。往者丁未、戊申之议追银入库,以募土著之夫。当时民以得财为利,而喜于雇募,缓急之际自相警备,其间虽有豪强之包揽,或一人而三四名,然巡简无卖放之非,犹得正言而诘之,彼未尝敢无人以应也。此则不患于无兵矣。但巡简未肯安处于本司,故兵不时阅而亦为苟且之政也。今惟举其法而行之,而巡简不住司者,必加以罪,则自无不济矣。
白话文:
说到浯洲三都这地方,祖宗当初设立了四个巡检司(地方治安机构),这制度可算得上非常周密了。如果这四个巡检司都能尽职尽责,士兵们都各司其职,地方上的安宁不就有保障了吗?
但如今这制度一路败坏,几乎完全废弛,这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原来,巡检司的士兵(弓兵)名额,大多摊派给了南安、永春等地的山里人。这些人一看到汹涌的海浪,就吓破了胆,没办法,只好向官府交钱来代替服役
。而做巡检官的人,正贪图这笔代役银,觉得足以让自己中饱私囊。他们不仅不督促这些山民来服役,实际上还很乐意他们交钱免役然后离开。这就是巡检司最后弄到没有兵可用的根本原因。
渡海的辛苦,不只是士兵觉得难,就连巡检官自己也觉得难。等到士兵们都通过交钱走光了,巡检官不仅没事可干,而且还会感到孤单和危险。于是,他们一个接一个地都搬到县城里去住,慢慢就成了习惯。这就是巡检司最后弄到连官员都没有了的原因。
上级管理的人看到官员住在县城,巡检司里没有兵,觉得这机构只剩下一个空名,不如把经费充作军饷更实在,所以就提议把它们全都废除了。但这根本不是祖宗当初设立官职是为了百姓(维护治安)的本意。
现在要是想逼着官员搬回巡检司住,没有士兵是绝对不行的。但如果还是按老办法让山里的百姓来服役,那过去的弊病肯定又会重演。那么,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
天下的法令制度,不可能没有弊端,只有那些好处多害处少,并且不违背祖宗本意的办法,才可行。过去在丁未、戊申年间(1547-1548),曾有过一个提议:把(代替服役的)银子追缴回来,存入官库,用来招募本地人当兵。那时候,老百姓觉得能拿到钱是好处,所以很乐意被雇佣。一旦有紧急情况,他们自己也能互相警戒防备。虽然这中间也有豪强恶霸包揽名额,一个人冒领三四份钱的情况,但是巡检官没有了卖放(收钱放人)的过错,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去查问他们,那些人也不敢不派人来应付差事。这样就不愁没有兵了。
只不过,当时巡检官不肯安安稳稳地待在自家的巡检司里,所以士兵不能按时操练,政务也就敷衍了事了。现在,我们只要把这个方法重新推行起来,并且规定:巡检官不住在自己辖区内的,一定要治罪。这样,事情就没有办不成的了。
明代时,仅金门一地就设有四座巡检司,并修筑了四座巡检司城。巡检司中除巡检官外,主力人员为弓兵。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弓兵名额多数摊派给了南安、永春等地的山民。
这些山民为逃避兵役,普遍以银钱代役,导致巡检司城内无兵可守,巡检官员也多迁居县城之内,司城几近虚设。洪受因此提出一项颇有见地的建议:将南安、永春山民所缴纳的代役银两,用于招募本地人应役,以此恢复巡检司城的正常运转。
起初,我认为这一策略颇为高明。但读到文末关于“募土著之夫”一事中“豪强”的介入及其种种恣意妄为的行径时,才恍然意识到:巡检司制度之所以病入膏肓,实则与这些势力过分庞大的地方豪强密切相关。或许,这也正是巡检官放弃守城、选择迁居县城背后的深层原因之一。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