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4年和李可染、张仃组成“三人写生团”赴江南写生的普宁籍画家罗铭作品潮汕平原,处南海之滨,背三山之利,钟灵秀毓,人杰地灵,向称“海滨邹鲁”。潮汕文化,源于中原,繁衍粤东,根深叶茂,海纳百川;潮商、潮菜、潮乐、潮剧、潮绣,以及工夫茶、陶瓷、刺绣、民居、木雕等等,无不独树一帜,名闻遐迩,成为潮人的骄傲。而潮汕国画,更以兼收并蓄、融汇百家而自成派系。
自清代以降,黄璧、陈琼、王逊、孙裴谷、林天均、高振之、谢海燕、陈大羽、周徵翔、黄独峰、孙星阁、许奇高、赖少其、罗铭、范昌乾、陈文希、刘昌潮、王兰若、李开麟、蔡士烈、林逸、王显诏、佃介眉、饶宗颐、郭笃士、林受益等名家接踵而出,称誉海内外,成为画坛翘楚。国画大师刘海粟曾对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言:“潮揭之间,画坛名家间出,实山川神秀所钟。” 饶先生也言:“数十年来,海内外潮籍画家,脱颖而出,各有树立,蔚为国际声望,大有其人。”
![]()
国画大师刘海粟与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
一九八二年春,一代宗师刘海粟莅汕出席规模盛大的“元宵画会”,目睹潮汕国画的繁盛,大师激动地说:“潮汕画家队伍不小,力量雄厚,要敢闯,要有自己的风格,形成潮汕画派。我反对搞宗派,但提倡画派。在艺术上,不同流派,不同风格,自由发展,互相竞赛,百花齐放,以繁荣祖国的文化。” 大师在这里首次提出“潮汕画派”的概念,显示出深邃历史眼光。
![]()
其后,著名画家、理论家,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谢海燕也再次强调:“潮汕是著名侨乡,也是艺术之乡。无论是潮州音乐、戏剧、彩瓷、木雕、石雕、剪纸、刺绣、泥塑、工艺美术等等,都有其独特的潮州风格。刘海粟大师曾说,潮汕名画家不少,在国画艺术风格上形成一个潮汕画派。”著名画家,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黄独峰还提出具体的建议:“刘海粟先生提出搞潮汕画派,我看潮汕画派可从画潮汕的山川、风土人情入手。可先请汕头画院定期组织海内外潮汕画家回乡作画,在海内外开潮汕画展,以期逐步形成。”
![]()
刘海粟大师和谢海燕陈大羽刘昌潮等诸位潮籍画家在一起
几十年过去了,海粟大师和谢海燕、黄独峰等乡贤均已作古,他们对“潮汕画派”的殷切期望却未能成为现实。究其原因,窃以为并非创立“潮汕画派”条件不充分,主要的是潮汕画家对创立“潮汕画派”的意义和海粟大师和谢海燕、黄独峰先生等乡贤的苦心认识不足。首先,是很多潮汕画家囿于浓重“岭东画派”情结,简单地把“潮汕画派”理解或等同于本地早已有之的“岭东画派”,认为无须在“岭东画派”之上再叠床架屋搞“潮汕画派”,故缺乏热情;其次,由于潮汕地偏海隅,长期被主流文化“边缘化”,较易形成一种缺乏自信以至自卑的文化心理,对创立画派心存疑虑,持等待观望的心态。再次,由于未能及时从美学和文化学高度对潮汕画风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找出最能代表潮人审美趣味的“本土特点”,阐明其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与地位,使之成为潮汕画家的集体自觉与画派理论基础,藉以增强群体意识,整合潮汕画风等等原因,导致至今未能创立“潮汕画派”。
![]()
最早见于著录的清乾隆年间澄海画家黄璧山水画局部
“岭东画派”的源头可溯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当时,粤中的“岭南画派” 正如日中天,不甘寂寞的潮汕画家由孙裴谷、范昌乾、高振之牵头,在汕头组织“艺涛画社”,经常举办雅集和联展。他们于一九三一年将作品编成《岭东名画集》,由汕头文华图书公司出版。近代潮汕名人吴子寿在画集序中言“聪明才智,未居人后”,“艺术技能,郁而不发”的潮汕画家,既“感受潮流,奋起因应”,遂编此画集,并以此期望“他日岭东画家作品,抗衡于域中”。从此序言中不难看出,当年之倡言“岭东”,其目的在于“抗衡”包括“岭南画派”在内的域中诸画派。
![]()
清末民国时期揭阳名家王逊,是潮汕的画风从闽派转向海派的关键人物
“岭东”和“岭南”是相对于“五岭”而言的。按《辞海》的解释,“五岭”指的湘赣粤桂四省区边界上越成、都庞(一说揭阳)、荫渚、骑田、大庾等“五岭”。“岭南”即“五岭以南”,其范围包括广东省全部与广西、云南、乃至北越部分地区,唐贞观年间被称为“岭南道”,后来,“岭南”成为广东的专称,潮汕当然属于岭南的范畴。“岭东”即“五岭以东”,从地图上看,由于五岭山脉呈南北走向,故“五岭以东”范围极广,除粤东外,闽南和客家部分地区都属于岭东的范畴。将“岭东”等同于潮汕,似有以偏概全之嫌,故《辞海》、《辞源》均有“岭南”而无“岭东”条目。当代著名理论家陈传席编《岭南画派》,把“岭东”画家统统归入“岭南”,尽管画风相去甚远,在观念上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
清末民国潮汕名家林天均作品,画风已经从闽派转向海派
“岭东”“岭南”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岭东”受闽、沪江南画风影响较大,重笔墨、讲格调,“岭南”受日本画、西洋画影响较大,重形体、讲光影(关黎等将“岭南画派” 特征概括为“力求创新,提倡写生;南方色彩,个人风格;继承传统,吸收外来;兼工带写、色墨并重”数项);“岭东”重传统,讲吸纳,“岭南”重技法、讲折衷(中西)。一重“道”,一讲“术”;一重“文”,一讲“法”,“岭南画派”借助政治、强调写实,从创立至今左右逢源、大行其是;而“岭东画派”则清高野逸、推崇写意,一直不合时宜,举步维艰,至今只能固守潮汕、孤芳自赏。以至于国画界、理论界一提广东画坛,即以“岭南画派”一派蔽之,根本无视“岭东”之存在。于是,潮人画家常有“世人均知有岭南,而不知有岭东” 之叹。这也许就是刘海粟大师宁可让我们另起炉灶搞“潮汕画派”,而不愿再提“岭东画派”的原因吧!
可能有人会问,也许是刘海粟大师并不知道“岭东画派”。这不可能,资料表明,大师对中国画派之源流极为熟悉,在撰于1934年的《中国画之特点及各画派之源流》一文中,大师即提出“岭南画派”的概念,是目前见到的最早对“岭南画派”进行系统论述的文献(见林木著《20世纪中国画研究》第262页)。何况大师身边的谢海燕、陈大羽都是潮人,更不用说他那数以百计潮籍学生(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二十五周年纪念一览》中在册潮籍学生66人,在校生33人),后来纷纷成了“岭东画派”主力。因此,大师一定知道“岭东画派”存在,如果并不知道,那更是“岭东画派”的问题了。
![]()
新加坡潮籍画家范昌乾作品
![]()
新加坡潮籍画家陈文希作品
“潮汕画派”则可能是另一种境况。首先,“潮汕”之名,举世皆知,其地域、族源、民风均自成体系,“潮人”被誉为“东方犹太人”就是明证。其次,潮汕文化特点非常突出,目前“潮学”已日渐成为一门“显学”,受到海内外的重视。因此,“潮汕国画”作为潮人艺术精神的象征,作为潮汕文化之代表(宋大画家邓椿言:“画者,文之极也”),必须而且应该以“潮”为名!只有“潮汕”,才能表征我们的身分特征,才能凸显我们独特的“潮风韵味”,才易得到遍布全世界潮籍乡亲的认同与回应,从而更有利于潮汕国画的传播。这一点可以从“潮菜”的成功之路得到证实:如按地域来分,“潮菜”只是八大菜系之“粤菜”的一种,照理应称为“粤东菜”或“岭东菜”;但如果“潮菜”仅仅作为“粤东菜”或“岭东菜”而存在,恐怕永远只能局促粤东一隅,寄人篱下而成为“粤菜”的附庸;显然,“潮菜”只有称之为“潮菜”,而不是什么“粤东菜”或“岭东菜”,才能凸显其独特的品味,才能在海内外潮人全力追捧下,凭实力成就了今日公认的“潮菜天下”!
有鉴于此,本人欲借此一角之地,抛引玉之砖,而倡“潮汕画派”之名,以此期望吾潮画家,在立足本土前提下,发扬潮汕画风的优良传统,转益多师,广泛吸纳古今中外艺术精华为我所用,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境界和笔墨功夫,形成既有强烈个人风格、又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潮风韵味”,使“潮汕画派”特立独行于天下!
2007年夏天第一稿,2025年夏天第二稿。
![]()
民国籍贯潮南的名画家周徵翔作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