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长城脚下打响抗战第一枪,军阀们头一回真刀真枪对上日本鬼子。
谁冲在前头砍得猛?谁扭头就跑扔下阵地?谁表面协防,背后挖坑坑死队友?这场“联合抗日”,打出了热血,也打出了笑话,关键时刻,全露了底牌。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真砍了
1933年3月,东北失守,日军一路压到长城脚下。热河刚丢,日本人马上盯上喜峰口。这地方卡在山海之间,是个天然关口,谁拿下谁掌握进京通道。于是,第29军宋哲元站了出来:打!
3月10日,喜峰口大战正式爆发。谁也没想到,第一个冲上的不是精锐炮兵,而是一群提着大刀的步兵。带头的,正是赵登禹,109旅旅长,手下有一支敢死队,名字很实在:大刀队。
这一夜,赵登禹下令突袭敌营。大刀队带着寒光直接砍进日军阵地。敌人吓懵了,拼命射击,大刀队贴身肉搏,砍翻一排又一排。赵登禹本人亲手斩杀60余名日军,手上是血,眼里是火。
而大刀队里还有个“狠人”:侯万山,队长之一,一战身亡,年仅29岁。宋哲元事后亲自收养他遗下的孩子,这可不是摆拍,是实打实的烈士待遇。
这场战斗,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尊严。第29军硬是在喜峰口阵地歼敌5000余人,缴获大炮18门。别忘了,敌人是日军关东军主力,带着飞机、坦克、重炮,全副武装。咱这边靠一口气,靠一把刀,真打赢了第一仗。
关键是,29军打完没跑路,反而要求再战。赵登禹请命增援,被宋哲元点名表扬:“能打的,不能怂。”从这仗开始,29军的名字跟大刀就挂上钩了,硬骨头的名号,也从喜峰口传开。
第一次联合抗日,谁能打?宋哲元、赵登禹,打出了标准答案。
兄弟先打,我撤一步,热河让给你
打得猛的是29军,撤得快的,则是东北军。这仗还没开始打,东北军就主动“空出阵地”,让敌人一路开绿灯进了热河。
1933年3月,日军全面进攻热河。东北军负责任守开鲁、凌南阵地,结果日军刚到边缘,这边就丢盔卸甲、一哄而散。不是“死守失利”,是压根没守,直接闪人。
更离谱的是,承德还没进攻,东北军就开始“战略转移”。整个热河防线,日军没怎么动炮,东北军先动腿。有人总结这叫“灵活调动”,其实跟临阵脱逃没啥区别。
东北军原本是主力之一,但这次抗战他们表现像“透明人”。战前不请战,战时不出力,战后还有人打圆场说他们是“保存实力”。实力是保存住了,阵地、城池、老百姓,全没了。
对比之下,第29军夜里拼命突击,东北军白天拉着辎重就走。这不是退,是让人寒心的溃散。后方百姓都在问:日本人来了,谁守?东北军没回应,走得太快,尘土还没落地。
当时日军的战报里都写着:“东北军弃城撤退,全军未战先退。”这话听着窝火,但没法反驳。联合作战最怕这种“掉链子”,你还在拼命冲锋,队友已经打包走人。
所以说第一次联合抗战,谁怂了?东北军举手最快。
你打前锋,我躲后头,协防还是设坑?
如果说喜峰口是硬战,热河是虚战,那古北口就是一场“甩锅式协防”。
时间到1933年3月12日,古北口开打。日军目标是帽儿山,拿下这里就能兵临北平。而这座山,成了七个士兵的终点。
这七人不是普通士兵,是“背锅专员”。因为前线混乱,主力部队调动不过来,第25师代理师长杜聿明,直接下令派7人小分队死守帽儿山阵地。你没听错,整个阵地就留7个人。
结果呢?这7个人拼到最后一弹,击毙敌军16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的名字一个个被记下,李广文、冯福山、李兴昌、王有年、赵景春、潘得胜、马金贵。
指挥这场防御的是关麟征,他也憋着一股火。他曾上报过兵力不足,请求支援,没人理。结果敌人真的上来了,他只能“压七人顶一线”。
日军后来回忆:没想到中国军队有这样的战斗意志。但他们不知道,这种意志是被“坑出来的”。
因为当时所谓的“协防”制度根本不靠谱:第17军说自己是预备队,第25师推说没接到命令,结果就把七个人往前线一丢,让他们挡住整个日军团级攻击。
这场仗打完,主力部队终于调来,可七个人早就埋骨荒山。官方称他们为“七勇士”,确实勇。但这勇气背后,是一次明晃晃的被动送死。
第一次联合抗战,谁最坑队友?这“协防甩锅流”,算是把队友坑到祖坟里了。
参考资料:
军阀们第一次联合抗日,谁怂了?谁能打?谁最坑队友?.北京日报
泣说长城抗战.文史月刊.2005
长城抗战 保家卫国.前线.2025
长城抗战之喜峰口:大刀队背后的无奈.北广人物.2018
长城抗战中的古北口七勇士.党员文摘.202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