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七七,前美股上市公司市场总监,深耕母婴行业12年了,努力工作的同时和13岁的儿子“糖球”斗智斗勇。育儿和教育的路上,咱们一起切磋吧~
01
作为一名中年老阿姨,我有点看不懂这个世界了!
最近刷社媒时,看到一句特别火的话——
“生养不是恩,托举和兜底才是。”
不少自媒体号说这句话出自“人民日报”,但我翻遍网络也找不到确切出处,大概率又是某些账号乱扣名头的自造金句。
当然,这句话到底出自哪里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所激起的尖锐代际争论。
我真是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一部分00后、10后对父母的要求,已经到了我们80后家长有点瞠目结舌的地步:
“给不了孩子好生活,还要孩子感谢你十月怀胎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吗?”
“把我生下来不托举我,生我干嘛?”
![]()
图源:小红书
作为一名老母亲,翻着评论区时,我被这些对父母铺天盖地的恶意搅得头皮发麻。
更让人震惊的是,还有博主说:托举都不是恩,是父母生下孩子让孩子受苦的必要补偿。
一旦有家长试图反驳,底下就有人嘲讽:“破大防了吧?”
![]()
图源:小红书
不是,我们这代家长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明明是:“父母不容易,要懂得感恩,要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父母……”
怎么到了我们做了父母之后,舆论风向突然变成了:“你既然生了,就得给我好生活。不然你就不配当父母。”
呃……难道“啃老”换个包装叫“托举”,就能摇身一变成为父母的“职责”了?
上有老要回馈,下有小要兜底。
我们80后,是不是成了历史上最“绝世大冤种”的一代?
02
好了,吐槽结束,咱们冷静点继续聊。
我这两天专门和糖球讨论了下,问他这个货真价实的“10后”怎么看待“托举才是恩”“穷人不配生孩子”这些观点。
糖球一脸理所当然地和我说:
“要孩子和钱多钱少有什么关系?为啥没钱就不能要孩子?
假如买不起一万的手机,可以买几百块的呀。我的手机就很便宜啊!
他(指抱怨父母的小孩)爹妈养他挺辛苦的,他也不能完全否定父母的付出,就一味要求父母给他这个那个的吧?”
上面这些话是糖球的发言实录哈,我没有任何添油加醋的成分。
其实,我接触的10后孩子,多数和他想法差不多,只是互联网上总会放大极端的声音。
所以,事实上,我们还不用担心“一代孩子都成了‘白眼狼’”,远没到这个程度。
![]()
图源:unsplash
不过,换个角度,我也能理解部分小孩产生这种过于偏激的情绪。
这种听上去“白眼狼”的观点,往往是这个时代信息结构下的产物。
我们成长的年代,大家都过得不宽裕,谁也不会觉得“被托举”是一种理所当然。
那时候,有钱人是极少数,是“别人家的孩子”,不是朋友圈里天天看得见的生活样板。
但现在,互联网一下子把阶层的鸿沟摊开在眼前。
孩子们轻轻一点手机,就能看到同龄人靠啃老过着“人生开挂”的生活:
父母给子女买房、20岁背香奈儿、25岁海归被安排好工作、吃着米其林、住着像贵族庄园一样豪华的别墅……
![]()
图源:小红书
尽管这些内容真假难辨,很多不过是为了赚流量编出来的,但孩子们不在乎真假,他们只在乎自己“没有”。
他们看着看着,就感觉到了不平和愤怒——
我爸妈没有托举我,没有资源让我去“起飞”,那他们为什么要让我出生?
这样想当然是偏激的,但我觉得:
问题不完全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这个高速内卷、信息泛滥、焦虑横流的时代。
所以,与其一味骂孩子“不懂事”,不如认真引导自家的孩子:
别沦为键盘侠、别做愤青,别在一边不努力一边怪父母没“托举”你。
03
另外,“托举才是恩”这句话,并不算全错。
问题在于——你怎么定义“托举”。
如果托举等于“买房、买车、安排工作”,那大多数父母确实做不到,也从来没有义务给子女“全包”。
![]()
图源网络
但托举,其实可以有另一种理解方式。
它也可以是关乎于爱、支持与精神力量。
前阵子大热的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里,就上演了一个动人的“三代托举”故事。
(想了解详细故事,可以看我之前发过的这篇文章:
剧中的外婆光礼是个靠潜水打渔的“海女”。

她一辈子没什么钱,甚至连送女儿上大学都困难,但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女儿爱纯。
爱纯长大后,成家立业,拼命工作,咬牙供养女儿上了大学,最后甚至全家努力,帮女儿圆了留学梦。

剧中那句经典台词令人泪目:
“外婆在海里游,妈妈在地上跑,我才能在天上飞。”
![]()
这三代人家境都不富裕,但这一代一代间的爱和信念,构成了最扎实的“托举”。
如果光礼当初听信“穷人不配生孩子”的说法,那这个温暖又灿烂的故事就永远不会发生。
所以说,所谓的托举,不是靠钱和资源堆起来的。
真正高质量的托举,从不是满屋金银,而是父母温柔坚定地告诉孩子:你不是一个人,你身后一直有我们。
04
说到底,托举并不是父母的“义务”,而是一种选择。
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但大多数父母都已经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托举着孩子。
而在这个充满攀比和内卷的时代,孩子确实很容易迷失。
那我们做父母的,能做的不是愤怒,而是引导。
引导孩子理解:
“比较”是偷走幸福的小偷,每个人的人生起点不同,成长节奏也不同;
引导他们看到:
人生的真正价值更多在于酣畅淋漓的人生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物欲消费。
让他们明白:
父母可能给不了你一张“通往成功的捷径票”,但愿意陪你一起翻山越岭。
![]()
图源:unsplash
具体来说,我们不妨试试下面这三种方法:
1. 帮孩子看见自己“已经拥有的”
有些孩子之所以“嫌弃”父母不给安排,不是真的贪婪,而是他们真的没看见父母已经给了ta什么。
我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开诚布公地聊一次:
“我们家能给你的有哪些支持,哪些我们真的做不到。”
和孩子明确,如果他有一些更高层次的目标,希望过上物质上更“豪华”的生活,需要他自己多多努力。
![]()
图源:unsplash
可以和孩子说:“爸妈理解你想拥有更好的生活,但这种层次的目标,可能需要你自己去努力争取,爸妈也会尽力帮你。”
这不是在拉低孩子的梦想,而是在帮他建立现实的参照坐标系。
2. 培养孩子的共情力,少一些“理所当然”
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期待,其实是把“爱”误解成了“为我付出一切”。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不那么理直气壮地“索取”,那就得从小培养他理解他人的能力,也就是——共情力。
这方面,其实阅读和影视是特别好的媒介。
书籍给大家推荐:《小王子》《简·爱》《夏洛的网》《海蒂》
电影给大家推荐:《如父如子》《海上钢琴家》《当幸福来敲门》《头脑特工队》
![]()
图源:电影《如父如子》
通过这些故事,不用我们多说大道理,孩子自己就能从中感受到爱有很多种样子,美好的家庭和亲子关系不能靠金钱衡量。
3. 给孩子适当的“生活体验”,让他知道父母并不容易
我在糖球小学五年级的那个暑假,让他在楼下摆摊卖过玩具,承诺“赔了成本我出,盈利都归他”。
他很有动力地每天都去“做生意”,大热天支着小桌子、嗓子喊哑、还没卖出几件。一个多月下来,他也没赚到几个钱。
![]()
摆摊的小糖球
不过,那次之后,糖球对于“赚钱不容易”这件事,比以前更有概念了。
不一定都需要通过“让孩子摆摊”这种方式,但是强烈建议大家让孩子多体验下真实的社会、体验下赚钱的辛苦。
只有真实接触了生活,孩子才会知道,父母不是“欠他”的,而是一直在尽力守护着他。陪他前行。
最后,我还是想和姐妹们说一句心里话:
是的,每个家庭能给孩子的起点确实不同。
我们大部分父母,手里没有太多筹码,
不能给孩子轻松安排一条光明大道,也无法为他们挡住所有风浪。
但我们仍然可以成为他们人生中最温暖、最坚韧的一道支撑——
不是靠金钱去托举他们的人生,而是用爱、尊重和理解,托住他们的灵魂。
不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而是让他们在摔倒时,知道有人会拉他一把;
在被世界误解时,知道有一个地方始终相信他。
托举,不是替他们走完路,而是告诉他们:你可以走得很远,因为你一直被深深地爱着。
这份爱,才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宝贵、最不可替代的人生礼物。
你可能还喜欢读
原创不易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请多多点赞、在看、转发支持
真正的高质量托举
永远关乎于爱
姐妹们有商品、育儿等方面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大管家”,她贴心又靠谱,包解决,包满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