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上的“发电贴纸”,又柔又弹还能高效供电!
想象一下,一片薄薄的“贴纸”,柔软地贴在你的手臂上,伴随你的每一个动作弯曲、拉伸,却能源源不断地把体温差转化为电能,驱动传感器甚至小型设备。这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但它正是未来可穿戴能源器件的理想模样。现实中,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实现。虽然过去十多年里,科学家们在热电材料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大多数高性能材料都只实现了“柔性”而非真正的“弹性”,尤其是n型有机热电材料,更因为掺杂剂稳定性差、分子体积大等问题,在大幅拉伸下性能迅速衰退。对于需要贴合皮肤、承受日常动作应变的发电机来说,这是一道无法回避的“硬伤”。
在此,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雷霆教授团队提出了一套“三步走”策略——均匀体相纳米相分离—热触发交联—精准n型掺杂,首次制备出既高性能又高弹性的n型热电弹性体(TEE)。这种材料不仅能在高达850%的拉伸下像橡胶一样恢复,还能在变形条件下维持接近无损的热电性能,室温ZT值最高达0.49,足以与部分无机柔性热电材料比肩。相关成果以“n-Type thermoelectric elastomers”为题发表在《Nature》上,第一作者为刘凯, 王静怡为共同一作。
![]()
![]()
分子到宏观的整体设计
作者借助汉森溶解度参数(HSP)筛选出与导电聚合物相容性最高的绝缘弹性体,让两者在混合时形成均匀的纳米级体相分离(图1a)。这种结构里,导电聚合物自组装成连续的纳米纤维网络,镶嵌在柔软的弹性体基体中,既保留了导电通道,又赋予材料优异的形变能力(图1b)。为了让这种网络在多次拉伸释放后依旧稳定,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双叠氮交联剂,可在加热时分解生成活性碳烯,与聚合物及弹性体的C–H键发生交联反应(图1c)。这样不仅提升了韧性,还抑制了分子链在应力下的滑移。最后一步是精准n型掺杂。团队发现,N-DMBI分子与聚合物骨架作用更强,能优先进入导电相(图1f),实现高效掺杂的同时保持纳米结构不被破坏。三步合一,奠定了材料在力学和电学性能上的“双高”基础。
![]()
图1:TEE设计策略的示意图。
结构决定性能:从均匀到超弹
图2的结果验证了这种设计的有效性。XPS深度分析显示,在高匹配组合(N1/SEBS、N2/IBR)中,导电相在膜厚方向分布均匀(图2a),而不匹配体系(N1/PDMS、N1/PU)则出现明显的上下分层(图2b)。均匀体相分离带来的直接好处,是力学性能的质变:引入弹性体后,断裂伸长率可从不足25%提升到375%,而交联处理后的c-N1/SEBS更是达到惊人的850%(图2e),远超ASTM标准对橡胶的回弹要求。更难得的是,这种超弹性并非以牺牲恢复率为代价。循环拉伸测试表明,在150%应变下,材料恢复率超过90%,能量损耗低于25%(图2h)。显微镜与AFM成像揭示了背后的机制:在高应变下,复合膜内部并未产生微裂纹,而是通过分子链沿拉伸方向重新取向(图2i),实现应力的有效分散,也为电子传输创造了有利条件。
![]()
图2:热电聚合物/弹性体复合材料的形态和机械性能的表征。
掺杂也要“精准投放”
如果说均匀结构和交联赋予了TEE“筋骨”,那么精准掺杂则是它的“血液循环”。在图3的对比中,传统热活化掺杂剂TAM在加入弹性体后,电导率从20 S/cm骤降到0.38 S/cm;而N-DMBI则让N1/SEBS的电导率从43.9 S/cm提升到65.9 S/cm(图3a)。分子动力学模拟和AFM-IR分析进一步证实,N-DMBI倾向于聚集在导电聚合物纳米纤维上(图3c),而非弹性体区域,实现了真正的“靶向”掺杂。性能数据同样亮眼:TEE-2(N2/IBR体系)功率因子达到514 μW·m⁻¹·K⁻²(图3d),总热导率比未引入弹性体的体系降低50%(图3e),室温ZT值0.49(图3g)刷新了有机n型热电材料纪录。更重要的是,在0–150%应变范围内,这些TEE的电导率和功率因子几乎不受影响(图3i),而未改性的聚合物在100%拉伸时性能会骤降25倍。这意味着,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环境,TEE都能稳定“发电”。
![]()
图3:掺杂剂的选择和热电特性表征。
从实验室走向可穿戴
有了高性能材料,下一步就是器件集成。图4展示了基于c-TEE的两种弹性热电发电机。平面型器件在48 K温差下输出功率229 nW(图4b),在皮肤与空气仅4 K的温差下也能稳定输出1.30 mV电压,可直接驱动低功耗传感器。垂直型器件采用立柱状结构,贴合手腕时能输出2.37 mV(图4d),并在弯曲、伸展中保持稳定输出。有限元模拟(图4e)显示,这种垂直型结构在贴合肘部弯曲时,热电柱最大拉伸应变仅23%,而传统有机或无机材料很难承受这样的形变。经过1000次25%应变循环,器件输出几乎无衰减(图4f),这得益于TEE的固有弹性与低模量,使其无需复杂互连就能实现高填充率与低热阻。这种特性对于未来柔性可穿戴能源器件来说,是一个决定性的优势。
![]()
图4:固有弹性TEG的制造和测量。
小结与展望
从均匀纳米结构到精准掺杂,从材料本体到器件实测,这项工作完成了n型热电弹性体从0到1的突破。作者提出的“三步走”策略不仅解决了n型有机热电材料在大应变下性能衰退的顽疾,还为未来的柔性可穿戴发电机提供了通用的设计范式。可以预见,随着分子排列和器件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结合3D打印等制造手段,这种“像皮肤一样的发电橡胶”将有望走进医疗监测、智能服装甚至软体机器人领域,为人类带来更加舒适、高效和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
![]()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