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文明探源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宏大叙事里,三星堆绝非可被忽视或曲解的存在,更不应成为所谓“敏感词”。当我们以理性、客观且具历史纵深的视角正视三星堆,将其置于承载华夏文明传承地的高度定位,便能解锁诸多学术价值与民族文化发展新维度。
商戴金面罩铜人头像(来自网络)
PART.01
以三星堆延伸华夏探源,填补学术空白
若正视三星堆作为华夏文明传承地,首当其冲的价值便是为华夏探源工程破局。长期以来,华夏探源受限于实证,难以对“夏”等关键文明节点形成确凿结论。而三星堆遗址的深度挖掘,能将华夏探源时限切实往前延伸近2000年。其出土的海量独特文物、复杂祭祀体系等,为解析古蜀文明与华夏早期文明关联提供关键实证。通过考古成果,我们能向世界有力证明华夏文明“夏”阶段及更早文明脉络的存在,填补学术空白,让华夏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实证链条更完整,在国际文明探源对话中掌握更多话语权,回击部分对华夏文明起源存疑的论调。
三星堆遗址(来自网络)
PART.02
彰显民族文化共源共融共生,凝聚民族认同
三星堆作为传承地,生动诠释中华民族文化共源、共融、共生特质。其蕴含的华夏文化元素,在藏、羌、彝、汉等民族文化中均有迹可循。比如天文历法与易文化相关符号,在各民族传统习俗、信仰传承里,以不同形式延续。若以天文历法与易文化为文明标志,甚至可推论华夏文明是当代人类文明重要起源分支。这意味着藏、羌、彝、汉等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都是三星堆承载文化的传承者,强化“中华民族文化同根”认知,消解文化隔阂,凝聚民族认同,让各民族在文化共源中,更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大团结(来自网络)
PART.03
厘清文明与人种关系,树立正确文化观
需明确,华夏文明是多民族多人种的根文化认同概念,文明起源发展与人种起源发展无必然直接关联。三星堆遗址中多元文化元素、不同体质特征人像等考古发现,恰是这一观点的注脚。我们应借三星堆科普与研究,向社会厘清概念,引导公众树立正确文化观——不以人种差异分割文明传承,尊重各民族在文明发展中贡献,强调文化认同、文明传承的核心地位,避免陷入错误人种决定论,为民族团结、文化交流营造理性认知环境。
三星堆青铜人头像(来自网络)
PART.04
政策引导助力三星堆价值释放
从政策层面,应加大对三星堆考古研究的持续支持。设立专项考古基金,组建跨学科、跨领域国家级研究团队,整合考古、历史、文化、科技等力量,深度解码三星堆。同时,推动三星堆文化活化利用,将其纳入国家文化公园体系规划,打造三星堆文化体验带,串联周边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在教育领域,把三星堆文化纳入中小学教材与课外实践,开展“考古进校园”“民族文化传承实践”等活动,从青少年抓起,厚植华夏文明传承基因。此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以三星堆为名片,举办国际学术论坛、文物巡展,讲好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故事,提升华夏文明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让三星堆从考古遗址,真正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民族团结力量的前沿阵地 。
三星堆国家级公园想象图(来自AI)
三星堆是祖先馈赠的珍贵财富,是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的精神殿堂。正视其传承地价值,借政策引导释放文化能量,我们既能破解学术难题,又能凝聚民族向心力,向世界展现华夏文明厚重底蕴与当代活力,让三星堆摆脱“敏感词”阴霾,成为照亮民族文化未来的璀璨灯塔,引领中华民族在文化传承中,迈向更自信、更团结的发展新征程。
青铜立人像(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
排版| 德之佑文化
图片| 翔子史前推理师
文字| 翔子史前推理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