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碰手机也能“听”到通话?
文 |动点科技
作者|李鹏辉
排版|Winnie
本文预计阅读时长3分钟
封面来源:ROBIN WORRALL on Unsplash
这一次我们继续关注个人隐私。
在之前的一期内容中,我们了解到,已经有研究表示,可以通过人体对Wi-Fi的干扰,对这个人进行追踪辨别。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泄漏”个人隐私的方式远不止这一种。近期,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就揭示了,就算不碰你的手机,也能知道你在电话里说了什么。
该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新型“无线”窃听方法:当我们用手机通话时,听筒发出的声音会让机身产生极其微弱的震动。日常中这些震动完全察觉不到,但毫米波雷达可以在几米外捕捉到这种细微位移,并将其转化为可分析的信号。只要再结合人工智能模型,就有机会还原出通话的内容。
在实验中,团队将毫米波雷达传感器放在距离手机大约三米的位置,让手机播放通话语音(毫米波雷达原本常见于自动驾驶、安防和5G通信设备,精度足以分辨毫米级的位移)。这一次,它捕捉到的不是声音,而是一条充满噪点和干扰的波形信号。随后,研究人员改造了开源语音识别模型Whisper,并通过一些调整,让它能够处理这种特殊的雷 达数据。
结果显示,在一万词的词汇范围内,系统的转录准确率可达约六成。虽然 还有错漏,但相比2022年他们只能识别十个预设词的版本,如今已经能输出整段对话,哪怕有缺失,也像读唇语一样,通过上下文推断意思。
也正如实验所展示,这种方式无需入侵手机系统,也不依赖麦克风——只要雷达能“看到”手机,就可能捕捉到通话时的震动信号。随着毫米波雷达的持续小型化,这种技术或许能被藏进日常用品中,具备极高的隐蔽性。
团队指出,这种方法的威胁不在于它的直接可用性,而在于它证明了一个事实:物理层面的信号同样可以被“解码”。在现实世界里,我们的设备、环境乃至日常动作,可能都会留下特定的物理特征,而这些特征一旦被技术 捕捉并理解,就可能被转化为信息。更重要的是,这类信息的获取往往不需要侵入网络或突破加密,意味着它们可能绕开我们最熟悉的防护体系(以及认知体系)。
最后,研究人员也强调,这项实验目的在于探索和预警这种可能性,而非为窃听提供方案——尽管实验结果表明在特定条件下,这种方式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未来,不难预料还会有更多涉及隐私安全的方式被外界发现,但无论如何,对于那些相对重要且敏感的信息而言,多一些谨慎总归会少一些未知的风险。
本文为动点科技记者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或开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 - - - - - - - END - - - - - - - -
互动话题
你会如何加强通话隐私保护?
快来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吧!
*想要获取行业资讯、和志同道合的科技爱好者们分享心得,那就赶快扫码添加“动点君”加入群聊吧!群里更有不定期福利发放!
精彩好文值得推荐!
一键转发,戳个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