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网·甲秀新闻讯 八月骄阳下,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村的田间地头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100多名椒农分散在连片的钢架大棚和露天种植区,双手翻飞间,一个个色泽鲜亮、个头饱满的辣椒被熟练地采摘下来,装入箩筐。“一天能采400斤以上,5毛钱一斤的工资,一天就能赚200多块钱。”平寨村村民罗叶珍一边麻利地采摘,一边笑着告诉记者,她抬着的箩筐里,青翠的辣椒逐渐堆成了小山。
这里是贵州阳雀湖高山特色辣椒全产业链项目基地。今年2月才动工的项目,如今已经迎来了首个采收季。“目前每天用工120-150人,每月用工4000人次以上。基地一年四季都有用工需求,务工人员平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范峥珂说介绍,7月28日首次采摘,目前基地每天采收量超过2万斤,500亩的种植面积预计总产量可达200万斤。
走进大棚种植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集中展示和试验棚。这里汇集了来自贵阳、遵义、毕节等贵州各地的十余个辣椒品种,每一列辣椒前都竖着醒目的标识牌,详细记载着辣椒的口感、外形、采摘标准和亩产量等信息。
在大棚最里端,阳雀湖辣椒的延伸品种——阳雀湖炒肉专用椒和太空椒的样品长势喜人。标识牌显示,阳雀湖炒肉专用椒香辣味浓郁、皮薄肉脆,大棚亩产量高达7000斤以上,露天种植也能达到4000斤以上。
“这个占地近5亩的大棚,是我们收集各种辣椒种植信息、培育适宜本地使用的辣子鸡专用椒的‘实验室’。”范峥珂说。
细看每一株辣椒,上方有绿绳牵引助其垂直生长,两侧白绳作护栏防倒伏。“这样辣椒能长到2米多高,充分采光,挂果率也大幅提高。”范峥珂解释道。棚顶卷放的黑色遮阳布引起记者注意。这是联动大棚系统的一部分,强紫外线时自动展开,护椒免灼伤;地上整齐排列的水肥滴灌管道,则实现浇水施肥均匀高效。正是凭借这类精细化管理,阳雀湖辣椒才有了如今的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
走出展示区,连片钢架大棚整齐有序地排列着。范峥珂介绍,基地共有200多亩大棚和300多亩露天种植区,主要种植阳雀湖炒肉专用椒和太空椒。其中,露天种植区域的设计别有深意。“这是为了给当地村民做示范。”范峥珂说,按照阳雀湖炒肉专用椒的种植要求,公司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并以保底价收购,农户亩均产值可达1.5万元、纯收入8000元以上。利用采摘后的冬闲时节再种植应季蔬菜,农户收入还能大幅增加。
这一模式已经吸引了周边多个镇村组团前来考察。一位前来“取经”的村民竖起大拇指:“平常种植辣椒要4月份就移栽,但我看到这里今年6月才移栽,没想到7月底就可以采摘了,阳雀湖种辣椒确实有点‘东西’。”
“项目今年2月才动工,工期非常紧张。大棚都是先种植再建设的,”贵州阳雀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康告诉记者,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现代化农业方式,保障了辣椒如期成熟采摘。“我们以基地做好品质示范,将对农户进行系统培训,以点带面,计划3年内带动农户3000户以上、种植5000亩以上。”
“我们的辣椒直供中高端连锁餐饮和商超,通过订单农业模式种植。”蒋康信心十足地说,这不仅能保障企业对产品质量、供应和价格稳定的需求,同时也保障了种植户的利益。
在核心地块另一边,土地已经平整完毕,这里即将建设冷链分拣中心、培训和展示中心、育苗中心,预计今年内完工,加工厂房和科研楼也将在明年建设投用。“种植基地将在明年全面投产,届时日均用工需求将达400人左右。”蒋康说:“通过品种提纯、标准化种植,我们要打造贵州高质量山地特色辣椒区域品牌。”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产业振兴,阳雀湖项目以辣椒种植为支点,撬动了产业发展中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高效配置。蒋康表示,下一步,项目将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机制带动辣椒种植,把高端健康的“高品质高山贵州菜”品牌影响力辐射至全国,带动贵州高品质农业产业发展。
阳雀湖的“火辣”事业,燃起的不仅是灶台上的腾腾香气,更是乡村振兴路上越烧越旺的希望之火。它生动诠释了“产业兴则乡村兴”的深刻内涵,探索出了一条以特色农业为杠杆、撬动现代化转型的实践路径。从一棵椒到一条链,从一片田到一个品牌,阳雀湖的故事证明:唯有立足乡土禀赋,以创新为魂、以富民为本,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记者 李佳旭/文、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