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打脸了?2015年专家预测:一旦开放二胎,中国新生人口将会激增

0
分享至

2015年,一场关于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引发了舆论沸腾。那一年,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专家们纷纷登台亮相,信誓旦旦地预测:只要政策一松,新生儿数量必将像泉水般喷涌而出,甚至有望突破每年四五千万的惊人规模。

这些预测一时间成了媒体和公众议论的焦点,仿佛中国人口的“黄金时代”即将卷土重来。可短短几年过去,现实却泼下一盆盆冰水,从2016年1786万的高点一路下滑,2023年更是跌到了902万。这场关于人口走势的集体预言,最终在数据面前显得格外尴尬。

历史的脚印从不说谎,数字的变化背后是无数家庭的选择、年轻人的犹豫,还有现实生活的重重压力。如果说2015年是信心满满的开端,那接下来的十年,无疑是一场让专家“打脸”的漫长回响。



回望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增长曾是一种国家力量的象征。战后恢复时期,国家鼓励生育,农村家庭以“多子多福”为信仰,城市里也逐渐跟上节奏。到了1970年,全国人口已突破8亿大关,年均出生人口维持在2500万人以上。

当时的家庭,即使生活艰难,也愿意咬牙多生几个孩子。一个孩子成家立业,就可能让整个家庭“飞黄腾达”。哪怕是穷苦人家,也坚信“先苦后甜”,宁愿勒紧裤腰带,也要让家里热热闹闹。

进入改革开放后,人口继续膨胀,国家开始意识到资源与发展之间的压力,于是“计划生育”应运而生,提出“少生优生”方针。这项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确实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出生人口在进入21世纪后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1771万滑落至2010年的1588万。

2013年,国家再次调整方向,启动“单独二孩”政策,为全面放开生育铺路。当时无数独生子女家庭欢呼雀跃,期待迎来“添丁进口”的幸福时光。

2015年底,全面二孩政策落地,翟振武、崔振武等多位权威专家相继登场,依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绘出一幅幅人口激增的蓝图。他们坚信,中国有9100多万对具备二孩生育资格的夫妇,尤其是城镇家庭,短期内必将形成“报复性生育”潮。



翟振武在《人口研究》中甚至预测,2016年出生人口将高达4995万,四年累计新增人口超过1.6亿。媒体争相报道,各地医院产科也开始备战,仿佛一个“婴儿潮”的新时代正在悄然到来。

2016年元旦,政策正式施行。这一年,出生人口确实出现短暂回升,达1786万人,比上一年多出131万,其中“二孩”比例接近45%,不少家庭趁势添个“弟弟”或“妹妹”。

有些母亲甚至已年近四十,孩子都读大学了,仍不惜冒风险再拼一个“晚来子”。医院产科出现排队现象,一些地方的月嫂供不应求,一度让人以为专家的预测正在兑现。

但这场“回光返照”并没有持续太久。2017年,出生人口降至1723万;2018年,缩减至1523万;2019年,继续滑落至1465万;2020年,跌至1202万,到了2023年,已经来到902万的历史低点。

现实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预测的偏差,也照见了中国家庭的真实选择。“不是不想生,是生不起。”这句话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背后是无数年轻人对生育成本的沉重思考。一项报告指出,抚养一个孩子至18岁的开销,可能高达家庭年收入的六倍。

奶粉、纸尿裤、早教、学区房、辅导班,每一样都是“烧钱机器”。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说,哪怕一个孩子都可能捉襟见肘,更别说“二孩”“三孩”。



城市中,女性生育后的职场处境也不容乐观。“一胎降薪,二胎失业”,成了不少职场妈妈的真实写照。数据显示,女性生育后收入平均下降34.3%,其中42.9%的人甚至腰斩,找工作时频频碰壁。

“丧偶式育儿”更是让许多女性望而却步。孩子生病、接送上学、课外活动,几乎全压在母亲一人肩上。南通某项调查显示,45岁以上高龄产妇中,有38%出现产后抑郁。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政策的红利很快被经济压力吞噬。农村地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曾经的“超生游击队”家庭,如今也变得谨慎。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老家留守人口中,大多数已无再生育的意愿。即便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但“一个孩子都养不起”的声音屡屡听见。

2016年之后,新增二孩数量逐年减少,2017年为737万,2018年530万,2019年仅467万,呈现出明显的“高开低走”。

专家曾信心满满地描绘“总和生育率四五个”的愿景,现实却告诉我们,2023年总和生育率仅为1.0,远低于更替水平2.1。



面对持续下滑的出生人口,国家在2021年放开“三孩”政策,并陆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试图扭转局势。

2022年起,育儿补贴政策陆续落地,每名新生儿可领取最高10800元;北京、浙江、湖北、江苏等地更是加码补贴,三孩家庭可获高达16万元的现金支持。

托育机构扩建、产假延长、陪产假跟进、社保报销力度提升,全方位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比如,河南郑州职工生育险报销额度高达13万元,西藏三孩家庭产假一年半,工资照发。

各地政府用真金白银砸向育儿领域,希望用“3连招”——补贴、托育、社保——激活被压抑的生育意愿。

真实情况却依然不容乐观。2024年出生人口仅为954万,死亡人口为1093万,人口连续第三年净减少。不少地方小学缩班、幼儿园撤点,妇产科门可罗雀,连月嫂行业也悄然降温。



翟振武在2020年一次访谈中承认,早期预测确有偏差,要想真正提高生育率,关键在于“让年轻人敢生、愿生、能生”。

他指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立不仅靠政策,更需要教育、医疗、住房、职场等多方面的配套。“不丢工作、不变穷、不累崩盘”,才是年轻人敢于养孩子的底气。

回顾这十年,从政策的变化到家庭的转变,从专家的预测到数据的反转,可以说,中国人口问题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放开就能生”。

这是一场深层次的社会变革,一次关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代际传承的集体重塑。未来或许仍充满挑战,但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已经意识到问题的本质,正以更务实的态度推动人口政策向“降低成本、提高意愿”方向转型。



中国并不缺制度调整的能力,也从未缺少政策执行的效率。只要把握住年轻人的真实需求,真正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人口结构的稳定并非遥不可及。

这场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二胎实验”,虽然没有如预期那样引发人口井喷,却为中国积累了宝贵的社会经验,推动了政策从“放开”走向“扶持”的关键转变。

打脸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如今,面对现实的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修正早期的盲目乐观,也正迈出更加坚定、理性、务实的一步。只要方向对了,未来仍可期待。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燕梳楼:如果日本驱逐薛剑,就是向中国宣战!

燕梳楼:如果日本驱逐薛剑,就是向中国宣战!

燕梳楼频道
2025-11-13 12:44:36
网友们真的把阴阳文学发挥到极致,他们又有新作了

网友们真的把阴阳文学发挥到极致,他们又有新作了

清晖有墨
2025-11-14 08:36:36
G联赛:杨瀚森首发30分钟首秀8+13+4 混音22分逆转获3连胜

G联赛:杨瀚森首发30分钟首秀8+13+4 混音22分逆转获3连胜

醉卧浮生
2025-11-15 12:19:09
朝媒狠批日本:“千年宿敌”

朝媒狠批日本:“千年宿敌”

中国日报网
2025-11-15 10:51:02
王中磊破产,携全家搬出庄园住进别墅,老婆愁眉苦脸被迫接受降级

王中磊破产,携全家搬出庄园住进别墅,老婆愁眉苦脸被迫接受降级

王瑄自驾
2025-11-13 20:32:34
山西反杀案庭审爆点!律师一句话问住法官,老人是自卫吗?

山西反杀案庭审爆点!律师一句话问住法官,老人是自卫吗?

史行途
2025-11-15 09:01:54
重磅!川普政府酝酿移民禁令,禁止12个国家的公民移民美国

重磅!川普政府酝酿移民禁令,禁止12个国家的公民移民美国

大洛杉矶LA
2025-11-15 07:09:01
3-1!克罗地亚队史第7次晋级世界杯 40岁魔笛握拳:个人第5次参赛

3-1!克罗地亚队史第7次晋级世界杯 40岁魔笛握拳:个人第5次参赛

风过乡
2025-11-15 06:29:03
今年以来,中国已经垮塌了3座特大桥

今年以来,中国已经垮塌了3座特大桥

基本常识
2025-11-14 23:37:04
曾医生回原单位上班,视频拍摄者已曝光,事发原因是为了副院长

曾医生回原单位上班,视频拍摄者已曝光,事发原因是为了副院长

平老师666
2025-11-13 20:51:40
还有后招?上海绿捷8人刚被捕,更让人寒心的事发生,别高兴太早

还有后招?上海绿捷8人刚被捕,更让人寒心的事发生,别高兴太早

以茶带书
2025-11-14 19:07:06
字母哥复出25+7+18雄鹿加时灭黄蜂 杯赛十连胜哈姆16连胜

字母哥复出25+7+18雄鹿加时灭黄蜂 杯赛十连胜哈姆16连胜

醉卧浮生
2025-11-15 11:53:22
吉林45岁卡车司机在俄罗斯不幸遇难,同事:他装了货准备回国,下车检查时被撞

吉林45岁卡车司机在俄罗斯不幸遇难,同事:他装了货准备回国,下车检查时被撞

极目新闻
2025-11-15 00:17:42
公摊电梯厅成火锅涮菜区和“私人影院”?福州业主爆改一梯一户引争议 律师提醒

公摊电梯厅成火锅涮菜区和“私人影院”?福州业主爆改一梯一户引争议 律师提醒

封面新闻
2025-11-15 09:17:05
全运会乒乓球:首个11:0诞生!王曼昱拒绝让球,樊振东3:1大逆转

全运会乒乓球:首个11:0诞生!王曼昱拒绝让球,樊振东3:1大逆转

国乒二三事
2025-11-15 07:51:35
成功着陆!权威解读神舟二十一号太空“生死速递”是如何做到的?

成功着陆!权威解读神舟二十一号太空“生死速递”是如何做到的?

科普岛
2025-11-14 18:58:19
马库斯在中国寒心了!和平展遭破坏并强制收费,成都官方评论沦陷

马库斯在中国寒心了!和平展遭破坏并强制收费,成都官方评论沦陷

以茶带书
2025-11-14 00:12:29
81岁林豆豆现状:已退休23年,独居在北京老房子,用阅读打发时间

81岁林豆豆现状:已退休23年,独居在北京老房子,用阅读打发时间

揽星河的笔记
2025-11-12 12:36:17
今年各行各业惨到什么程度?网友:穷的越穷,富的越富!

今年各行各业惨到什么程度?网友:穷的越穷,富的越富!

解读热点事件
2025-11-15 00:15:03
拔出萝卜带出泥!张雪峰"出轨"风波升级,知情人爆料,本人破防了

拔出萝卜带出泥!张雪峰"出轨"风波升级,知情人爆料,本人破防了

白面书誏
2025-11-14 18:33:59
2025-11-15 12:47:00
知鉴明史 incentive-icons
知鉴明史
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
2956文章数 528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亲子要闻

老大8个月,肚子里老二7个月。 这是什么概念?

头条要闻

玛莎拉蒂纯电车"甩卖"裸车35万起 有门店月销30多台

头条要闻

玛莎拉蒂纯电车"甩卖"裸车35万起 有门店月销30多台

体育要闻

7-0狂胜!15万人口小岛离世界杯只差1分

娱乐要闻

争议!评委张艺谋被质疑保送易烊千玺

财经要闻

小米之“惑”

科技要闻

撕掉流量外衣,小米还剩什么?

汽车要闻

限时10.59万起 新款星海S9将11月19日上市

态度原创

时尚
艺术
本地
家居
亲子

什么?!你告诉我佘诗曼已经50岁了

艺术要闻

一把大火烧出真相!文昌阁的“钢筋铁骨”,还算哪门子古建筑?

本地新闻

云游安徽 | 江声浩荡阅千年,文脉相承看芜湖

家居要闻

现代简逸 寻找生活的光

亲子要闻

太冷血!儿子疝气卡死,父亲拒绝手术,要强行拔管,妈妈跪地痛哭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