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云南经验”为桥,连接中国实践与全球保护共识。
《中国化妆品》杂志 | 何欣洋
![]()
UNDP舞台上的中国智慧
植物医生绘制保护与发展新图景
2025年8月7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植物医生生物多样性项目研讨会”》在北京联合国大楼顺利落幕。这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之路”为主题的盛会,汇聚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多方力量,共同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而植物医生作为核心发起方,成为这场全球对话中“中国方案”的重要讲述者。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博士、植物医生品牌创始人兼董事长解勇、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院长钟明川、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理事长颜江瑛、项目首席顾问薛达元、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正高级工程师胡华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院长邢立强、中国民族植物学创始人裴盛基等嘉宾就全球视角下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企业可持续价值链的“生物多样性与商业”实践等议题发表讲话,分享研究与创新成果。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植物医生生物多样性项目研讨会”与会嘉宾合影
“生物多样性保护绝非局限于实验室里的论文,而是体现在老百姓手里的锄头、背篓里的草药,更是祖辈们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植物医生品牌创始人兼董事长解勇在会上的发言,道出了品牌十年深耕的核心认知。在他看来,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地球生命的基础,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因密码”——这一观点与研讨会“保护与发展共生”的主题高度契合,也成为解读植物医生实践路径的关键注脚。
![]()
参会各方代表的发言,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实践的价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博士特别肯定了植物医生在社区参与度上的突破,他指出:“当企业在实践中推动保护与发展的深度协同,生态守护与可持续发展才能形成良性互动。”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理事长颜江瑛则从行业视角评价:“植物医生以公益为‘轮’,锚定责任初心;以创新为‘轮’,激活发展动能,让可持续模式可复制、可推广。”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院长钟明川讲述了作为项目执行单位,为生态修复与资源保护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撑,在标准制定、社区示范、能力建设、知识产品与传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项目首席顾问薛达元则从科学角度强调,植物医生的项目“基于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科学方法推进,确保了保护行动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
![]()
十年深耕:从高山植物保护
到“多方协同”生态闭环的构建
植物医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缘分,始于一场高山上的启示。2015年,解勇前往中国科学院丽江高山植物园(植物医生高山种植园)考察,在海拔3000米的驻地,纳西族老人木老爷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大山里没有医生,植物是最好的医生。”老人指着青刺果介绍,这种植物从嫩芽到果实都是纳西族人的“宝”——嫩芽可做菜,果子能榨油,抹在身上能护肤,甚至能缓解婴儿红屁屁。
正是这句充满民族智慧的话,让解勇深刻意识到:高山植物不仅是独特的自然资源,更是与当地民族生活、文化紧密相连的“生命共同体”。植物医生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达成二十年战略合作,为品牌奠定了植物研究的科研基础,也让其能更敏锐地捕捉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价值。
从那时起,植物医生的保护行动一步步走向深入:2017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高山植物保护行动项目”在北京启动,这是品牌将保护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起点;2020年,项目升级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植物医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项目”,正式纳入全球视野下的保护网络;2021年4月,联合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启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植物医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分一期(2021.4-2024.3)和二期(2024.5-2027.5)推进,逐步构建起“科研赋能—社区共建—产业融合—全球协作”的完整生态闭环。
十年深耕,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生态保护层面,截至2024年,植物医生已在云南成功恢复5590亩高山生态环境。在中国科学院丽江高山植物园内,“濒危珍稀植物资源收集圃”和“野生高山花卉保护基地”成为植物的“避难所”——这里采集了500多种种子、1000多种活体,繁育出10万多株植物,其中包括50余种珍稀濒危物种,有效缓解了它们的生存压力。
![]()
在社区共建层面,“保护”与“民生”的结合更加亮眼。西双版纳大卡老寨和巩丙新村的跳蚤草种植项目堪称典范:累计种植面积达1300亩,村民收益超312万元,不仅催生了精油深加工、生态旅游等产业链,更让女性受益比例达到50%。“以前跳蚤草就长在山里,没人当回事,现在种它能赚钱,还能教我们技术,大家都愿意护着这些草了。”大卡老寨村民的话,道出了社区从“被动保护”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景洪市曼远村的实践同样动人。傣族村民在吊脚楼悬空种植的石斛兰,不仅是当地传统傣药的重要组成,如今更通过植物医生的产业链成为护肤品核心原料,推动“竜山”(傣族圣林)保护与修复——项目已恢复200多种傣药乡土植物,修复90亩生态系统,甚至推动景洪市设立“竜山保护日”。而纳西族世代守护的青刺果,也通过植物医生的产品研发走进千家万户,让民族传统知识在现代生活中延续。
![]()
从产品创新到标准输出:
让高山植物成为可持续发展答案
对于专注高山植物护肤的植物医生而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产品创新从来都是“一体两面”。这种“双向赋能”的实践,在石斛兰系列产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植物医生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长期合作中,创新性地通过专利工艺将大分子石斛多糖制取为分子量更小的石斛寡糖——这种成分能促进肌肤胶原蛋白自我生成,基于此研发的石斛兰系列产品成为品牌明星产品,而植物医生也因此成为全球范围内将石斛兰应用于护肤品领域的最大企业。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青刺果、跳蚤草身上。纳西族的青刺果被开发为敏感肌修护原料,哈尼族的跳蚤草被提炼为精油用于驱蚊、护肤产品——这些曾经藏于深山的植物,通过科研转化成为受市场青睐的护肤成分,而产品带来的收益又反哺到植物保护中,形成“以植物滋养产品,以发展反哺植物”的良性循环。
![]()
这种循环不仅体现在产品层面,更延伸至产业链的每一环。植物医生带动数百家供应商开展生物多样性培训,推动供应链绿色转型——从原料采集到生产加工,“保护”成为全链条的共识。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院长钟明川评价:“这种从企业到供应链的协同,让生物多样性保护从单点行动变成了行业自觉。”
在标准建设上,植物医生的实践正在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模板”。2022年12月,《化妆品企业原料产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指南》团体标准(T/CSTE 0264-2022)发布,2023年推出英文版,2024年升级为国际标准草案,2025年6月已向国际标准化组织生物多样性技术委员会(ISO/TC331)国内技术对口专家组提交立项汇报;2025年6月,《企业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指南》获批国家标准计划(20251860-Z-469),计划2026年完成报批;《企业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指南》团体标准也已在二期项目中启动编制。这些标准的制定与推广,让“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业规范。
![]()
面向未来,站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实施的关键节点,植物医生将继续秉承“敬仰自然,崇尚科学,回馈社会”的品牌理念。正如解勇在研讨会上所言:“十年实践让我们坚信,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是企业的‘额外负担’,而是穿越周期的‘发展底气’。”
从云南高山到联合国舞台,植物医生用十年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零和博弈,而是互为表里的“生命共同体”。正如“闭环生态定律”所揭示的,当科研、社区、产业与全球力量形成共振,绿水青山终将转化为惠及万物的金山银山。未来,这份以“中国智慧”写就的答卷,或将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深刻的启示——守护自然,就是守护人类共同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