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情节存在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985年的春天,41岁的湖北大叔李世鸣做了一个在所有人看来都很疯狂的决定。
他带着刚刚攒下的950块钱,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来到鹏城市,买下了一座即将倒塌的废弃厂房。
妻子王秀兰气得要跟他离婚,邻居们都说他脑子进了水。
"世鸣啊,那破地方鸟不拉屎,你花钱买个破厂房干什么?"
但李世鸣咬着牙说:"总有一天,你们会明白我的选择。"
16年后的一个夏日,当拆迁办的工作人员敲响李世鸣家门时,所有人都傻眼了...
1985年3月,春寒料峭的汉江边上,李世鸣正在自家的小院里修补渔网。
作为世代在汉江边讨生活的渔民,41岁的李世鸣这辈子最远只去过县城。
可就在这天上午,一个改变他一生的消息传来了。
"世鸣!世鸣!"邻居赵大爷急匆匆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报纸。
"你看看这个!鹏城那边在搞什么特区建设,说是要大发展!"
李世鸣放下手中的渔网,接过报纸仔细看了起来。
虽然字不识几个,但报纸上的照片让他眼前一亮。
那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到处都是塔吊和脚手架。
"这地方看起来不错啊。"李世鸣若有所思地说。
"不错个屁!"赵大爷摇摇头,"离家这么远,去那干什么?"
但李世鸣心里却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这些年在汉江边打鱼,收入越来越微薄。
三个孩子都要上学,家里的开销越来越大。
妻子王秀兰整天愁眉苦脸,为了几块钱都要跟菜贩子讨价还价半天。
"也许,我该去看看那个叫鹏城的地方。"李世鸣暗暗下定决心。
当天晚上,李世鸣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
"什么?你要去鹏城?"王秀兰正在给最小的儿子补衣服,听了丈夫的话差点被针扎到手。
"秀兰,你想想,咱家这情况能好到哪去?"李世鸣坐到妻子身边认真地说。
"老大明年要高考,老二老三也都要花钱上学。就靠我在江里捞这点鱼,够干什么的?"
王秀兰停下手中的针线,看着满脸疲惫的丈夫。
这些年确实不容易,李世鸣每天天不亮就下江打鱼,直到天黑才回家。
可江里的鱼越来越少,收入也越来越不稳定。
"可是你去鹏城能干什么呢?人生地不熟的。"王秀兰担心地说。
"报纸上说那边在大建设,到处都缺人手。"李世鸣把报纸递给妻子,"我去碰碰运气,说不定能找到活干。"
三个孩子也围了过来,听父母讨论这个话题。
老大李军今年17岁,马上要参加高考。
"爸,如果你去鹏城打工,我们怎么办?"
李世鸣摸了摸儿子的头:"你们好好读书,爸爸去外面闯闯,给你们挣学费。"
经过一夜的思考,王秀兰最终同意了丈夫的决定。
"那你自己小心点,有什么情况及时写信回来。"
第二天一早,李世鸣就去县城买了去鹏城的火车票。
站台上,王秀兰带着三个孩子来送行。
"世鸣,身上的钱省着点花,别舍不得吃饭。"王秀兰一边说着一边往李世鸣的包里塞干粮。
"知道了,你们在家好好的,我很快就回来。"
火车缓缓启动,李世鸣趴在车窗上向家人挥手告别。
这一趟旅程,改变了他们全家的命运。
经过两天两夜的颠簸,李世鸣终于到了鹏城火车站。
一下火车,他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到处都在修路建房,工地上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
满街都是操着各地口音的外来人员,每个人都行色匆匆。
"这地方真的在大发展啊!"李世鸣心中暗喜。
他在火车站附近找了一家最便宜的招待所住下,一晚上5块钱。
虽然条件简陋,但对于在船上过了半辈子的李世鸣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第二天一早,他就开始到处寻找工作机会。
建筑工地、码头装卸、餐厅服务员,他都去问过。
但大多数地方都要本地人,或者有技术的工人。
像他这样的外地农民,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一连找了三天,李世鸣身上的钱花得差不多了,心情也越来越焦虑。
就在他准备放弃回家的时候,在一个工地门口遇到了同样来自湖北的老乡张师傅。
"老弟,你也是湖北人?"张师傅听出了李世鸣的口音。
"是啊,仙桃的。"李世鸣高兴地回答。
"那咱们是老乡啊!我是黄冈的,来这边已经两年了。"张师傅很热情。
两人找了个路边摊坐下来聊天,李世鸣详细了解了鹏城的情况。
"这边确实机会多,但竞争也激烈。"张师傅边吃边说,"像我们这样的,最好是能有个小生意做做。"
"小生意?我哪有本钱啊?"李世鸣苦笑道。
"也不一定要很多本钱。"张师傅神秘地说,"我听说前面有个废弃的厂房要卖,很便宜的。"
"厂房?那要多少钱?"李世鸣来了兴趣。
"听说就几百块钱,因为厂房已经荒废了,老板急着脱手。"
李世鸣心中一动,如果能有个地方住,就不用天天花钱住招待所了。
"张师傅,你能带我去看看吗?"
"行啊,反正我也没事,下午我带你去。"
下午两点,张师傅带着李世鸣来到了城郊的一处工业区。
这里看起来很荒凉,到处都是半废弃的厂房和杂草。
"就是那里。"张师傅指着前方一栋破旧的建筑说道。
李世鸣抬头看去,那是一栋两层的厂房,外墙斑驳,屋顶有些地方已经破损。
但整体结构还算完整,面积也不小,估计有三四百平米。
"这厂房以前是做什么的?"李世鸣问道。
"听说是个小五金厂,老板赔钱跑路了,现在急着找人接手。"
两人走进厂房内部,虽然到处都是灰尘和杂物,但李世鸣越看越喜欢。
宽敞的厂房可以分隔成好几个房间,楼上楼下都能住人。
最重要的是,这里有独立的院子,还通水通电。
"这地方不错啊!"李世鸣心动了。
就在这时,一个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你们是来看厂房的?"那人问道。
"是的,请问您是?"
"我是原来厂子的会计,老板让我处理这个厂房。"男子自我介绍道,"我姓陈。"
李世鸣和陈会计攀谈起来,了解了厂房的详细情况。
原来这个五金厂开了三年,但由于经营不善,去年就停产了。
老板欠了一屁股债,现在想尽快把厂房卖掉回本。
"这厂房要多少钱?"李世鸣直接问道。
"老板说了,1200块,一次性付清。"陈会计回答。
李世鸣心里盘算了一下,自己身上只有不到1000块钱。
"能不能便宜点?"他试探着问。
"这个嘛..."陈会计犹豫了一下,"你能出多少?"
"我最多能出950块。"李世鸣咬咬牙说道。
这是他的全部家当了,包括来鹏城的路费和这几天的花销,身上就剩这么多了。
陈会计考虑了一会儿:"行吧,950就950,但你得立刻签合同付钱。"
"好!"李世鸣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当天下午,李世鸣就和陈会计签了购房合同,付了950块钱。
虽然手续简单,但在1985年,这已经是正式的房产交易了。
拿到房产证的那一刻,李世鸣激动得手都在颤抖。
"张师傅,我有房子了!在鹏城有房子了!"
张师傅也为他高兴:"世鸣兄弟,你这眼光不错!虽然现在这地方偏了点,但谁知道以后会怎样呢?"
买下厂房后,李世鸣立刻给家里写了封信,告诉妻子这个好消息。
"秀兰,我在鹏城买了房子,虽然是个厂房,但地方很大,以后你们都可以过来!"
一个星期后,王秀兰的回信到了。
信里满纸都是对丈夫的担心和不理解。
"世鸣,你疯了吗?花950块钱买个破厂房!那钱够我们家生活两年的!"
"而且那么远的地方,我们都过去干什么?孩子们的学怎么办?"
李世鸣看完信,虽然理解妻子的担心,但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接下来的几天,他开始整理厂房,准备在这里长期住下。
首先是清理卫生,厂房废弃了一年多,到处都是灰尘和杂物。
李世鸣花了三天时间,把厂房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
然后是简单装修,他买了些便宜的建材,把楼上隔成了几个房间。
一间做卧室,一间做厨房,还有一间准备将来给孩子们住。
楼下的大厂房暂时空着,他琢磨着以后可以用来做点小生意。
为了省钱,所有的装修工作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
从小在乡下长大的李世鸣什么活都能干,木工、泥工、电工都略懂一些。
忙活了半个月,厂房终于有了家的样子。
虽然简陋,但干净整洁,住起来还算舒适。
安顿下来后,李世鸣开始寻找工作机会。
由于有了固定住所,他可以更从容地选择工作。
经过张师傅的介绍,他在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找到了活干。
每天搬砖运料,虽然辛苦,但一天能挣8块钱,比在家打鱼强多了。
更重要的是,他每天都能看到鹏城的变化。
新的楼房不断拔地而起,新的道路不断修建。
他居住的这个工业区虽然现在还比较偏远,但李世鸣能感觉到,这里迟早会发展起来的。
1986年春天,李世鸣已经在鹏城住了一年。
这一年里,他在建筑工地干活,挣了不少钱,还寄了一些回家。
更重要的是,他对鹏城的发展前景越来越有信心。
"这地方发展太快了!"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到处都在建房修路,我住的地方房价都涨了不少!"
确实,仅仅一年时间,李世鸣周围的废弃厂房都有人来询价了。
有人开价1500块要买他的厂房,被他拒绝了。
"这房子我还没住够呢!"李世鸣笑着对那人说。
春节后,李世鸣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把家人都接到鹏城来。
他给家里写信说:"秀兰,你带着孩子们过来吧!这边机会多,孩子们在这边读书也好!"
王秀兰收到信后,和三个孩子商量了很久。
老大李军已经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不愿意转学。
"妈,我在这边读书习惯了,而且马上要高考了。"
老二李强和老三李刚倒是愿意去鹏城看看。
"听说那边很繁华,我想去见识见识。"李强兴奋地说。
最终,王秀兰决定带着老二老三去鹏城,让老大留在湖北继续读书。
1986年4月,王秀兰带着两个儿子踏上了去鹏城的火车。
李世鸣在火车站接到家人的那一刻,激动得眼泪都出来了。
"秀兰!强子!刚子!你们终于来了!"
王秀兰看着瘦了一圈的丈夫,心疼地说:"世鸣,你瘦了好多啊!"
"没事,这边伙食好着呢!走,我带你们回家!"
当王秀兰看到李世鸣的"家"时,心情很复杂。
厂房确实很大,也整理得不错,但毕竟是工业建筑,和住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世鸣,咱们就住在这?"王秀兰有些不适应。
"你别看这是厂房,住起来可舒服了!楼上是咱们的房间,楼下这么大的地方,以后可以做生意!"
两个孩子倒是很兴奋,在厂房里跑来跑去。
"爸,这地方好大啊!比咱家老房子大多了!"李强惊叹道。
"是啊,而且这里是咱们自己的房子,不用交房租!"李世鸣自豪地说。
王秀兰虽然还有些不习惯,但看到丈夫这么开心,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接下来的几天,她忙着收拾家务,给孩子们联系学校。
李强和李刚很快就在附近的学校插班读书。
虽然教学进度和湖北有些不同,但两个孩子适应能力很强,很快就跟上了。
"妈,这边的同学可有意思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李强兴奋地和妈妈分享学校的趣事。
王秀兰看到孩子们适应得不错,心里的担忧也减少了一些。
1987年,鹏城的发展更加迅猛。
李世鸣所在的工业区也开始有了变化,新开了好几家工厂。
每天上下班的工人越来越多,李世鸣敏锐地发现了商机。
"秀兰,你看这么多工人每天路过咱家,要是能做点小生意就好了。"
王秀兰想了想:"要不咱们卖点早餐?我会做包子馒头。"
"好主意!"李世鸣一拍大腿,"楼下那么大的地方,开个早餐店绰绰有余!"
说干就干,夫妻俩用积攒的钱买了蒸笼、案板等设备。
王秀兰负责做包子馒头,李世鸣负责卖早餐。
第一天开业,他们就卖了50多个包子,挣了20块钱。
"这比在工地干活轻松多了!"李世鸣高兴地对妻子说。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他们又增加了豆浆、咸菜等品种。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准备,八点前就能卖完。
李世鸣下午还可以去工地干活,一天能挣30多块钱。
"咱们这生活是越来越好了!"王秀兰也很满意现在的状况。
1988年,附近又新开了几家工厂,人流量更大了。
李世鸣和王秀兰商量,干脆把楼下改成一个小餐厅。
除了早餐,中午晚上也营业,卖一些家常菜。
生意越来越红火,每个月净收入能达到500多块钱。
这在当时已经是不错的收入了。
两个孩子的学费不愁了,家里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
"世鸣,你当初的决定是对的。"王秀兰终于承认了丈夫的眼光。
"这还不够,我觉得咱们这地方将来还会更值钱。"李世鸣信心满满地说。
进入九十年代,李世鸣周围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来荒凉的工业区变成了繁华的商业区。
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宽阔的马路直通市中心。
李世鸣的厂房周围,房价也在不断上涨。
1990年,有人出价5000块要买他的厂房。
1992年,有人出价8000块。
1995年,有人出价12000块。
每次都被李世鸣拒绝了。
"世鸣,这价格已经很高了,要不咱们卖了换个更好的房子?"王秀兰有些心动。
"不急,我觉得还会涨。"李世鸣坚持己见。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
1998年,附近开始建设大型商场和住宅小区。
李世鸣的厂房正好位于新规划区的边缘。
2000年,有开发商出价30000块要买他的厂房。
"三万块!"王秀兰听到这个数字都不敢相信,"世鸣,咱们当初才花了950块啊!"
"是啊,16年涨了30多倍!"李世鸣也很感慨。
但他还是没有卖,因为他觉得这个价格还不是顶点。
这时候,三个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了。
老大李军大学毕业后回湖北工作,娶妻生子。
老二李强在鹏城找了份不错的工作,也结婚了。
老三李刚考上了大学,正在读研究生。
李世鸣和王秀兰的小餐厅生意也很稳定,每个月收入一两千块。
生活过得很滋润。
"世鸣,咱们这辈子也够了。"王秀兰很满足现在的生活。
"还不够呢!"李世鸣望着窗外不断变化的城市景观,"我觉得这地方还有很大潜力。"
2001年春天,李世鸣所在的区域被列入城市改造计划。
政府要对这一片老工业区进行整体改造,建设现代化商业中心。
消息一出,整个区域都沸腾了。
"要拆迁了!要拆迁了!"邻居们奔走相告。
李世鸣听到这个消息,心情很复杂。
一方面,他知道拆迁补偿肯定会很丰厚。
另一方面,这个住了16年的地方,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
"世鸣,你说拆迁补偿会给多少钱?"王秀兰问道。
"不知道,但肯定比现在的房价高。"李世鸣分析道。
几天后,拆迁办的工作人员开始到各家各户进行摸底调查。
他们详细测量房屋面积,了解房屋性质和使用情况。
当工作人员来到李世鸣家时,看到这个特殊的厂房住宅,都很好奇。
"您这房子是什么时候买的?"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问道。
"1985年,花了950块钱。"李世鸣如实回答。
"1985年?那时候这里还是荒地吧?"工作人员很惊讶。
"是啊,那时候到处都是废厂房,没人愿意来这里。"
工作人员仔细查看了李世鸣的房产证,确认无误后做了记录。
"您这房子面积不小啊,楼上楼下加起来有400平米吧?"
"差不多,当时买的时候就是这么大。"
"那您可发了!"工作人员羡慕地说,"这地段现在可值钱了!"
拆迁消息传开后,整个区域的邻居们都在议论李世鸣的好运气。
"老李真有眼光啊,16年前就看中了这块地!"
"950块钱买的房子,现在要拆迁了,少说也能补偿几十万!"
"人家这叫有远见,咱们那时候都笑话人家呢!"
确实,当年李世鸣买下这个废厂房时,很多人都不理解。
现在想起来,那些人都后悔当初没有跟着学。
张师傅专门来找李世鸣喝酒庆贺。
"世鸣兄弟,你这眼光真是没得说!"张师傅举起酒杯,"当年我带你去看厂房,你一眼就看中了!"
"哈哈,那时候也是没办法,手里就那点钱。"李世鸣谦虚地说,"谁知道会发展这么快呢!"
"你别谦虚了,现在整个区域就数你家房子最大,补偿肯定不会少!"
邻居李大妈也来串门,满脸羡慕。
"秀兰啊,你们家世鸣真有本事,这下发大财了!"
王秀兰笑着说:"什么发财不发财的,能过好日子就行。"
"你们这是要搬到哪里去住啊?"李大妈关心地问。
"还没想好呢,先看看拆迁补偿有多少再说。"
拆迁的消息在整个鹏城都传开了。
这个老工业区的改造被列为重点工程,据说要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和高档住宅。
专家预测,这一带将成为新的商业中心。
李世鸣听到这些消息,更加确信自己当年的选择是对的。
从拆迁消息公布到补偿方案出台,整整等了三个月。
这三个月里,李世鸣一家都在忐忑不安中度过。
每天都有各种传言,说补偿标准是多少多少。
有人说是每平米3000块,有人说是每平米5000块。
还有人说,像李世鸣这样的厂房性质特殊,补偿会更高。
"世鸣,你说会不会补偿100万?"王秀兰做梦都在想这个问题。
"100万?那也太多了吧?"李世鸣自己都不敢相信。
但内心深处,他确实对补偿金额抱有很高的期望。
这16年来,他眼看着周围从荒地变成繁华商业区。
房价从几百块涨到几万块,这样的增值让他对补偿充满信心。
三个儿子也都很关心这件事。
老大李军专门从湖北赶来,想看看父母会得到多少补偿。
"爸,这次拆迁咱家真的要发财了。"李军兴奋地说。
"发什么财,够养老就行了。"李世鸣嘴上这么说,心里其实也很期待。
老二李强和老三李刚更是天天往家跑,关注拆迁进展。
"爸妈,你们这房子位置这么好,补偿肯定不少!"李强分析道。
"而且咱家面积大,按平米算的话数字肯定很可观。"李刚也附和道。
一家人都在等待着那个改变命运的时刻。
2001年7月的一天,拆迁办终于贴出了正式的补偿公告。
李世鸣和王秀兰早早就守在公告栏前,等着看自己家的补偿金额。
当工作人员贴出公告的瞬间,围观的人群一下子涌了上去。
"我家是多少?"
"快看看我家的!"
"天哪,这个数字..."
人群中发出阵阵惊叹声,李世鸣和王秀兰被挤在外围,还没看到具体内容。
"让一让!让一让!"一个拆迁办的工作人员挤进人群,"有问题的一会儿到办公室详谈!"
人群逐渐散去,李世鸣终于看到了公告上自己的名字。
房主姓名:李世鸣
房屋面积:396平方米
房屋性质:工业用房改住宅
补偿金额:...
当他看清楚后面的数字时,整个人都愣住了“这,这不对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