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温泉,本该舒心,却总听人低声讨论“混浴须得全裸,女性安全呢?”这句反问像水汽,瞬间弥漫。
![]()
混浴诞生的底色
奈良时代的“湯屋”只设在寺庙,热气腾腾,僧侣净身不分性别,那时民众多在河边洗浴,遇上节庆,还会举家一起下水,性别意识并不浓。
寺庙记录中提到,净身仪式必须在日落前完成,否则“杂念易生,功效大减”。这一套“洗净—祈福—沐身”流程,是早期日本泡汤行为的宗教源头。
![]()
中世纪初,江户庶民兴起“銭湯文化”,锅灶烧水,烟囱高耸,澡堂成了巷口标配,男女同池、坦然相见是常态。
每日傍晚,挑水的小贩、抬担的苦力都在这里排队,聊工价、讲新闻。
浮世绘《当世风俗》中多次描绘一家老小并浴,旁人看不出暧昧,那时的混浴更像茶馆和集市的结合,没人提“隐私”。
幕末时期,幕府对“风俗败坏”已有警觉。尤其是长崎、神户等港口对外开放后,外国人惊讶男女裸浴,引起了明治官员重视。
一八七一年,政府贴出禁止混浴布告,试图树立“文明国家”形象。
![]()
这项命令颁布后,东京、大阪等大城市迅速跟进,关闭了大量混浴澡堂,但到了群马、岩手等山区,布告到不了,乡民仍照旧洗澡,法律和现实,首次明显割裂。
明治之后的几十年里,温泉成为恢复劳力的疗养手段。铁路线通了草津、箱根、别府,人们开始把泡汤当作旅行项目。
经营者回头打出“传统混浴”的招牌,把男女同池当成特色。昭和早期的宣传画中,女性穿着“湯あみ布”坐在池边,笑容拘谨,显然是演出成分更多。
![]()
太平洋战争后,混浴数量一度减少,但六十年代“地方振兴”热潮下,各地政府支持乡村温泉修复旧池。重新修缮时,是否恢复“全裸混浴”,成了旅馆主和地方议会之间的议题。
有的地方主张保留,有的主张性别分区,最终形成如今“温泉自由裁量”的局面。不同县有不同规矩,统一无望。
![]()
一丝不挂的规矩是谁定的
日本现行法律没有硬性规定“入汤必须全裸”,但公营浴场法提到“为保持泉水卫生,应避免衣物入池”。
这句话成为许多旅馆的依据,设置“禁止穿泳衣、毛巾泡汤”规则。看似简单的一行字,到了具体场景就复杂起来,究竟何种衣物才算“污染”?谁来判定?
![]()
日光汤元的冲突发生在2003年,一家老字号旅馆对外宣传“保留百年混浴传统”,但并未在官网上注明“须裸入池”。
东京来的女性游客抱怨无提示、也无更衣空间,只能被迫更改行程。
这起投诉经媒体曝光后,当地观光协会介入,要求所有混浴旅馆在前台设置告示、说明权利义务。这种做法此后推广到秋田、长野等地。
对许多女性来说,“包巾入浴”不是观念问题,而是基本舒适感的问题,旅途中忽遇必须裸浴的情况,难免不适。
于是,部分温泉馆推出“女性时段”或“女性专用小池”来缓冲,还有一些地方启用“半混浴”:中间水池相连,但男女两侧有岩石遮挡,目光不可直视对方。这类设计在北海道和山阴一带逐渐普及。
![]()
熊本一处山中老馆曾坚拒让女性携毛巾入浴。老板的理由是:“毛巾洗不干净,等于带尘入池。”这一说法遭到质疑。
更严重的是,该馆还拒绝穆斯林游客使用穿衣泡汤服务,此事登上社交平台后,引起广泛批评。县议会召开听证会,要求馆主修正歧视性规定,最终旅馆被迫在部分时段设“包布特许区”。
偷拍与隐私侵害成了舆论焦点,协会统一设置“手机禁入”图标,多地增设监控,涩谷区某新建馆使用AI摄像头,仅识别手持设备,不拍人脸。
系统一旦识别出手机进入池区,会发出提示音,工作人员即刻前往处理,部分旅馆还配备女性保安巡视,轮岗记录按小时上报,严格程度堪比机场安检。
![]()
为了让游客不再“踩雷”,部分温泉馆设计“混浴协议签署台”,每位入场者签署《泡汤公约》,承诺尊重他人身体,不得注视、评论或尝试拍照。
协议虽无法律效力,但有震慑作用。纸上印着一行大字:“水中无差别,尊重为界限。”
![]()
隐私如何被守住
拍照问题爆发后,许多温泉馆第一时间贴出“禁止手机入内”的标识,但有人质疑:拍照能防,窥视能防吗?
涩谷区一家都市温泉在设计上做了尝试,男女混池区域以半腰高的石板分隔,视觉有限,靠近池边时,水面起雾,遮住轮廓。
![]()
旅馆增设女性专属入口,入池动线不与男性交叉。更重要的是,全天轮班两位女性巡查员,站在不打扰顾客的视角巡视,确保无异动发生。
有的地方设“混浴监督制度”,顾客登记时需出示身份证,签署礼仪协议,旅馆有权拒绝违反规定者再次入场。
别府一间温泉更在公共区域布置感应装置,若检测到录像设备,会自动启动广播提示,要求立即交由柜台处理。
但制度再严,也不能完全靠机器,经验告诉经营者,人的自律更重要。
![]()
东京一位女旅客曾在网上发文称,在某混浴温泉遇到男客主动转身让她入池,不言语、不多看。
她写:“那一刻我感到尊重,是一种被理解的安静。”此帖引起几万人点赞,留言中不少人表示,尊重不是规定写的,是空间氛围养成的。
九州某温泉协会干脆设立一项“混浴认证制度”,对旗下混浴旅馆进行评分。
内容包括:隐私遮挡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设女性专属通道、是否有明确禁止偷拍文字标示、员工是否接受过培训、是否设混浴说明页。协会每年派人匿名体验,不合格者取消推荐资格。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地方干脆取消混浴,改为隔时段交替开放男女性。
![]()
“上午女性,下午男性”,或者“周一三五为女士日”,这种安排虽破坏了传统“共汤”概念,但在现代社会显得更务实。
尊重的底线不是看穿了什么,而是如何对待眼前的人,混浴之所以复杂,不是因为身体暴露,而是人心坦不坦荡。
![]()
混浴走到今天的路口
关于混浴是不是该继续存在,争论不止。老一辈说,这是日本的“裸之文化”,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防备的相处方式,年轻人更看重界限感、选择权与舒适度。
2012年,NHK播出一部纪录片《裸之国度》,讲述秋田山区一座混浴温泉的生活日常。
![]()
片中老主人早起烧水、客人男女老少共池、邻里谈笑风生,看似温情。但播出后反响两极,有人怀念小时候的无拘无束,也有人质问,这种环境女性是否真正有选择权。
2019年,一位大学女生在社交平台写下亲历混浴的不适体验,文中她提到入池前被旅馆职员提醒“必须脱下毛巾”,她退缩离场。
评论区里,一面是鼓励她维护权利,一面是斥责她“破坏传统”,这篇文章被分享数十万次,推动不少旅馆重新审视入场须知写法。
现实是,大多数人对混浴持观望态度,愿意尝试的,多是外国旅客或年长者。
![]()
地方政府也在做转型尝试,比如富山县设“半混浴温泉改造基金”,帮助老旅馆更新设施,保留共池形式,提升隐私设计。
大阪世博会的规划草案中,甚至出现“多元泡汤体验区”概念,用高科技模拟“个体与他人安全共浴”的模式。
从社会学角度看,混浴变革折射出日本社会对性别、身体、隐私的再认知,它不再只是民俗标签,而是一个时代如何理解“边界”的缩影。
![]()
新旧观念在池水中交锋,有人怀旧,有人排斥,有人努力寻找中间地带。
或许未来的混浴不再是“你脱了没”,而是“你是否感到被尊重”,泡汤终究是私人的事,它该留下的,是人和人之间最基本的善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