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乡村博物馆数量增长迅速,“村博”作为文旅领域的热门选择,逐渐“出圈”。各地的乡村博物馆里,满满的乡土乡风乡情,有传承千年的经典美食,有江南水乡的悠长船韵,还有数不完的乡村老物件,一起去各地的乡村博物馆里,看看它们都有什么镇馆之宝、拿手绝活。
已建成1000家“村博” 激发活力留住乡愁
浙江省目前建设完成1000家乡村类博物馆,实现市、县全覆盖。这些涵盖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等多个主题的博物馆,激活了产业发展,也留住了乡愁。
浙江宁波慈城因2000余年的年糕制作传承历史,有着“中国年糕之乡”的美誉。在慈城年糕博物馆,观众可零距离观摩年糕选料、浸泡、磨浆、蒸粉、搡打等全部生产工序。特别的制作工艺让慈城年糕有着软糯香甜的口感。
慈城年糕博物馆馆长 许福军:年糕曾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是军粮。慈城有1300年的科举制度,“年年高”有着吃年糕能考中的意思,考生进京赶考之前都带年糕。
“南瓜年糕”“紫薯年糕”,油炸烤制年糕、即食酥脆年糕,远销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国家。
在浙江嘉兴江南水乡船韵馆,能看到各种古游船:长船、赣船、川船、罗子头船、划子船。这个今年8月刚刚上榜“浙江省乡村博物馆”的展馆内,百余件嘉兴古船模型错落陈列,雕梁画栋的画舫船,豪华精巧的官船,简洁宽敞的戏船,轻巧灵动的渔船,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文化。
如今的嘉兴,正加大对运河沿线历史遗迹的保护和挖掘,以踏白船、龙舟赛等活动,打造以运河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景区,重现运河古镇的繁华景象。
民间工艺+地方特产 拉动文旅消费
山东齐鲁广袤大地,那里的民间工艺、地方特产皆可成展。那里的乡村博物馆,也成了带动村民就业、拉动文旅消费的产业密码。
在山东济南葫芦博物馆,烙画、雕刻、镂空、针刺等工艺葫芦琳琅满目,从田间地头的普通葫芦,到精美的艺术珍品,食用葫芦嫩果可入菜,观赏葫芦的奇特形态,恰好为工艺创作提供了素材。去皮、晾晒、阴干、雕刻,灵动的葫芦作品和谐音“福禄”的美好寓意,受到大家的喜爱,游客们也愿意把精美的葫芦雕刻和文创产品带回家。
游客 迟玉甜:我认为葫芦仅仅就是一个瓢,喝水的工具,没想到葫芦还能做成灯、可以做成香薰,带给我很不一样的奇妙的感受。
在威海乳山,先民们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大量采食牡蛎,人工养殖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形成了独特的牡蛎饮食文化和民俗传统。博物馆把餐桌上的“海蛎子”做出了学问。看看琳琅满目的牡蛎品种,学学怎么挑牡蛎最新鲜,体验渔民出海的日常,这个博物馆更像是牡蛎主题游乐园。
乳山市牡蛎养殖户 于涛:游客不光买海鲜,还跟着我们赶海,住农家院。海蛎子一点也不愁卖。
“村博”打造“实体相册” 记录千年文明
再来看看东北的“村博”有什么特点。截至目前,吉林150家乡村博物馆把文化“搬”到农民家门口,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相册”。
在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渔楼村满族民俗馆里,渔、猎两项技艺在此沉淀出深厚文化底蕴。这里的渔猎文化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旋网、鱼篓、冰穿,曾是先民们在松花江流域捕鱼时自创的工具。而鹰猎帽、鹰架、鹰绳,展现了始于辽金、兴盛于明清的猎鹰文化,这里驯养的海东青常被选为皇家贡品。
讲解员 智琪杰:鹰尾铃挂在鹰尾巴上,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便于猎户知道它的去向。鹰绊绳是驯鹰专用绳,可以很好地控制猎鹰的行动。
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宣传委员 马琳:这个展馆让满族渔猎、鹰猎、萨满风俗等文化遗产有了实物依托。
在吉林省梨树县蔡家镇,关东农耕博物馆以25000件馆藏物、8000余件藏品,记录关东黑土地耕作历史。“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系统展示各类农耕工具,展现关东人“顺天时、敬地利、依人和”的农耕智慧。
吉林省梨树县委常委 统战部部长 王志清:石臼,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通过把谷物放在石臼内,用石杵或木杵敲打,实现谷壳分离的目的。这座博物馆记载着关东农耕文明,为梨树县现代农业发展,谱写长长美丽的画卷。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