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开封筒子鸡,“豫”吃“豫”好吃
文/布瑞兹
1990年代的长久友情
鑫鑫的父母是老杭州人,母亲有个帆布包——不是用旧了舍不得扔,而是当作纪念品与回忆的寄托一直留存着。包里装着她视若珍宝的老物件:泛黄的农业机械订货单、磨破边的齿轮图纸,还有几张和老张师傅等人的黑白合影。这包洗得发白,边角磨得毛毛糙糙,可任凭怎么搓揉,机油混着蓝黑墨水的气儿总像长在布里,去不掉—— 许是当年在开封驻厂的岁月,把味儿深深烙进了布纹里。那时候她跑农业机械厂站看产品、订合同,订货单总折成小方块塞工作服口袋里,边角被齿轮图纸磨得毛边拉碴,跟被小猫啃过的饼干似的,带着点被岁月优待过的俏皮痕迹。
老张师傅是厂里的老技工,老家开封周边,跟鑫鑫父母算远亲。杭州叫化童鸡是江南名吃,开封筒子鸡更是响当当的豫菜代表,当年随着新开的铁路和老运河漕运的船只销往大江南北,吃过的没不夸的。那会儿老张总穿件藏青色工装,袖口的黄油渍洗不净,总留着印子。鑫鑫的母亲常说,头回见他递油纸包,正是天擦黑,暮色往会议室里钻的时候。他对大家说:“先别加班了,快尝尝咱开封的筒子鸡。”厚厚的牛皮纸被油浸得发亮,透着层琥珀色,一掀开,热气裹着香味直扑脸,金黄的鸡皮搁瓷盘里颤悠悠的,像裹了层暖乎乎的阳光。
他们总爱在加班的夜里分半只鸡吃,成了最暖心的 “打牙祭”。鑫鑫的母亲爱把最油亮的鸡皮夹给老张,说那形状跟图纸上的圆锥齿轮一个样。“齿轮得咬得紧,卤味也得裹住每根骨头。”她对着啃光的鸡骨比划,老张就拿粉笔在黑板上画齿轮,齿尖上还沾着没擦净的油星子。后来鑫鑫的母亲翻那些泛黄的订货单,背面竟有半枚油乎乎的齿轮印——是老张用鸡骨头画的,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逗。
2014年的雪夜寻味
鑫鑫跟妻子、女儿头回从杭州去开封,是2014年腊月,正下雪。鑫鑫手里攥着几张老收据,就是从母亲那个帆布包的宝贝里翻出来的。有的纸边褪成浅黄,有的上面还写着“开封的鸡皮亮得很,能照见齿轮样儿”。按收据上的地址找过去,是家百年老店,门楣上“中华名吃”的金字牌匾亮闪闪的,一看就透着厚重的底气。临街的玻璃柜正往外冒白气,鑫鑫忽然站住脚,眼里闪着光,像个小伙子般,手指在玻璃上按出个模糊的圈。
“跟我妈说的一模一样!”他盯着老师傅下刀的架势,刀刃划过鸡皮的轻响,真跟母亲说的那样——像当年会议室里翻图纸的沙沙声。接过瓷盘时,油亮的鸡皮映着暖光,咬一口,清正的咸鲜混着八角香在舌尖炸开,大冷天里透着股热乎劲儿,三十年的日子仿佛都炖进了老卤。鑫鑫忽然笑出声,妻子和女儿也跟着“咯咯”地开心。“原来我妈总说的‘齿轮味’,是油香在牙缝里打转的感觉哦!”
捧着油纸包走在鼓楼大街,雪粒子落在头发上没化。鑫鑫说起爸妈退休后总翻开封的老照片,照片里有倔强挺立的铁塔,有厂站门口繁茂的老槐树,有开得热热闹闹的各色菊花,还有老张举着半只鸡的幽默模样。“我妈说,那时候开封的冬天,空气里都飘着卤料的真味儿。” 路灯把他们仨的影子拉得老长,突然觉得,这口从开封到杭州的筒子鸡,吃的哪是食品的咸鲜醇正,分明是咱老百姓尝到的最实在的幸福感觉。
2025年四月的开封重逢
鑫鑫的母亲今年六月就七十四岁了。开春四月,天气还凉,鑫鑫陪爸妈回开封看看。不少老字号的招牌刷了新漆,“中华名吃”的匾额依旧醒目,边角还留着当年的齿轮花纹。老张师傅在餐馆门口等着,头发全白了,身子骨倒硬朗。天有点凉,穿件薄羊绒衫,见了他们笑得嘴都合不上。“都七十好几的人了,身体没大毛病,还算健康,能再见到,真好——这把年纪,自己注意着点,好好保护自己,比谁照顾都要强。”鑫鑫的母亲说他搓手的模样一点没变,说话还是那么爽快利落。这十几年,老张凭着做筒子鸡的老手艺,带儿子女婿开了店,将这道全国名吃做得愈发地道,南来北往的食客特意寻来尝鲜。
大堂里,搪瓷杯子碰得叮当响。老张翻出张泛黄的合影:“你看这缺角,是当年你夹给我的鸡皮尖,我总说该画进图纸当比例尺。”鑫鑫父亲眼角的褶子里落着太阳光,接话道:“这些年我到处都找遍了,就没遇见过能‘裹住整座城烟火气’的这口香。”
老张转身进了后厨,亲手端出个托盘,三只油纸包码得整整齐齐,旁边还压着半张画满字的便签。“老卤按着你们当年一再提醒的,火候一点不含糊,跟咱当年对齿轮似的,得严丝合缝。”他递过个厚实的保温箱,“特意做的棉垫裹得严实,路上不怕凉。” 鑫鑫的父母赶紧接过来,指尖在油纸上蹭了蹭,好像又摸到了1990年代的热乎气。
鑫鑫发动车时,老张挥着戴袖套的手,身影越来越小,亲情友情却离得越来越近。鑫鑫的母亲摸着保温箱,突然说:“当年开封的朋友们总说,筒子鸡的好卤味就像过日子,得用心熬才出正味儿。”纸包里的香味飘进车厢,时光仿佛打了个转,几十年的日子,都萃取成了这股咸鲜。
杭州家里的沁人香气
鑫鑫陪父母回杭州家的第二天晚饭,他们特意摆上母亲从开封新买回来的细瓷盘——盘底印着包公湖的涟漪和铁塔的剪影。他们把筒子鸡放凉再吃,三层油纸一剥,紧致的鸡皮在灯光下透着润润的光,香味干干净净飘漫开来。鑫鑫这趟陪着去了开封,家人特意让他先尝第一口:温凉如井水镇过的瓜果,清清爽爽,肉质紧实带劲,不松不柴,刚好。卤香裹着肉汁满口清爽,好吃。鑫鑫的女儿举着筷子要夹鸡腿,爷爷笑着拦了下:“等等,拍张照片发微信给你张爷爷家看,让他也高兴高兴。”鑫鑫又夹了两块,和妻子咂摸着这味道:从鸡皮的脆到肉质的韧,从卤料的醇到余味的鲜,从用盐的精准到口味的地道,真是吃出了干净和纯粹的感觉,特色鲜明。
开封的筒子鸡,就着两口小酒,越吃越有劲儿。它就像个时光罐子,装着老技工在图纸边的玩笑,装着鑫鑫父母那代人青春里的机油与墨香,装着老友重逢时没说出口的“有你们在真好”。那些总被念叨的味道,从来不止是舌尖的记忆,更是日子慢慢熬出来的暖——就像开封这座大城,越老越有滋味,越念越让人心里发亮发烫。
今年夏天,鑫鑫和妻子因事再去开封,鑫鑫的母亲早早就给老张打电话:“留只最好的,得带油亮的鸡皮尖。” 和张叔叔见面,鑫鑫送上专买的杭州叫化童鸡,接过特制的开封筒子鸡,掌心相触的那阵热乎劲儿,想必和三十年前的老人们是一模一样。
或许这就是人间至味,得经些时光才懂。像老卤越熬越浓,像老朋友越处越亲,等霜雪落满鬓角,才品出最绵长的甜。开封筒子鸡,真是“豫”吃“豫”想吃,“豫” 想“豫”美丽。这座千年古都的滋味,藏在卤香里,浸在时光中,长在希望间,让人念起就暖,盼着它永远鲜活明亮。
作者:布瑞兹(笔名),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投稿请加微信:duijiudangge63
美国英国本科研究生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tellarAdmin
~the end~
非常推荐这个英美中学生写作比赛的讲座,对写作感兴趣的学生很有帮助,讲座presenter Sophia秋天入读斯坦福英语文学专业,三个比赛都参加过,Scholastic得过金奖,John Locke也得过奖,扫码入群支付¥70报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