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8日,上海市松江区九亭镇的三层小楼正在被挖掘机推倒,拉锯14年的拆迁终于迎来结局。户主张新国站在一旁唉声叹气,他曾经是有名的“钉子户”,硬扛14年却没多拿一分钱,那他现在为何同意拆迁呢?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张新国的家人就住在这里,在1996年的时候,张新国拿出全部积蓄,把旧房推倒,盖了三层豪华楼房。一楼是养金鱼的小作坊,二楼是客厅大堂,外加老张夫妻俩的卧室,三楼是影音播放室小客厅。
附近的邻居曾评价说:“绝对是那个时代最气派的房子,大家都羡慕得不得了。”
由于房间太多,家里人根本住不完,张新国就把其余房间租了出去,每个月租金就有好几万,可谓是羡煞旁人。
对于张新国及其家人来说,这里不仅仅是一栋房子,也是家的温暖,更是珍贵的回忆。
时间来到了2003年,泸亭北路正式建成,为了这里的开发,上面决定对周围的房屋进行拆迁。
当时的赔偿方案有两个标准,一是宅基地证的数量,另一个就是儿子的数量。这下张新国就不愿意了,按照以上标准,他的房子再大也没用,毕竟宅基地的大小是固定的,哪怕他盖的是十层楼房也没用。
张新国拿出了两张宅基地证书,第一张是他岳父的,第二张未能获得拆迁办的认可,所以不能以此获得赔偿。张新国提出要六套房子补偿,而拆迁一方只给四套,双方都不让步,于是就僵持不下。
一晃来到了2011年,张国新的房子是唯一一个没有被推倒的,一直矗立在马路上,影响自然不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新国的事也被媒体不断关注,经常有人上门拜访。
每当面对这些人,张新国都会把自己这些年收集的资料一摞摞拿出来。后来,因为权属和土地使用权等各种争议,女儿一家三口的安置名额又没有了。这让他走进了死胡同,不论想出各种办法,按照规则,就是这样的结局。
久而久之,张新国的农田“豪宅”,已经成了“马路豪宅”。环境越来越差,房子也开始老旧,更何况在灰尘噗噗的马路上,周围公交车、汽车、摩托车络绎不绝,来来往往,让这所三层小楼一刻也静不下来。
遇到修路的时候,房子旁边就会放一块铁板,车里从上面路过,弄得“咯咯”作响,根本没法休息。
此外,因为在马路中间,张新国这栋小房子几次成为“车祸现场”,每次还要张新国出来配合调查。
每当张新国提到这里,泪水就不停地在眼里打转。这时有人就会问他:那为什么现在还不搬走呢?
张新国不耐烦地回答:一直都想搬走,甚至不考虑补偿的问题,但他们态度不好,那我也不客气,偏就不搬!
到这里,补偿问题已经演变成双方的态度问题,只能这样干耗着,让本来就愁眉苦脸的一家人心里更慌。
时间来到了2017年,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的一切脾气和情绪都被磨平了,这场“拆迁拉锯战”也终于要落下帷幕。
这年8月份,对方的态度有所好转,张新国也终于同意搬走。张新国提出了两种方案,要么是货币安置,要么是就近安置。为此,街道班子三番两次上门拜访,与张新国面对面沟通,并达成了一致意见。
张新国签订搬迁的消息逐渐传到了亲戚朋友那里,纷纷打来电话询问:“你为啥同意搬走了?是不是给了你6000万?
面对这些不坏好心的疑问,张新国愤怒地回答:“我一分也没多拿,你们爱信不信!”
张新国没有说谎,硬扛了十几年,他最后拿到的补偿结果跟以前几乎没有差别,还是四套房子,外加230万拆迁补偿和40万的装修费。站在客观角度来讲,这的确不算多,但此时的张新国已经不在意了,他说这次一口气舒畅了。
针对老张家的其他部分诉求,街道动迁办也争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融通解决。考虑到搬家时老张家只有一位87岁老人、两位近70岁的老人,还特地安排了四位志愿者上门帮助其搬家。
如今,张新国终于从这地方搬走了,他心里也是五味杂陈。曾对记者透露,自己住在这十几年的艰辛,每次旁边有大卡车路过,房子都会震颤,再加上大大小小几十次车祸,早已心力憔悴。
假如你是张新国,在最初拆迁的时候,是立马同意搬迁,还是留在原地成为所谓的“钉子户”呢?欢迎留在你的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