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凝山河,一砚载春秋。
绛州澄泥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起源秦汉,兴盛唐宋,明代达到炉火纯青,承载着千年文脉,自中唐起历代皆为贡品。1986年,山西新绛蔺永茂、蔺涛父子大师潜心研发,取得巨大成就,使绛州澄泥砚再现昔日辉煌。
“这次文博会,我们将布置‘晋在砚中,一县一砚话山西’主题作品,以契合‘讲好山西故事’主题。期望借文博会这一平台更好推介绛州澄泥砚,展示非遗技艺,助力提升山西厚重历史文化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绛州澄泥砚。”8月19日,山西绛州澄泥砚研制有限公司董事长蔺涛说。
传承技艺 父子两代潜心研究
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绛州澄泥砚以细腻的质地、温润的色泽和独特的发墨性能著称于世。在古代,绛州澄泥砚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文人的雅趣与追求。武则天、苏东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钟,并著文记之。乾隆皇帝赞誉:抚如石,呵生津。可与石砚媲美,此砚中一绝。
绛州澄泥砚色泽纷呈,尤以朱砂红、玫瑰紫、绿豆青、鳝鱼黄、蟹壳青为贵。生产周期长达一年左右,成品率仅为30%,珍稀品更是凤毛麟角。由于历史原因,“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逐渐式微。
1986年师范毕业后,蔺涛和父亲蔺永茂一起,着手挖掘恢复绛州澄泥砚这门瑰宝级别的民族工艺制作技术。
制作澄泥砚的泥土来自汾河两岸。为了找到最适合的澄泥沉积层取样,父子二人从汾河的源头宁武县管涔山一路向下,进入临汾盆地,追寻着开始出现的淤泥沉积层,进入新绛县,抵达汾河湾,再一直到稷山县、河津市的汾河两岸,最后到万荣县汾河入黄口,足迹几乎遍及汾河长达两百华里古河道的沟沟坎坎。“在新绛县万安镇紧邻汾河的一处沙场,那里岸边土崖上面的黄土有两丈多高,下面的沙层也有两丈多高,全是汾河泥沙堆起来的。我们和沙场负责人说明情况,人家用推土机给推了一下。结果一铲子下去,沙层一尺以下全是这种泥,泥质相当细。”蔺涛说。这只是无数次寻找制砚用泥的一个缩影。
泥采回来后要澄清、过滤,随后的工序叫作“陈腐”,至少需要经过6个月的时间。接下来开始做坯,做好坯以后,需要3到4个月的时间阴干。制作澄泥砚的核心技术是烧制,有的砚台在烧制过程中,会有自然形成的花纹,独一无二,非常漂亮,但更多的是残次品。
凤凰涅槃 千年名砚“淬火新生”
“清乾隆皇帝在《砚说》中,称其砚‘土质细润,坚如玉石,其为汾绛旧物无疑’。”蔺涛告诉记者,当时,由于没有成法可循,自己和父亲只有从文献古籍当中寻求答案。他们广泛查找与澄泥砚有关的文献资料,从苏易简的《文房四谱》,米芾、高其佩的《砚史》,再到《古董琐记》《天录识余》等,都做了详尽研究。
1990年,父子二人在光村自家院子,试制烧窑。没承想,这样摸索盘出来的第一座窑,与新绛山上采购回来的最优等的烟煤刚结合到一起,很快就给了父子俩一个下马威。记不得是第几次点火试烧了,当烧到半夜时分,持续升温的馒头窑突然间“嘭”的一声闷雷般炸响,炽热的烟火朝上边和两边炸裂开来!当时,父子俩都站在窑的前方,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窑崩了!只见砖土在爆裂声中,扬起充满刺鼻气味的炙热气浪与烟尘,惨烈得犹如硝烟弥漫的战场。清理完现场后,父子二人默默无语,带着几分沉重的心情,开始探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炸窑。
时隔一年,第一次成功烧出的是牧牛砚。
又到出炉的时候了,已经习惯面对一窑破碎的蔺永茂,平静而又熟练地操作着斧头砸开窑门。当蔺涛钻进窑炉里,准备再次面对失败的时候,却在一堆很熟悉的破损砚块当中,捧出三块体型完好的砚台!蔺永茂轻轻接过热腾腾的砚台,拂去上面的烟灰,一种文字里读过的“抚如童肌”的细密瓷实的手感,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啦!轻叩一声,清越之声悠扬荡开,他们清清楚楚地听见啦!
蔺永茂、蔺涛这对灰头土脸的父子,手捧着这朝思暮想的梦幻一般的作品,酸楚和喜悦的泪水已经不约而同地涌出了眼眶。这,就是他们要恢复的绛州澄泥砚!
再现辉煌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2006年,蔺永茂、蔺涛父子被山西省政府授予“首批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08年,“澄泥砚制作技艺”独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7月18日,蔺永茂、蔺涛父子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首届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颁证仪式上,双双荣膺“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
2017年,蔺永茂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授予世界非遗大会终身成就奖。
2022年8月,蔺涛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蔺涛认为,“澄泥砚制作技艺”独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其从地方传统技艺升级为国家层面认可的文化瑰宝,提升了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文化辨识度,为品牌化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澄泥砚是山西民间工艺的代表之一,其入选名录为山西增添了一张国家级文化名片,有助于外界更全面地了解山西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间技艺成就。澄泥砚的成功入选和后续发展经验,能为山西其他民间文化(如剪纸、面塑、古建筑技艺等)的保护、传承和推广提供借鉴,形成“以点带面”的效应,推动区域文化生态的整体繁荣。
近四十年,蔺涛潜心研发绛州澄泥砚,坚持发展非遗国宝传统文化,取得了无数荣誉。其所创立的山西绛州澄泥砚研制有限公司,以“绛州”澄泥砚这一品牌为龙头,已发展成为全国澄泥砚行业的佼佼者。他亲自设计的精品名砚七次八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永久收藏;六度荣获中国文房四宝行业最高荣誉“国之宝”称号大奖,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领军人物。“文化艺术作品只有歌颂时代,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服务于社会,才更具有生命力。我们精心制作了很多红色题材砚台,都是公益赠送。”蔺涛说,红色砚台的创作初衷,就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就是要宣传、赓续红色基因。期待以砚台这种特殊的语言,发出绛州澄泥砚人的声音,传达绛州澄泥砚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情怀。
匠心耕耘 巧借“一县一砚”话山西
蔺涛不断参加国际博览会、非遗展会、技艺大赛、文房四宝博览会及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将绛州澄泥砚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国粹推向全世界的同时,还通过“走出去,与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公司开展文创合作,引进来,在研制所开辟制作体验场所”,让绛州澄泥砚与年轻一代更加亲密接触。“国际博览会、文化交流活动是让世界认识中国传统工艺的窗口。绛州澄泥砚作为‘四大名砚’中唯一的泥质砚,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需要走出国门,通过展示、交流,让更多国家了解中国非遗的价值,提升其国际认可度,避免传统技艺被遗忘。”蔺涛说,与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合作开发文创产品,是让澄泥砚从“文房用具”向“文化符号”转变的关键。结合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设计产品(如文创摆件、文具等),能让古老工艺融入当代生活,不再局限于小众收藏,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为非遗注入经济活力。
此外,开辟制作体验场所,让年轻人亲手参与澄泥砚的揉泥、塑形、雕刻等环节,既能直观感受工艺的复杂与精妙,又能在互动中产生情感连接。这种“体验式传承”比单纯的讲解更易让年轻人接受和喜爱,进而可能培养出潜在的爱好者甚至传承人,解决非遗传承“断代”的隐忧。
值此文博盛会,山西绛州澄泥砚研制有限公司倾力打造“晋在砚中·一县一砚话山西”主题砚展暨新书分享。该主题将国家级非遗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与山西117 个县市区的独特文化相结合,能全面展示绛州澄泥砚的文化内涵,为非遗传承提供创新思路,实现传统工艺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策划这一主题是响应山西省委、省政府发出的“讲好山西故事”号召而提出的创意,期望以绛州澄泥砚为载体,展现山西的历史底蕴与人文魅力,助力提升山西的文化影响力。
“我们选取各地最具代表性的人文历史故事、名胜古迹、特色物产或红色革命等元素作为创作题材。每方砚都承载对应区域的厚重历史与独特文化,集合起来堪称是记录山西历史的珍贵见证与传世瑰宝,像是打造一部‘砚台上的山西文化史’,谱写出新时代的山西华章。”蔺涛说。记者 田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