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饮食之道:餐桌上的文化人类学》,[美]本杰明·A.沃加夫特、[美]梅里·I.怀特 著,吴杰 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从农业的起源到当代对于“地道风味”的争论,从威尼斯香料贸易到哥伦布大交换,从古罗马的加鲁姆鱼酱到越南鱼露,从波斯帝国的盛宴到日本匠人对刀具的讲究,两位作者将历史学与人类学研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带领读者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饮食文化之旅。
>>内文选读
引言
对每个人来说,吃饭比说话早。婴儿还不会说话,就要吃饭长身体。只要是个人,就离不开吃喝,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由此建立起来。我们用言语来诠释这个世界,我们也依赖于这个供养我们吃喝的世界,很容易受到它的影响。情况好的时候,我们吃得就好。我们早已对喝牛奶、饮咖啡、吃米饭习以为常,并感觉心满意足。不过,正所谓学无止境,对于食物的探究同样永无止境。人遇事总是好奇,就仿佛肚子时常会饿。鸡蛋缘何要这样炒?谷物是如何发酵成啤酒的?饼干为什么会如此酥脆?
食物在我们生活中为何如此至关重要?说来话长,这完全可以理解。“万事食为先(First we eat, and then we do everything else)。”美食作家M.F.K.费雪的这一句名言被广为传颂。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吃喝这事可不只是比说话早,人这一生当中,没有什么其他活动比吃饭来得更早。不过,简简单单这么一句话的背后,隐藏着食物与“其他所有事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他所有事情”意味着方方面面的所有事情,从将玉米磨成粉糊到养猪,从为日本稻农提供农业补贴到保卫埃塞俄比亚的牛牧场,不可尽数。换句话说,为了能让人类吃上饭,有大量的农业和粮食相关工作者在操劳。其中一些工作既不是在田间劳作,也不是在厨房里忙碌。费雪这番话中的“其他所有事情”包括文化的因素——从关于世界起源于蛋的希腊神话,到描绘丰盛牡蛎和腐烂水果的荷兰静物画。可以说,各色人等的生活百态都与饮食脱不开关系,这其中包括用画笔描绘和用文字记录自己吃的东西。
食物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绝不只是叙事和绘画那么简单。这些表现方式触及了它们所代表的东西。不妨想象一下古希腊海滩上燃起的熊熊烈焰,英雄奥德修斯和他的手下已经在火上架好了用于祭献的牛肉。根据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描写,这些英雄献祭、烘烤和吃掉了大量肉食。可实际上,对于古希腊人来说,如此这般丰盛的饕餮肉林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要想在崎岖的地形上养活如此多的动物,显然难比登天。不过,奥德修斯的饮食轶事颇具传奇色彩,恰恰反映出古希腊人把吃肉看得有多重要,他们感觉有肉吃面子十足。单凭有本事大谈特谈吃肉这件事,就能显得自己财大气粗、高人一等,或者能将丰功伟绩与知名的盛宴扯上关系。在《奥德赛》这部史诗当中,有众多奴隶和下人伺候奥德修斯的家人,养猪、养羊和养牛给贵族阶层吃。社会等级制度复杂至极,谁该吃什么、喝什么早有规定。有关吃肉的那些轶事能够助肉食者不坠威名,无论是在诗人吟唱的诗篇中,还是在聚在一起的百姓日常生活当中,莫不如此。也许我们该把费雪的话反过来说:“首先我们要做其他所有事情,从种庄稼到讲故事不可尽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饭可吃。”
此书旨在唤起人们对食物的好奇心,特别是以新的方式来思考饮食问题。饮食的历史和相关的人类学,向我们展示了熟悉的口味背后那些令人称奇的起源故事,并揭示了常见仪式中的种种奥秘。不过,我们必须始终怀着乐于探究的好奇心。仅从在口中爆浆的一颗熟透的草莓,我们根本无从得知在烈日炙烤下的田野里弯腰采摘草莓是怎样一种滋味。我们从中很难了解到草莓的育种历史,以及早已被遗忘的物种原型是如何经过数代的物种驯化,最终变成现在的草莓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小一盘食物堪称自然历史(我们烹饪用到的动植物食材的进化过程)和人类历史(我们“引导动植物进化”、饲养动植物和用其做菜的进程)的集大成者。不过,试问可曾有饥肠辘辘的食客停下来对此一探究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