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现阶段我国消费不足是一种结构性偏差,要用抓投资的政策力度和资金投入去抓消费,消费不足的结构性偏差,形成稳增长促转型的新动能。
在我看来,政策引导市场,有形之手拉着无形的手,从某种程度上就是用人的主观意志去决定市场的走向!因此“用抓投资的政策力度和资金投入去抓消费” 是否符合经济学规律,需要结合我国经济结构特征、消费与投资的内在关系,以及经济学中关于需求管理的理论逻辑展开分析。这一观点的核心是针对当前消费领域的结构性矛盾,通过政策资源的集中投入,释放消费潜力,推动经济增长动能从投资驱动向消费主导转型,其背后有清晰的经济学逻辑支撑。
一、先明确核心前提:我国消费不足的 “结构性偏差” 本质
刘世锦提到的 “消费不足是结构性偏差”,是理解这一观点的基础。从数据看,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虽然超过60%,但居民消费占 GDP 比重长期低于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约为39.9%,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这种 “不足” 并非简单的总量问题,而是结构性矛盾:
从主体看: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不足(收入增长放缓、财产性收入占比低),而高收入群体消费升级需求受限于供给端(如高端服务、优质消费品供给不足,所以导致了移民);
从领域看:传统商品消费趋于饱和,但服务消费(医疗、教育、养老、文旅等)存在明显供给缺口,城乡消费差距、区域消费不平衡显著;
从约束看: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强(教育、医疗、住房等支出压力大),消费信心和预期受不确定性影响较深。
这种结构性偏差的根源,是消费领域的 “供给 - 需求” 错配与 “制度性约束”,从我们当前的经济学理论去看,单纯依靠市场自发调节难以快速改善,需要政策力量介入引导。
![]()
二、“用抓投资的力度抓消费” 的经济学逻辑:从 “投资驱动” 到 “消费主导” 的转型
在经济学中,投资和消费是总需求的两大核心组成部分,但两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机制和可持续性存在本质差异!
投资的特点:短期拉动效应强(如基建投资可直接带动 GDP 增长),但长期依赖投资会导致产能过剩、债务积累(若投资回报率低于融资成本),且投资需求最终需依赖消费需求消化(“投资创造的供给需要消费来承接”);
消费的特点:作为 “最终需求”,消费是经济增长的 “稳定器”(波动小、可持续),且消费升级能倒逼供给侧创新(如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推动车企技术迭代),形成 “消费 - 增长” 的良性循环。
我国过去 40 年依赖投资驱动增长(尤其是基建、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但当前投资边际效益持续下降(如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基建投资回报率走低),经济增长需向消费主导转型(符合美国、特朗普的预期)。此时 “用抓投资的力度抓消费”,本质是通过政策资源的重新配置,矫正过去 “重投资、轻消费” 的结构性失衡,符合 “需求结构优化推动经济转型” 的经济学规律。
![]()
三、“政策力度和资金投入抓消费” 的具体路径:符合 “消费决定因素” 的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中,消费的核心决定因素包括可支配收入、消费意愿(预期)、消费能力(社会保障)、消费环境等。“用抓投资的力度” 本质是通过政策干预改善这些因素,这与凯恩斯派的经济学理论完全契合:
简单而言,凯恩斯消费函数指出:消费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慢、财产性收入少,再直白一点是社会福利、劳动关系保护、工资保护等方面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若像过去补贴投资(如基建项目贴息)那样补贴消费,例如:
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如提高低保标准、发放消费券);
通过税收优惠(如提高个税起征点、减免消费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收入能力),这些措施直接作用于 “收入” 这一消费核心变量,符合经济学逻辑。
为居民承担房价下跌损失和债务包袱(美国次贷危机的措施),或许就能直接改变下降螺旋,但目前我国采用的政策,主要还是日本的大基建方针,我们看到这两个月在西藏的水利和铁路投资说不定就要到2万亿了!
![]()
而这种通过政策力度改善消费预期,也契合 “生命周期假说”!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居民消费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还取决于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如养老、医疗支出)。我国居民储蓄率偏高(2022 年居民储蓄率约 34%),部分源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若像过去推动基建投资那样,集中政策资源完善社会保障(如加大医保、养老、教育公共投入),可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释放消费意愿,这本质是通过政策减少 “未来支出不确定性”,符合消费理论中 “预期影响消费” 的逻辑。
而更关键的是,通过结构性政策优化消费供给,十分响应 “供给创造需求” 理论(这是我国经济的核心)!
当下,虽然萨伊定律有争议(供给创造需求),但其核心思想在消费领域仍有意义:当消费供给升级(如优质医疗、高端文旅、绿色智能产品),可激发新的消费需求。若用抓投资的力度(如产业政策支持、资金补贴)推动消费供给侧改革,
![]()
四、要避免 “过度干预” 违背市场规律
“用抓投资的力度抓消费” 虽符合规律,但需警惕与 “投资驱动” 模式相似的风险,避免违背市场原则!
首先,不能搞 “消费刺激大水漫灌”:若单纯通过政府补贴刺激特定消费(如过度补贴某类商品),可能导致资源错配(企业依赖补贴而非创新),又将引发新的产能过剩周期!
需以 “市场化” 为基础:政策应聚焦 “消除消费障碍”(如打破行业垄断、完善消费信贷),而非直接干预消费选择(如指定居民消费品类,告诉居民什么应该买之类),否则会扭曲价格信号,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要区分 “短期刺激” 与 “长期机制”:短期可通过消费券、补贴缓解消费下滑压力,但长期需依赖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完善等制度性建设,避免政策依赖。
所以,解决的思路关键在于政策实施中坚持 “市场化导向”,聚焦结构性问题而非总量刺激,在 “政府引导” 与 “市场决定” 之间找到平衡,如此才能既符合经济学规律,又切实解决消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其本质是通过政策资源的重新配置,矫正我国经济中 “消费滞后于投资” 的结构性偏差,推动需求结构从 “投资依赖” 向 “消费主导” 转型,也适应世界市场结构的再平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