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今后50年,中国的地域发展重点之一,将会欧亚大陆;中国西部三地(新疆和青海西藏)是内地锐意发展的广阔天地。这里面牵涉到生产要素流动以及天量要素重组。
什么是“生产要素流动”?什么是“天量要素重组”?要从地域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网媒近日有文章指出,未来五十年,估计新疆、青海和西藏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核心之一,因为这里估计将会是未来地球太空港的密集所在,站在世界屋脊、盆地和高地最重要的价值,并不单是向地向下俯瞰,同时是向天向上仰望的太空征途。
![]()
中国政府的制度特色,对生产要素流动和天量要素重组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现在开始发生在西藏、青海和新疆、发展新质生严力进行大型基建,是战略规划使然,也是中华民族集体意志、汉民族带领其他民族共同奋斗的体现。
开发西部,沿海地区的要素要流动起来,以天量规模注入新彊和青藏。人口结构、资本结构、创业群体、能源、资源和动能都要调动起来,包括行政体系新布局也必须建立。沿海地区人口的有序大移民,相应的法律和行政改革(即行政体系预先布局,是新质生产力的动能要素)也要跟进。当地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历史文化,以至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在全新的国家变阵布局进程中,估计需要有全盤设计。
生产要素究竟是什么?经济学的定义是指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各种社会资源,是保证国民经济运行及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传统的生产要素包括1/劳动: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提供的体力及智力的总和;2/资本:可以是货币形态/实物形态,如资金、工具、机器、厂房;3/土地:包括土地本身、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如矿产、森林、水源)。
企业家才能是经营管理企业的各种能力(包括创新、决策和风险管理),也可以归类为生产要素。经济学家熊彼特早在1912年已提出创业者精神(entrepreneurship)的概念。企业家才能应怎样归类到新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论证。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生产要素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技术、信息(数据)已构成生产要素。土地作为基本生产要素不变,但应该将地下熊然资源(例如稀土矿藏)和地上能源系统(充足稳定的供电能力)细分出来,成为新质生产力要素。规划的落实、与时俱进的行政体系、稳定的经济增长率、内外循环的配合、完备的生产供应链,这些综合起来构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也是生产要素。传统的生产要素加上技术和信息,构成六大新质生产力(劳动、资本、土地、能源、资源、动能),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综合推动生产、消费和投资活动、经济增长和发展。
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崭新的经济概念,是一种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摆脱单纯以传统生产要素来驱动增长的路径,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力质态。它强调通过 1/技术的革命性突破、2/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3/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生产力“质”的跃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显著特征。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的路径,其核心在于通过颠覆性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绿色化、智能化和高效化转型。因此,劳动、土地和资本都被赋予新的内涵,要重新定义。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特征是摆脱要素驱动的传统模式。传统生产力依赖土地、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型投入。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和信息等新型要素实现增长。其中一种表达方式是数字经济,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具有可循环利用、零排放(无污染)的特点,可以有效缓解能源不足和环境破坏。
![]()
有别于渐进式创新,新质生产力源于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突破带来的根本性变革,形成颠覆性技术群,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以 ChatGPT、DeepSeek 为代表的AI技术突破,推动工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全方位重构,催生“AI+机器人”新业态,构建全新的产业链条。
颠覆性技术(例如芯片埃米级、脑机接口)改变产品功能、商业模式与应用场景,推动产业链的环节构成与地理分布的重整。以前通称“范式转移”,现在流行“场景塑造”。
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兴起,不仅改变了零部配件的需求结构,还重塑了全球锂矿资源的供应链布局。
通过提升生产效率、提升附加价值、避免破环境,可以全方位推动产业的质量升级,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再单纯追求GDP增量。
开发西部新疆青海西藏,需要“生产要素流动”和“天量要素重组”。笔者的理解 : 意思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构成要素要向新开发地域转移。前沿技术包括基因编辑、合成生物、AI+机器人等,可以推动农业和制造业突破(例如AI育种技术缩短生产周期),可以推动跨地域协同攻关(例如“山海情”福建和宁夏联省产业协作互补)。
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到新疆青海西藏,包括创新技术的管理和高素质人才的整合(例如复合型农业人才可通过智能化工具管理大型农田)。高效资源配置、足稳能源供应、结合区域禀赋(endowment)可以推动差异化发展(例如新疆棉花和葡萄)。坚持绿色导向(例如低碳技术降低能耗、光伏制氢技术减少碳排放),方向是聚焦“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推动沿海省份向西部开发。关键是要聚焦因地制宜,避免为创新而创新。
“生产要素流动”是新词汇,新瓶新酒,因为涉及技术赋能。生产要素整合,通过各种“企业+技术+数据”的模式,将土地、资本、劳动(加上企业家才能)统筹起来,可以实现规模化经营与品牌化增值。
![]()
“天量要素重组”也是新词汇,本质是区域经济学,强调规模化适配。以前四小龙是小而美,现在是大国崛起,全国一盘棋,拒绝小打小闹。在充分认识到气候、地质、资源、能源和动能存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大量投入,长期投入。这方面的大格局和大视野,老实说一般人还未十分习惯。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意义,和“生产要素流动”及“天量要素重组”有密切关系,需要另文解释。这是中国经济学的崭新议题(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经济学现时过度重视货币和银行学以及国际金融产业的弊端。
一言以蔽之,生产要素流动是经济运行的核心机制,其意义体现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融合、促进国际合作,对经济效率提升和社会结构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产要素流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实现新质生产力向高效率领域集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生产要素流动分布,推动天量要素合理重组,致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数字化时代的天量新型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需要创造条件才能实现。中国制度的优越之处是长期规划和执行能力,通过执政党的建设引领前进。要素流动和天量重组是经济活力的源泉,其意义不限于效率提升,更在于通过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全国范围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持续动能不断前进。
笔者认为,在实际经济分析中,应更关注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而非单纯追求“天量”投入。通过优化要素组合和提高使用效率,才能够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严格来说,“天量要素重组”这个概念并不十分科学,还需要我们从长计议;这也是中国经济学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相对而言,西方经济学在研究课题方面似乎已经开到荼蘼。例如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Claudia Goldin(经济学教授)获奖,表彰她对促进女性劳动力市场效率分析的研究。她是芝加哥学派(保守自由、迷信市场的无形之手)经济学家,提出因为女性在家庭中更多地要养育孩子和操持家务,不能更“贪婪的工作”,无法获得加薪进职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因此在薪酬方面比男性要低一些。笔者无意贬低她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的意义,但看来中国经济学更能够提供广阔空间和研究课题,让经济学家们自由翱翔。今后50年的中国西部大开发,这话题本身能够让中国的当代经济学家们神驰目眩,充分发挥。这是笔者一得之见,仅供经济学者们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