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立秋的感受很细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立秋,七月节……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意思是说,从这一刻起,天地的运行开始往“收”的方向走,阴气渐长,万物成熟。虽然日头还是炙烤,但晨晚已有丝丝凉意,那是秋天的脚步在帷幕后轻轻试探。
老辈人特别重视立秋后的饮食变化,觉得吃对了才能顺顺当当过渡,不至于“火”气冲头、咽干口燥。于是才有了各种时令美食和习俗,把大自然的节奏搬上餐桌,借着味道和温度来调整身体和心情。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紧接大暑,位于三伏中段至末伏之间。它的“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正是大自然的温柔表达。
民间在立秋这天有“贴秋膘”的说法。古时农事繁重,夏季又湿热难耐,人多清淡饮食、暑湿耗力,立秋后趁着食欲回升,吃些肥美的肉食补充元气,这就是“以膘御寒”的由来。北方人有“吃肉贴膘”,南方则喜欢啃酥香的烤鸭或炖一锅酱肉;还有的地方立秋要吃西瓜,叫“咬秋”,取个清凉解暑、驱走秋老虎的好兆头。
诗人也爱用立秋寄情。刘禹锡《秋风引》里写:“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短短一句,把秋风的意味和候鸟的迁徙都写得动人。立秋像一声轻轻的问候,也像一面无形的钟,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季节,与岁月对饮。
梨
梨是立秋后的“润物佳人”,古人称之为“百果之宗”,清甜脆生,汁多可解渴。老话说“秋梨正当时”,不仅是因它适合化解秋燥,也因此时梨的口感最为饱满。
家常吃法一:冰镇秋梨,洗净切瓣,饭后当水果,脆甜爽口。
家常吃法二:秋梨炖百合,梨切大块挖心,放入干百合,加适量清水,小火焖至百合软香,热食或微凉都宜。
莲藕
立秋后,新藕脆嫩,带着淡淡的荷香。藕有“通心”的象征,古时婚宴、家宴都爱上这道菜,寓意心心相印。
家常吃法一:清炒藕片,藕削皮切薄片,热锅快炒,加青椒丝,脆嫩爽口。
家常吃法二:藕丁炒毛豆,新鲜毛豆仁与藕丁同炒,色彩鲜亮,适合夏末秋初的餐桌。
豆类新鲜上市
立秋前后的菜市场里,扁豆、四季豆、芸豆正青油油地摆满摊头。豆是古人存粮、佐食的重要角色,也象征丰收的希望。
家常吃法一:蒜蓉炒扁豆,先焯水去涩,炒时加蒜末提香,清鲜甘甜。
家常吃法二:干煸四季豆,不多放油,小火慢煸到起皱,再加少许咸鲜调味,香气四溢。
3吃:
一吃当季脆甜水果,迎秋润燥,让口舌先尝到秋天的甜头。
二吃应季鲜蔬,新藕、豆类、瓜果正嫩,既顺应时令又能换个口味。
三吃适量肉食“贴秋膘”,但贵在适量,讲究肥瘦相间、荤素搭配。
2不做:
一是不急着贪凉。即便白天热,早晚已有凉意,冰镇食物别一次吃太多。古人云“夏养三分虚”,立秋之后更要防寒气偷袭。
二是不大鱼大肉连着几天吃。补膘讲究循序渐进,否则肠胃累赘,反失了立秋的好滋味。
这些规矩并不是老一辈的“唠叨”,是顺应天时的巧思,也是对自己身体的一份温柔照拂。比如我外婆家的规矩——立秋那天虽然炖肉,但总要配一大盘凉拌藕片,说是“清口”,大人孩子都吃得心满意足。
立秋并不是告别盛夏的终点,而是慢慢调低生活火候的信号。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餐桌上收下季节的馈赠,让日子更细腻、更踏实。不妨这几天去市场转转,挑几个梨、几节新藕、一捧豆子,回家用最简单的做法,像老朋友一样迎接秋天的第一顿饭。
食物不仅是果腹的器物,更是季节与人的对话。在自然的节拍里,不急不躁地细嚼慢咽,就是生活最温情的姿态。
“顺时而食,不负四季”,这句老话一直被我放在心口。秋天已经在路上,别让它只停留在诗句里,也让它落在锅碗瓢盆里,落在你我的笑谈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