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剑庶人
字数:3726,阅读时间:约10分钟
编者按:提到项羽,大家第一反应想到的都是什么?“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四面楚歌,乌江岸边的英雄末路?还是巨鹿之战,以一当十,呼声动天的惊世一举?其实他最为出色的,当然是比起个人武力而言更胜一筹的军事指挥才能。可以说,项羽当然是秦末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军事天才,其指挥作战、调度军队的才能,我们从极为精彩的巨鹿之战的过程中,也足以管窥一斑。那么,秦末的巨鹿之战到底又是怎么打的呢?
战前的楚军
秦二年九月,“新楚国”社团唯一指定话事人,“武信君”项梁,在定陶城下意外被秦军于一次大规模夜袭中斩杀,刚刚复国不久的楚人,再度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之中。刘邦、项羽得知首领身亡的消息,不得不放弃了对外黄城的围攻,汇合陈胜旧部的吕臣军,东返回国,与众将共同商议大局。
此时,章邯认为楚地义军已无军事威胁,决定将主力部队投入至北方赵地,以求攻灭张耳、陈余。而之前被诸将拥立为“楚怀王”的熊心,也抓住了最高权力存在真空的机会,从盱眙北上,在彭城一带打出了自己的旗号,接受了前来彭城护驾的诸将的效忠。同年闰九月,楚怀王命刘邦率领本部兵马扫荡或牵制秦军,派出宋义、项羽北上救援赵国。
此前的战争中,项梁一系的楚军就曾多次击败秦军。东阿、濮阳两役,刘邦、项羽指挥军队连续击败章邯;雍丘之战,刘邦麾下猛将曹参,临阵斩杀了李斯之子李由。尽管项梁的意外死亡,让楚国上下的所有人都感到猝不及防。然而,楚怀王熊心继承“反秦”这杆大旗的决心,及当时楚国国内,军功最盛的刘邦、项羽两人的通力合作,终究是让这次足以让楚国分裂的政治危机,迅速消弭于无形。
由宋义、项羽等人指挥的楚军5万主力,当时所屯驻的地点,按辛德勇《巨鹿之战地理新解》一文考证,楚军驻地“安阳”的位置位于今梁山县小安山镇附近。楚军的大营,距离齐国的无盐县距离并不远,因此,之后才会有宋义和儿子宋襄前去无盐参加宴会,结果被项羽趁机组织人手,成功夺权的事情。
![]()
▲ 安阳与无盐
而在秦二年闰九月的次月,也就是秦三年的十月(秦朝以十月,作为每年的第一个月),刘邦所部楚军,在安阳方面派出的傅宽援军的支援下,击败了秦将王离的部队,保障了宋义、项羽的侧翼安全。
而与此同时,项羽和宋义两人也在分别尝试与齐国的权贵进行联系,以此为筹码,进行争权夺利。其中,项羽联系了齐国的将军田都、田安,意图煽动其部背叛齐国,投靠楚国;宋义则让自己的儿子宋襄前往齐国,担任丞相。
秦三年十一月,项羽先发制人,在一场兵变中亲自将宋义杀死,自立为上将军。楚怀王默许了项羽的行为,既没有解除项羽的职务,也没有让西面的刘邦带兵前来平叛。至此,项羽成功取得了楚军主力约5万人的指挥权,同时得到了田都、田安麾下数万兵力的帮助,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开始了。
![]()
▲ 楚军两路夹攻,击败城阳秦军
秦军“筑甬道属河”:
河北秦军的部署,是以王离为前军,章邯为后军,并不以全部兵力投入对巨鹿城的攻坚,而是留一部分兵力在外围,预备“围点打援”,消灭敌军。号称有“精兵四十万”的秦军,对于后勤补给的需求,当然是十分严格的。
要说明巨鹿之战中,秦军的后勤补给路线,就要对黄河的情况进行考察。据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故道》考辨,汉朝以前的黄河大致存在三条河道,其中《山海经》与《禹贡》所记载的河道在深县一带分流。
据《战国策》记载,自深县以西、以南的河段,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清河”。这条河流,被当时国势强盛的齐国划定为齐、赵两国的边境线,后来齐国遭遇“五国伐齐”几乎亡国,被迫收缩统治范围。
自宿胥口向东到达白马津一带,再向东流经濮阳县周边的河道,流向东北而去的河流,在《水经注》的时代被称为“大河故渎”、“王莽河”,完整的记载首见于《汉书·地理志》,据谭其骧先生考证,这条河道,在《左传》与《竹书纪年》中也存在零散的记载。
而在《史记》记载的“田肯说汉王”一事中,这条日后被称为“大河故渎”的河道,当时被人们称为“浊河”,是齐鲁地区的自然边界线。
《史记》在讲述西门豹治邺的故事时,提到西门豹为魏国的河内守。唐代的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指出:“按大河在邺东,故名邺为河内”。
《禹贡》记载,黄河“至于大伾,北过降水”,降水就是漳水,由于漳水向东注入黄河,所以邺城以东的一段漳水河道,在当时也有河的称呼。在故事里,西门豹破除当地迷信的时候,巫婆就是打着河伯的旗号作恶的。
![]()
▲汉以前黄河下游故道图
之所以要讲到黄河,是因为《史记》中有关巨鹿之战的记载,大部分描述里都提到了“河”。秦军为了保障后勤补给,因此“筑甬道属河”,楚军也是在渡“河”以后,决定破釜沉舟,与章邯、王离决一死战的。
甬道,即铺设栅栏、砖墙于道路两侧,使之得到一定保护,路面状况受到重点维护的道路。途中也修筑一些城堡、烽火台、客舍、军队驻所,避免敌军以小股兵力渗透,劫走、焚毁粮食。
关于秦军所修筑的甬道的位置,按《史记》的说法,章邯当时指挥军队,在巨鹿城以南一带布防,保护甬道,为王离的攻城部队输送粮食。唐代的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认为甬道连通的是漳水。而由于漳水在邺城以东汇入《禹贡》、《山经》河道,并流经巨鹿城以东,这段处于黄河、漳水交汇位置的水道,自然既可以称为漳水,又可以称为黄河。
巨鹿城距离此段黄河的距离约20公里。秦军的甬道,自黄河向西延伸,大约10多公里
抵达章邯大营。随后,运粮队便在秦军士兵的保护和监管下,北行几公里,抵达巨鹿城下的王离大营。
![]()
▲ 秦军甬道
秦军的粮食补给大致从敖仓出发,过宿胥口以后,船只即折向东北,进入“清河”段河道,至漳水与黄河的交汇处卸货,转行陆路,过甬道向西至于章邯大营,再折向北,抵达巨鹿城下。
![]()
▲ 秦军粮食运输路线
楚军渡河,破釜沉舟:
巨鹿之战的序幕,是由英布、蒲将军指挥的2万楚军揭开的。据《史记》记载,他们“率先渡河攻击秦军,数次取得胜利”,“多次断绝秦军的甬道”。不久,项羽指挥剩下的楚军也跟着渡过黄河,投入与秦军的交战,将秦军大败。
而从后续“项羽军漳南”,又没有特别提及楚军渡漳水,更没有提及章邯在漳水南岸对楚军进行阻击的情况来看,英布、蒲将军的2万军队,应该已经在漳水以南一带击败了秦军,站稳了脚跟。
黄河水路,既已被英布、蒲将军两人的军队拦腰截断,陆上的甬道自然也就失去了作用。眼见漳水南岸的留守部队解决不了英布、铺将军的队伍,章邯不得不亲率主力部队向南渡过漳水,寻机与其部2万楚军交战。
由此,秦军也就在楚军的调动之下,主动踏入了项羽所希望他们踏入的位置。同时,巨鹿城外的赵军,也向楚军方面提出了共同作战的请求,希望项羽投入更多兵力,进入赵国境内作战。战役的关键时刻,已经悄然到来。
![]()
▲ 英布、蒲将军率先渡河击秦
秦三年十二月,紧随英、蒲二将的渡河袭扰行动,项羽指挥齐、楚联军由济北郡的平原津处渡过“浊河”(大河故渎),再从薄洛津处渡过“清河”(《禹贡》河),越过了正在围困巨鹿城的王离军,在漳水北岸,同章邯所部秦军展开会战。
为了保证行动时的速度,项羽果断下令,让士兵抛弃一切杂物及负担,仅携带三日干粮,强行军南下攻打章邯,在秦军主力全部转移至漳水南岸以前,半渡而击,在敌军最脆弱的时候,将之彻底击垮!
![]()
▲ 项羽机动路线
楚军的行动速度,可谓是完全出乎了王离于章邯的事先预料。秦军主力,不过刚刚调转兵锋向之于漳水以南,就被仿佛神兵天降一般的项羽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有进无退的战役局势,更是让齐、楚联军的士卒们发挥出了超乎寻常的战力。
如同之前在东阿、濮阳之战中的情况一样,面对秦军,楚军再一次取得了惊人的胜利。章邯大败,不仅没有实现在漳水以南歼灭英、蒲所部楚军的目标,甚至连漳水以北的地盘都保不住,将甬道的控制权拱手让给了项羽。
王离军粮食补给断绝,受困于坚城之下,而另一边的章邯,也没有表现出哪怕一丝为王离军解围的意图,败亡已是不可避免的了。连续战败以后,王离等人从三年十二月坚守到了三年正月,最终被楚军彻底歼灭。秦将涉间自杀,苏角临阵为楚军击斩,王离被项羽俘虏,自此之后下落不明。全程历时半个月的巨鹿之战,其中最为精彩的,头两个月的战斗就此宣告结束。
结语
巨鹿之战,项羽以不足十万的联军兵力大破四十万秦军,不仅是冷兵器时代“攻其必救”的经典案例,更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巅峰之作。日后的“西楚霸王”于此役中所展现的,绝不仅仅是“破釜沉舟”的热血孤勇:
通过精确把握黄河流域的水路交通网络,项羽成功切断了章邯与王离的联系;借助齐地豪族势力与田儋家族之间的政治不合施展合纵连横的外交手段,他在谈判桌上为自己成功争取到了原本没有的战略筹码;两次渡河突袭更是将“兵贵神速”演绎到极致。
这场战役,不仅直接摧毁了秦帝国最后的精锐长城兵团,更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写了秦末权力格局——当章邯败退棘原时,咸阳宫中那具象征帝国威权的十二金人,已然发出清脆的崩裂声。残暴不仁的秦帝国的末日,至此,已经真正到来。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前汉纪》
《巨鹿之战地理新解》
《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故道》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剑庶人,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