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花钱上班的吗?不是开玩笑!就在你还在琢磨怎么让老板加薪的时候,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里,已经有一批年轻人,心甘情愿地掏钱,只为在一个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干坐着!对,你没听错,就是“付费上班”——付钱,租个工位,假装自己在工作。
这操作猛一看,跟开钟点房睡觉、去网吧打游戏有啥区别?不都是花钱买服务吗?区别大了去了!关键在于心理暗示这玩意儿,玄乎着呢!
“假装上班”的魔力:一场大型自我催眠现场
为啥非得是办公室?坐网吧不行吗?坐星巴克不行吗?还真不行!场景不同,给人的“标签”天差地别。
- 你坐网吧?别人心里嘀咕:哟,打游戏呢/混日子呢。
- 你坐星巴克抱着笔记本?嗯,这人可能在加班/谈生意,像在“工作”。
- 你坐在一间正经八百的办公室里?哇塞,这“上班族”的身份简直焊死在身上了!太真实了!哪怕你其实跟办公室里其他人半毛钱关系没有,就是花钱来“占座”的。
这强大的“职场氛围”标签,是其他任何地方都给不了的。对那些真正“无班可上”的人来说,这就是他们最需要的“戏服”和“舞台”。穿上这身“戏服”,不仅能骗过家人朋友(或者至少让他们安心),更重要的是,能骗过自己,给自己一个“我还在正轨上”的心理支撑。
据说现在这种“共享工位”一天租金大概30到50块(上海这种地方可能更贵)。有人就纳闷了:图啥啊?花钱装模作样当“牛马”?这钱花得冤不冤?到底是谁在干这事儿?
揭秘“假装上班”四大门派:各有各的辛酸与算盘
之前北京有人在网上提了一嘴“开假装上班公司”的想法,好家伙,瞬间炸出一堆人问地址、问开业时间、问价格!需求是真旺盛!不过目前市面上,还没人真傻到去注册个“XX假装上班有限公司”,大多是利用现有公司的闲置工位出租,或者提供类似“共创空间”的服务。
谁会租呢?主要分四类人:
- “失业影帝/影后”:怕回家挨白眼,需要个避难所。
这才是主力军!突然被裁员了,工作丢了,最怕啥?不是找不到下家,是怕回家面对家人的询问和(可能出现的)失望眼神。家里待久了,气氛容易变味,矛盾说来就来。租个工位,每天“假装”出门上班,给自己争取一个喘息、思考、投简历的空间。在这里,他们能暂时摆脱“失业者”的标签,维持表面的“正常”生活节奏,心理压力能小很多。就像有位北京网友说的:要是我被裁那会儿有这地方,我肯定去!家?暂时回不去了! - “创业先锋/考公战士”:需要一个正经据点,顺便碰碰运气。
他们不算失业,目标明确(创业或考公),但可能还没自己的办公室,或者在家效率太低。租个工位,花小钱买个“正经工作”的环境,提高专注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共享空间里鱼龙混杂,指不定隔壁坐着的就是潜在的合作伙伴、客户,或者能提供关键信息的人。花几十块钱,买个拓展人脉的机会,值! - “家庭主妇/全职妈妈”:逃离奶瓶尿布,寻找“社会人”感觉。
她们可能曾经也是职场精英,因为生娃等原因回归家庭。时间一长,天天围着灶台孩子转,容易与社会脱节,心里空落落的。花点小钱,到“办公室”坐一坐,感受下久违的职场氛围,听听别人聊点工作、社会上的事儿,哪怕只是换个环境发发呆,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放风”和充电。她们不为“装”,就为体验透口气 - “自由职业大神”:家里蹲腻了,出来找点“办公室氛围”。
自由职业者听着潇洒,其实很多人也渴望固定的社交和“上班”的仪式感。天天在家对着电脑,久了也烦。花点钱,换个环境,在“办公室”氛围里工作,效率可能更高,还能认识新朋友(比如旁边同样租工位的“影帝”或“创业者”),拓展点人脉。对他们来说,这是花小钱买点“新鲜感”和“社交可能性”。
“假装上班”公司真能开?别逗了,生意经不好念!
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但专门开一家“假装上班有限公司”?大概率是赔本买卖!为啥?
- 客户不稳定:失业的找到工作就走了;自由职业者不一定天天来;家庭主妇可能就偶尔体验下。固定客源难保证。
- 本质是“二房东”:现在提供这种服务的,基本都是本身有闲置办公室或工位的公司,顺带出租赚点外快,比如业务量小的公司,或者淡季空置率高的团队。这叫“废物利用”,不是主业。
- “网红梗”难变现:网上讨论得火热,真当生意做?很多人心里门清,这就是个“梗”,图一乐,真金白银砸进去开公司?风险太大。有些打着类似旗号的,其实是做就业培训、职业指导或者项目孵化,提供工位只是配套服务,不是核心。
所以,甭管表面形式怎么变,“假装上班”的核心卖点,其实是心理慰藉和空间自由。它给了特定人群一个“缓冲带”,一个能暂时扮演“社会人”角色的舞台,维持表面的生活秩序。
灵魂拷问:现代人心理这么脆弱?非得靠“演”来安慰自己?
这还真不是现代人玻璃心!根本原因在于——竞争压力太大,大得让人喘不过气!
看看今年应届毕业生人数:1222万!比去年又多了43万!这么多年轻人嗷嗷待哺涌向社会,好岗位就那么多,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除非彻底躺平,否则每个人都在拼命寻找出路,哪怕是一根稻草。
“假装上班”就是在这种高压下催生出来的“生存智慧”:
- 心理暗示不能停:“我在上班”的仪式感,能有效对抗失业带来的焦虑和自我怀疑,防止心态崩盘。
- 抱团取暖找机会:在共享空间里,遇到同类(失业的、创业的),交流信息,互相打气,甚至可能碰撞出机会。总比一个人在家闷着强。
- 过渡期的“创可贴”:就像很多人愿意先干一份不那么理想的工作过渡一样,“假装上班”也是一种过渡方式。它提供一种形式,创造一种“意义感”,让人感觉还在轨道上,没有完全掉队。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大型的“心理按摩”。当现实的路暂时堵死,人们会本能地寻找替代方案,哪怕只是“演”出来的,也要给内心一个支撑点,告诉自己:“我还在努力,我没有垮。” 办公室的氛围感,就是那剂最有效的安慰剂。
未来会怎样?压力不减,“心理刚需”就永远存在!
“假装上班”这种形式,未来可能会变得更综合,比如融入职业培训、心理咨询、社交活动等元素,变成一个小型“社会人充电站”。但具体怎么变,还得看年轻人的需求。
也有人说,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流量梗”,有人“假装上班”找安慰,有人“假装开公司”赚流量(比如炒作这个概念吸引眼球)。只要能戳中大众的共鸣点,就有市场。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就业压力、社会竞争持续高压,“假装上班”背后所代表的那种对心理慰藉和身份认同的需求就不会消失。今天它是租个工位“演戏”,明天可能就会以其他形式出现。它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解决方案,却是在残酷现实里,一部分人努力维持体面、寻求喘息的小小智慧。毕竟,生活这场戏,有时候演着演着,也许就成真了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