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来历】
据《旗山徐氏宗谱》记载:“治北七十里,宁奉分疆之域有一小岭焉,徐其姓也,于中有茂林掩映、修竹萧疏,千峰秀拱于旗山,一水源通乎象鼻尖峰。” 文中所提及的 “宁奉分疆之域小岭”,正是今日深甽岭徐与奉化大堰交界的 “界岭”。古人曾以 “岭头养就数株松,几阵风来振碧峰” 之句,勾勒出此岭的秀美风貌。而奉化与新昌交界之处,另有 “界牌岭”,二者虽名相近,却分属不同地域,各具风情。
元朝时,徐应奎从新昌莒根出发,途经界牌岭抵达界岭,见岭南山岙水土丰沃宜居,便在此定居。随着徐氏子孙繁衍成村,因 “徐姓居岭旁” 的地理特征,村落得名 “岭徐”,成为一处以姓氏与自然地理实体相结合命名的典范。
界岭顶端的路廊,堪称宁海一绝。其 “一廊跨两县” 的格局,在所有路廊中实属罕见。不同于寻常路廊的朝向设计,此廊道路穿后墙而过,形成前后穿堂的独特构造,与道路走向浑然天成。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路廊通体采用 “铜板石” 砌筑,墙体最厚处达 80 公分,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坚固如初。
【徐尔周施粥】
自徐应奎迁居岭徐以来,村中二百余年未出功名之士,既无举人进士之荣耀加身,亦无秀才之才俊涌现,始终默默无闻于世。直至清雍正元年(1723),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这份沉寂 —— 深甽大蔡一带突遭蝗灾肆虐,万顷良田颗粒无收,饥荒如瘟疫般蔓延开来,饿殍遍野的惨状,宛如人间地狱。
此时,徐应奎的十二世孙徐尔周(1689-1748)已在当地积累起殷实家业。听闻灾情,他未作丝毫犹豫,当即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在大蔡各交通要道设下施粥点,每日炊烟不断。这场持续数月的善举,让大蔡、岭徐、夏樟、曹坑、李家山等周边村落的饥民得以渡过绝境。
时任宁海知县王之琪深受感动,亲题 “惠苏涸鲋” 匾额相赠,以表彰徐尔周拯救濒危百姓的崇高功德。这块匾额至今悬挂在岭徐徐氏宗祠内,黑底金字间仍能想见当年的义举微光。
或许是善举的感召与庇佑,徐尔周的六子徐季复(1728-1799)后来考中宁海县武庠生,成为岭徐村首位有功名之人。此后,其子孙中更是接连涌现出太学生、国学生等英才,打破了村中数百年的功名沉寂。乡邻皆言,这是徐尔周施粥布善的善报。
清光绪《宁海县志》明确记载:“徐尔周,岭徐人。慷慨好施。雍正元年,民饥,设厂通衢,施粥数月,全活无算。邑令王给‘惠苏涸鲋’额。” 这段文字与宗祠匾额相互印证,让发生在三百年前的善举得以穿越时光,成为滋养岭徐后人的精神养分。(口述 / 潘志海,审核 / 潘永华)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撰稿:水东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审核:潘永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