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名溯源】
岭根村,因坐落于形似马鞍的下鞍岭脚下而得名,村落东倚覆船山、板仓山,北靠剡山,西临花山,三面环山如太师椅环抱,南向沃野平铺直抵板昌。
历史上,这里是出宁海登瀛门、越马鞍岭古道的必经之地,为通往岔路及宁海南部的交通要道,往来行旅常在此歇脚。2013年马鞍岭隧道开通后,岭根处于古道与甬临复线交汇点,再度成为西乡往来县城的要冲,延续着千年交通基因。
【千年葛韵】
岭根的故事,始终绕不开“葛”。这里说的“葛”,是一种多年生藤本植物:藤蔓可攀附蔓延,茎皮富含坚韧纤维,经剥取、沤制、漂洗后能纺线织布;块根(葛根)肥大粗壮,可入药、制淀粉,堪称“一身是宝”。岭根及宁海一带山多湿润,自古葛草丛生,为这一资源提供了天然温床。
岭根流传着范蠡与西施的传说。相传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期间,为置办贡品葛布,多次往来岭根。此地属会稽山属地,田畴可耕、溪流可渔,是理想的补给站。公元前468年范蠡功成身退,至勾践去世后,便与西施隐居于此。崇祯版《宁海县志》载“甘卓、范蠡诸人分星次,丹阳入斗十六度、会稽入牛一度”(见影印版第14页),虽未直指岭根,却印证了他的活动范围与越地的渊源,为传说添了厚重。
岭根的织葛传统,可追溯至古越文明。史载“于越生葛絺”,越王勾践战败后,曾在葛山大力培植葛草,织成十万匹精细葛布(“葛絺”)贡纳吴国,侧面印证越国织葛手工业的中心地位。岭根作为要道,技艺代代相传:葛布轻薄透气,是百姓夏日常服,更与盐、铁、靛、炭并称宁海民间五大商品,经马鞍岭古道外销各地。
葛的价值不止于织。葛根作为中药材,应用逾千年,《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均载其清火排毒、降脂降压之效,至今仍是岭根及宁海的重要物产,加工成葛根粉、葛根茶等养生品。
宁海民谚“廿里葛藤棚,十里江瑶邬”,常被误读为“葛姓族群聚居”。实则岭根自古葛藤缠绕如龙蛇,形成天然藤廊;明代《宁海县志》将“葛棚”释为“葛姓居所”,加之唐宋时葛姓自句容南迁,借葛洪声望构建宗族叙事,才让后人淡忘“葛藤棚”的本意。其实,先有漫山葛草,才有织葛技艺,后有葛姓聚居,这段脉络正是岭根“葛文化”的生动注脚。
从范蠡传说到古道织声,从葛布衣衫到葛根良药,岭根的“葛”字里,藏着一部与自然共生的民生史。正如村口老葛藤,根扎千年,藤向新生。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撰稿:竺欢平
□ 排版:天姥老人
□ 审核:水东居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