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教科书中有王清任的五大逐瘀汤,但这次读《医林改错》,特别是在各处资料中了解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先生亲临坟茔义冢观察亡儿脏腑,或实地观察刑后人体器官,“访验四十二年,方得的确,绘成全图”,其中的执着与艰辛,都是后学难以想象的。
同为河北省玉田县人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文献学家、中医训诂学家钱超尘,在《 <医林改错> 版本及王氏族谱》文章最后赞誉说:“ 《左传》云:“仁人之言,其利溥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和他留下来的嘉言懿行,溥利后世,嘉惠后人无穷”。
《医林改错》知非子序云:“上卷著五十种血瘀之症,以三方治之;下卷论半身不遂,以一方治之,并审出未病以前四十种气虚之形症,非细心何能至此!”
以上四个方子指的是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补阳还五汤。
临床常将以上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以及身痛逐瘀汤和温经祛瘀,消积止痛的少腹逐瘀汤,合称五大逐瘀汤。
王清任的五大逐瘀汤是活血化瘀理论的经典方剂,均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为基础药物,核心功效为活血祛瘀、理气止痛,但通过配伍差异针对不同部位瘀血及兼证,具体区别如下:
一、核心差异:瘀血部位与主治方向
五大逐瘀汤的核心区别在于瘀血所在的身体部位,形成“头→胸→膈下→少腹→四肢”的治疗体系:
方剂名称 瘀血部位 核心主治症状 经典原文指征 通窍活血汤
头面五官、皮肤
头痛、头晕、脱发、酒糟鼻、白癜风、耳聋等头面部瘀阻证
“通窍全凭好麝香”,主治“表里通经”,如脱发、紫癜风、鼻出臭气等
血府逐瘀汤
胸中
(上焦)
胸痛、心悸、失眠、急躁、呃逆日久不愈,舌有瘀斑(气滞血瘀并重)
“血化下行不作劳”,治“胸痛头痛、内热烦闷,用安神药无效者”
膈下逐瘀汤
膈下
(中焦)
腹部积块、胁痛、腹胀、慢性泻痢(瘀血兼气滞成块)
“治积块、小儿痞块、痛不移处”,强调“结块者必有形之血”
少腹逐瘀汤
少腹
(下焦)
小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妇科瘀血,兼寒凝)
“调经种子第一方”,治“经血紫黑有块、少腹冷痛,或小产不孕”
身痛逐瘀汤
四肢关节(痹症)
全身或关节疼痛、风湿痹痛,痛处固定不移(瘀血兼风湿)
“治痹症日久不愈,散风湿药无效者”,配秦艽、羌活通络祛风
二、配伍特点:兼证与药物加减
通过独特配伍针对兼证,体现“活血+对症”的灵活应用:
方剂 核心配伍 兼证调理 代表药对
通窍活血汤
麝香、老葱、黄酒 → 芳香通窍,温通血脉
头面瘀阻需“通窍”
麝香+黄酒:“无处不达,香透诸窍”
血府逐瘀汤
柴胡、桔梗、枳壳 → 疏肝行气;牛膝 → 引血下行
气滞血瘀需“行气活血”
四逆散(柴胡、枳壳)+ 桃红四物汤:行气兼养血
膈下逐瘀汤
香附、乌药、元胡 → 疏肝理气,加强止痛
瘀血成块需“破瘀消癥”
五灵脂+蒲黄(失笑散)+ 香附:化瘀止痛,兼开郁
少腹逐瘀汤
肉桂、小茴香、干姜 → 温经散寒
下焦虚寒需“温经活血”
肉桂+小茴香:暖宫散寒,治“少腹冷痛、经血有块”
身痛逐瘀汤
秦艽、羌活、地龙 →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风湿痹痛需“活血通络”
秦艽+羌活:散风胜湿;地龙:通经走窜,治关节屈伸不利
三、临床使用要点
辨证核心:
通窍活血汤:以头面部症状(如头痛、脱发)或皮肤瘀斑为主;
血府逐瘀汤:气滞与血瘀并重(胸胁胀闷+刺痛);
膈下逐瘀汤:腹部可触及积块,痛处固定;
少腹逐瘀汤:妇科疾病+寒性表现(如经血暗黑、少腹冷痛);
身痛逐瘀汤:痹证日久,关节疼痛拒按,兼舌暗脉涩。
特殊指征:
——王清任强调“久病多瘀”,如失眠用安神药无效、痹证用祛风药无效者,可从瘀血论治 ;
——少腹逐瘀汤被誉为“种子方”,瘀血导致的不孕、小产,经期服用可调理 。
注意事项:
——通窍活血汤含麝香,孕妇禁用,且需黄酒送服以增强温通之效;
——破瘀力强(如膈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虚证患者需配伍补气养血药(如黄芪、当归)。
总结 五大逐瘀汤以“部位为纲,兼证为目”,通过精准定位瘀血部位和配伍行气、散寒、祛风等药物,实现“同中有异,各有专攻”。临床需结合症状、舌脉及病程,辨证选用,避免盲目活血化瘀。
提示:以上方药需经专业医生处方后使用,切勿盲目服药!
随缘关注|随喜转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