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学院团委书记 张 聪
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社会实践是连接理论与实际的重要桥梁,是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路径。2025年,安徽科技学院聚焦乡村振兴、红色传承等时代命题,组建了百余支实践团队,学生们的足迹遍布江淮大地。在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实践出真知”这一理念,既深耕于“行”的探索,也沉潜于“思”的积淀,力求让社会实践真正成为赋能青年成长、服务社会发展的有力载体。
以“谋”为先,让实践方向与时代同频。社会实践的生命力,在于能否精准对接时代需求、呼应青年成长诉求。在项目谋划阶段,我们始终站在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发展的双重维度,紧密结合社会热点与学科特色,让实践主题既具现实意义,又能发挥专业优势。我们尝试将社会实践与思政课创新融合,指导团队为凤阳县小岗村量身创作社会实践农家思政课《1978:十八个红手印》,以青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诠释改革开放精神,最终斩获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二等奖。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当实践内容与青年的思想世界产生共鸣,才能真正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以“实”为要,让实践落地与创新共振。社会实践的价值,终究要体现在“落地生根”的实效中。安徽科技学院深耕与小岗村的战略合作,打造安徽省首个“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专项活动。这一活动跳出“走马观花”的浅层实践模式,原创“农家思政”课程,通过场景化、互动式的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真正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跨越;通过宣传小岗精神,吸引更多的青年关注并参与乡村发展。这一活动也被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典型案例推介,得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的关注报道。
以“效”为尺,让实践辐射与长效共生。社会实践的终极目标,在于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的育人格局。我们注重发挥实践项目的辐射效应,将短期实践与长期服务相结合。依托学校服务地方发展研究院等平台,带领学生聚焦农业领域关键技术难题,辅助“高效稳定的新型抗菌肽”项目斩获全国“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引导学生以乡情为纽带,为家乡发展贡献智慧;在小岗村打造“耕读教育基地”,开通“周末大篷车”,组建“青春联络站”,让小岗精神成为激励青年的生动教材。
大学生社会实践应成为培育特色项目的“新标地”、党建与文化融合的“新试点”、服务地方发展的 “新模板”。唯有将实践深度嵌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和地方发展需求,才能让“实践育人”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当好“领航员”,以精准的谋划指引实践方向;也要做好“铺路石”,以创新的举措保障实践落地;更要成为“摆渡人”,以长效的机制助力实践成果转化,助力青年练就过硬本领,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