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名溯源】
下河原名下何,北依雁苍山,南濒凫溪,村民多姓何、干、俞。据《何氏宗谱》,始迁祖何具(1055-1134)自奉化迁此。何具生二子,其孙何君府、何君宝。何君宝居兰田附近,称 “上何”。因君宝无嗣,其山园田地归何君府所管。上何一脉虽绝,至今仍有 “何家畈” 之地名留存。何君府生二子,一子定居 “中何”,即今上洋头。自兰田而下,上何、中何、下何三点一线,构成何氏早期聚居格局。
何君府与何君宝见祖传雁苍山脚下的雁门庵(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 年)年久失修,携妻顾氏捐田千亩、山地千余亩,延请西域高僧诺迦尊者主持重建。寺院落成后,获宋宁宗赐名 “吉祥禅寺”,何君府受封义阳侯,夫妇灵位永奉寺中。自梁至明,何氏世代护持,成为护持古寺的典范,为后世留下诸多印记。
关于村名由 “下何” 改为 “下河”,流传两种说法:
其一,后迁入的干姓族人认为,“干” 与 “俞” 谐音 “苷” 与 “鱼”,均需水滋养,故取 “水” 旁,改 “何” 为 “河”。
其二,村前有河,且村中多姓聚居,“何” 与 “河” 同音,改 “下河” 更显和谐。
据俞、干两姓族谱,俞家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分居下何,干姓于康熙元年(1662)迁居下何,均比何姓晚五百余年。另有实物证据:三世祖何君府墓碑刻有 “下河义阳侯君府何公墓”;葬于兰田龙角岩的另一位何氏先祖墓碑亦刻 “下河勋公墓”。由此确证,干、俞两姓到来之前,“下河” 之名已存在,与何氏 “水能生财” 的祖传理念吻合。
【何家太公联姻】
居住中何后院的何氏太公,见一匹马在自家田里吃麦,旁有一后生,遂上前询问。后生名刘寅一,来自桥棚。其因后娘欲以毒烧鸡谋害,被父亲发现,送其 300 两银子、一匹马,父亲嘱其 “马儿停处便是安身地”。现马儿在此停食,故等候于此。
何氏太公怜其遭遇,见其无家可归且样貌周正,因自身无女,便作主将侄女何玉梅嫁给他,以桐树岙至下何的山园田地作为嫁妆,成就姻缘。何玉梅与刘寅一生二子,长子居桐树岙,次子居山下刘。上洋头为桐树岙一脉所居,故修谱时桐树岙与上洋头同属一支,共用祠堂;山下刘则另立祠堂。
桐树岙、上洋头、山下刘由此形成下河何氏的另一支脉。(执笔/竺欢平)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撰稿:竺欢平
□ 排版:天姥老人
□ 审核:水东居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