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以及截图,请知悉。
甲午战争伊始,张之洞推演战局,称这次的结局一定是日本大败。因为所有人都认为当时的清朝可是亚洲第一强国。可他手里拿着的却是元朝的书,可后来的事实告诉他清政府不是元朝,日本也不再是当年的元代倭寇。
这一仗还没打完,清廷就着急忙慌地与日本人签下了不平等的条约,虽然没有真正地宣告失败,但结局已经再明显不过了。
很多人称这就是一个清廷腐朽的结果,其实其中失败的主要原因还真不是因为清廷,而真相早就被日本人藏起来了。
被盯上的清朝
其实最早闭关锁国地并非是大清,而是日本。
而且两国都有着极其相似之处,被列强敲开了门,但是不同的是之后的结局。
日本当年在德川幕府时期被突如其来的黑船强行打开大门,此时的日本人才发现要是再这么发展下去,肯定就会成为美国以及西方瓜分的对象。
于是乎日本终于结束了德川幕府的统治时期,开启了明治的时代,这个时代最突出的一个贡献就是“明治维新”,也就是变法行动。
也就是从这个时期,日本有了本质的改变,从封建社会一步就跨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开始有了极大的进步。
当然,工业快速的崛起也面临一个和西方国家一样的问题,就是本国难以消化如此大量的工业产品,他们也需要一个殖民地来发展,就是这时日本看上了大清。
而此时的大清被英国敲开了大门后,也想学日本来个变法,也就是戊戌变法,不过并没有搞成。
其实本质就是清朝看不起那些所谓的虚头巴脑的东西。
而日本此时看着自己的国家算是有点强大了,其实目前的日本也就是一瓶子不满的状态,可生活在岛上的日本人早就想找一块内陆,所以他们左看右看选中了大清,因为就算是要霸占朝鲜也会得罪大清,还不如直接就对准清朝。
1874年,一个英国的大使就将日本想要出兵的这个消息告诉了李鸿章,而这位大人想都没想就说道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因为这个时候的日本在大清的眼里不过就是个小学生,他们有专门的名字,倭国。一个弹丸之地的小国家怎么可能和满洲贵族相提并论呢?
是的,从这里就能看出一个事实,清朝整个朝廷从上到下都是傲慢至极的。
但是现实还就真和他们想象的不一样。
日本人还真的带着自己的大战舰来了。
日清海军建设
这就是“甲午战争”的开端,日本称之为“日清之战”,其实再回望历史,就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场海陆大战,更是清政府彻底没落的一个转折。
日本是岛国,所以海军也是他大力发展的方面,而当时的日本在“扮猪吃老虎”的方面可是独树一帜,为啥这么说呢?
日本发展海军可不是拍脑袋就能发展起来的,他得找个“老师”,此时能从欧洲一路过来的英国就成了日本想要联合的对象。
其实,一开始英国也看不上日本,想着要和清政府联合,因为此时英国的敌人是沙俄,无论从地域还是强盛的角度来看清朝都要比日本合适太多。
可是清朝一直以来都自诩为大国,对谁都是高高在上的模样。
而日本就不一样了,居然和大清学会了送礼这一招,谦逊的模样也让英国青睐有加,所以他们稍微一倾斜,这技术就有了千差万别。
而且还有一点,海军这个领域可是很烧钱的,日本全民上下为了发展海军,天皇带头省吃俭用,皇家每年省出30万的日元去发展海军。
而此时的大清在干嘛呢?
慈禧准备让光绪主政,自己去享清福,于是就拿了一部分军费去修颐和园上。而且此时的户部大人被换成了光绪的老师,翁同龢。
而偏偏翁同龢和李鸿章的关系也不好,将北洋水师的军费是一减再减,别说去购买先进的军舰,这点钱就连做个好渔船都困难。
其实,北洋这边的舰长们当时都是留洋回来的,太了解差距了,于是也一直建议给战舰上安装上大炮这种装置,要花6万两银子。
可翁同龢说凑不齐,但反手就给慈禧打了个大寿的戏台,花了240万两。
不过要说北洋水师这块自己也不争气,军队整天就是吃喝嫖赌,反正就是一盘散沙的模样。
节节败退的大清
反正就这么,清政府还是要宣布和日本打一仗了。
可此时的李鸿章却和丁汝昌说:要保全船舰和水师,于是他们就干脆躲在了威海的港口。
其实李鸿章这个想法站在他的立场考虑也没啥错,为了建立这么一支水师的队伍,李鸿章不知道挨了多少骂,倾注了多少的心血。
但是,这个想法在国家层面看就错到家了,因为一个队伍的建成,本意应该是保家卫国的。
所以李鸿章当时不过就是在想自己在朝廷斗争之时能有个北洋水师做底牌罢了。
要是在战斗中真的消耗没了,可不就啥也没了。
但光绪听了顿时大发雷霆,让他们去迎战,李鸿章本来想着就是出海溜达溜达,把陆军送到朝鲜。
可没想到这个船队烧着劣质煤炭,那浓烟三里地就能看见,所以日本顺着烟就找来了,于是只能硬着头皮打了。
谁知道刚开战不久,日本就击中了北洋的“定远”,主桅杆被毁,丁汝昌掉落在了甲板上,身受重伤,更要命的是他根本没做备用方案,于是也就失去了主心骨。
而且此时的二把手刘步蟾人影都没有,就这样第一战全败。
于是北洋水师又当起了缩头乌龟,之后的战斗更是一次不如一次,总的来说就是节节败退。
所以这战根本就没有再打下去的必要了,只能以一纸《马关条约》匆匆结尾。
为啥这么急,因为再打下去就不稳了,在甲午战争之前就有一次太平天国了,如果再来一次清政府就难说能不能保住了。
于是在捍卫自己的权利和人民安全中间,清政府想都不想,就做出了选择,毕竟山河这么大,日本分点就分了。
而之后八年抗战才是真正的战争,因为这之中根本没有清政府的退缩,有的只是守住大好河山的坚定信念,即使代价是成片的尸山血海。
所以,这么一看满清的战败不过根本不是什么慈禧挪用军费,而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保卫子民安全的念头,哪怕有一点,也许结局都会不一样。
参考资料: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论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源
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源
苏州大学学报:李鸿章应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主要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