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吴昌硕 牡丹图 立轴
作者:吴昌硕 (1844~1927)
尺寸:84×40cm
材质:设色绫本
形制:立轴
题识:翠豪夜湿天香露。老缶。
钤印:吴昌石、古邑章
出版:
1.《侨岷华园藏画》,第100-101页,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1994年版。
2.《中国书画名品编目—虚谷、任伯年、吴昌硕三家书画选萃》,第119页,大冢巧艺新社,2010年版。
![]()
《吴昌硕〈牡丹图〉立轴:金石笔墨中的富贵气象与文人风骨》
一、作品背景与艺术价值
吴昌硕晚年创作的《牡丹图》立轴(84×40cm,设色绫本)是其花卉题材的典范之作。题识"翠豪夜湿天香露"取自宋代诗词意象,配合"老缶"款识与"吴昌石""古邑章"两方钤印,凸显其"诗书画印"四绝的文人修养。此作曾出版于《侨岷华园藏画》(1994年)等重要文献,并经齐白石传人汤发周发布,串联起海派与京派的艺术对话。吴昌硕以石鼓文笔法入画,图中牡丹主干如篆书折钗股,花瓣点厾似金石崩裂,将三代吉金文字的古拙气韵转化为花卉的生命力。
![]()
▲吴昌硕 牡丹图 立轴(局部)
二、创作语境与技法突破
- 金石用笔的革新
牡丹叶片以浓墨侧锋横扫,呈现青铜器铭文的"屋漏痕"效果;花蕊用焦墨点簇,模拟钟鼎文锈蚀的斑驳感。这种"以书入画"的实践,较之恽南田没骨法的柔美,更显雄强朴茂。上海博物馆藏《牡丹水仙图》可证此独特语言的形成过程。 - 绫本材质的妙用
设色绫本的纹理增强了笔墨的渗透感:花瓣施以西洋红与胭脂的撞色,在丝质基底上形成"屋漏晕"效果,暗合"夜湿天香"的诗意。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富贵神仙图》同样采用绫本,可见其对材料表现力的探索。 - 空间构成的现代性
画面采用"之"字形构图,牡丹自右下向左上斜出,突破传统折枝花的程式。花头占据视觉中心,与题款形成对角呼应,这种"险中求稳"的布局,预示了20世纪中国画构图革新。
三、市场表现与鉴藏体系
- 拍卖市场参照
2023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吴昌硕1925年同尺幅《牡丹》以437万港币成交。本作兼具出版著录与齐白石一脉传承,市场溢价空间显著。 - 鉴藏脉络梳理
从"侨岷华园"旧藏到汤发周发布,体现吴昌硕作品在东南亚的传播轨迹。张大千曾评:"缶翁花卉,三百年来第一人",此作流传过程印证了其跨地域影响力。 - 真伪鉴定的要点
- 花瓣边缘的"飞白"笔触应呈现毛笔分叉的自然效果
- "吴昌石"印文线条需见刀刻的崩裂痕迹
- 西洋红色彩经百年氧化应显沉稳
![]()
▲吴昌硕 牡丹图 立轴(局部)
四、文化符号的深层解读
- 文人精神的物化
牡丹在吴昌硕笔下褪去俗艳,主干如屈铁暗喻"威武不能屈"的士人气节。上海画院研究员指出,其1923年《墨牡丹》题"富贵非所愿",揭示画家以"雅"化"俗"的美学追求。 - 海派艺术的范式
此作融合市民审美与文人趣味:饱满的构图满足商业需求,金石用笔坚守传统底线。与任伯年《牡丹双禽图》比较,可见海派内部的雅俗之辨。 - 跨世纪的影响
齐白石"红花墨叶"技法实受吴昌硕启发。汤发周作为齐派传人推广此作,暗含20世纪大写意绘画的薪火相传。
五、艺术史定位与当代启示
- 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吴昌硕将青铜器研究的学术积累转化为绘画语言,《牡丹图》中可见《毛公鼎》线条的抽象提炼,为"国画现代化"提供范本。 - 材料创新的启示
绫本设色的探索打破宣纸一统局面,对当代水墨综合材料运用具有先导意义。 - 文化自信的建构
在"西风东渐"的晚清,吴昌硕坚持从金石学传统开掘现代性,其经验对当下"中国式现代化"艺术实践仍具启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