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暑将至
End of Heat
秋意渐浓
妇幼健康科普
![]()


处暑,意为“暑气终止”,此时昼夜温差加大,暑湿未消而秋燥渐显。中医认为,此时人体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养生需把握“收养”原则,重点防秋燥、祛湿邪、调脾胃,为入冬储备元气。
饮食调养
增酸少辛
处暑时节饮食当以"增酸少辛"为原则,适当食用山楂、葡萄、石榴等酸味食物,既能收敛肺气,又可缓解秋燥引起的干咳。同时应避免辣椒、花椒等辛辣之品,以防加重燥热,引发口舌生疮。
润肺生津
推荐银耳、百合、莲子搭配煮粥或炖汤,可有效改善皮肤干痒、失眠等秋燥症状。日常可饮用雪梨川贝饮润肺化痰,或选择乌梅三豆饮生津止渴。
健脾祛湿
宜用四神汤煮水或煲汤,化解暑湿困脾之症;南方湿热地区人群可常饮冬瓜薏米老鸭汤,取其清热利水之效。

起居运动
睡眠调养
处暑时节睡眠养生重在顺应自然节律。
★建议调整作息,较夏季提前1小时入睡,最好在22点前就寝,此时阳气内敛,有助于肝血养护。而清晨6-7点阳气开始升发,是理想的起床时间。
★午间11点至13点正值心经当令,适当小憩20分钟,既能养心安神,又可有效缓解秋日倦怠。
运动养生
秋季运动需动静相宜,以柔和舒缓为主。
★晨起推荐练习太极拳,配合深长的呼吸吐纳,可助肺气宣发。
★对于办公族而言,工作间隙可进行简便有效的微运动:如扩胸运动,通过双手平举向后拉伸,能有效刺激膻中穴;或尝试踮脚拍肾运动,在踮起脚尖的同时轻拍肾俞穴,每次30下,既能活动肢体,又可固护肾气。
中医保健妙招
耳穴压豆养生法
通过刺激特定耳穴调节脏腑功能。推荐选取肺、肾、神门、大肠等关键穴位,可有效改善便秘、失眠等亚健康状态。
★具体操作:使用王不留行籽耳穴贴贴压穴位,每日按压3次,每次持续2分钟,手法宜轻柔持久。
![]()
艾灸温补三穴法
艾灸是驱寒温补的经典外治法:
★中脘穴(脐上4横指处):温中和胃,专治腹胀不适。
![]()
![]()
★足三里(膝下3寸):健脾益气,提升免疫力。
★太溪穴(内踝后方凹陷处):滋阴降火,缓解咽干症状。
处暑禁忌
★忌盲目进补:脾胃虚弱者先调养再进补,避免加重腹泻。
★忌受寒着凉:应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添减衣物,注意肩颈、腹部、脚踝等部位的保暖。
★忌情绪过激:深呼吸法(4-7-8呼吸: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缓解焦虑。
特殊人群调理建议
★慢性咽炎者:淡盐水漱口+按揉天突穴(胸骨上窝凹陷处)
★便秘人群:晨起空腹喝温水+推腹法(顺时针按摩腹部10分钟)
愿您顺应天时
把握这夏秋之交的养生良机
以平和之心待燥气消退
以从容之态候金风送爽
让身心如秋水般澄明,似秋空般朗润
安然步入天高云淡的收获季节!
本期科普达人
陈燕
主治医师
从事中医工作10年余,对中医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及产后康复方面疾病有独到见解。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女性盆腔炎、阴道炎、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囊性增生、附件囊肿等妇科疾病,骶髂关节紊乱、子宫阴道膨出、腹直肌分离、单纯性肥胖、压力性尿失禁等疾病。
梧州市妇幼保健院
为您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驾护航!

文/图:中医科
编辑:陈梦霞
审核:李影、韦晓燕
终审:梁涛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