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周五好。
最近,潇洒姐陪同女儿问问参加日本青少年壁球公开赛。
经常有同学问潇洒姐,在这么多体育项目中,如何就为问问选中了壁球呢?
答案就是,壁球这项运动,不是潇洒姐为问问“选”出来的,而是问问自己“试”出来的。从3岁开始,问问就先后体验了游泳、跆拳道、棒球、足球等项目,8岁时在其中选择了最喜欢的壁球作为专项训练。
而潇洒姐选择的是,要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潜移默化的榜样成为一个“运动家庭”,养育一个“运动小孩”。
![]()
从任何方面来说,小到“现在去做什么”,大到人生选择,人类都在面对前所未有的丰富选项和人生样本。
随着人的成长,周围的样本也越来越多,在社交媒体普及的时代,千万种活法更是目不暇接。
A的说法值得一试,B的观点看起来也很可行,但最令人困惑是,还有CDEFG,他们的说法有些甚至完全相反,却都有十足的道理。
与此同时,很多声音又都在对你说,要“做自己”。
那是不是意味着,如果“像ta一样”,就“不是我了”呢?
什么叫“做自己”,怎样才能“做自己”呢?
在人生中能够获得怎样的体验,取决于你的选择,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重要关系对人的影响程度,从“原生家庭”“亲密关系”等话题的讨论热度就可见一斑。
当你知晓世界上的活法如此之多,哪一种又适合你来活呢?
面对周围的声音,如何听,又怎么听呢?
在上周的一篇微博中,潇洒姐就对这类疑问作出了解答:
“如果整个世界是牡蛎,那世界最好全都敞开任你浏览,基数更大,你越有新发现。”
The world is your oyster.
本周潇洒专栏,就为你带来潇洒姐的这篇最新分享,一起来看。
潇洒姐:
我们说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要活在自己对自己的期待里,但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是从哪里来的呢?
肯定是一部分从先天家庭的范式里来,又有一部分从后天环境的叙事里来,包括读来的,看来的,模仿参考来的。这些合并在一起,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几乎是杂糅的。所以长大成人的一个核心工作其实不是宣告从此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而是开始分辨所有这些期待中,哪些的确值得和适合自己活。
有一部分弯路本身就来自:因为那是别人的期待,所以我要故意反其道而行之,你们都说鸡蛋炒西红柿好吃,为了不和你们一样,我就偏不吃。但内心自己其实是想吃的,只好很难受的别扭着,于是错过了。
或者,我们还会看到很多人看上去活出了自己,榜样光彩炫目,成为了样本。但又如何知道榜样是否活在自己的期待里呢?
自己应该活在自己的正向体验和感受里,如果别人提出了期待,如果样本示范了活法,你一试果然品尝到快乐和收获,那说明这个方向本身就是你的。当下的感受和收获的快乐并不能凭空产生,是大脑神经元产生的,是就是,有就有,大脑神经元不说谎。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你渴望结识人生伴侣,你不必区分伴侣的来源到底是亲戚介绍的还是自己撞见的,如果整个世界是牡蛎,那世界最好全都敞开任你浏览,基数更大,你越有新发现。
(本文首发于@王潇_潇洒姐 8月9日微博)
点击预约潇洒姐8月直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