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周坤
立秋过后,一来到安徽省明光市涧溪镇,清冽的艾草香便钻进鼻腔,瞬间涤荡心神。道路两侧、田埂空余处,艾草丛丛簇簇,随处可见。
“别看现在不打眼,等过段时间就长高了,到时候村前屋后一眼望去全都绿油油的。”涧溪镇党委副书记龙隆告诉记者。
走进涧溪镇祝岗村的与“艾”同行共富工坊,收割完的艾草都汇集在这里。数十位村民围坐在一起,手指翻飞,灵巧地将艾叶卷制成条、缝入精致的香囊。
另一侧,打包好的艾柱、艾草养生枕正被整齐地装入纸箱,等待着发往全国各地。在这里,一片片普通的艾草叶,正悄然编织着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梦想。
![]()
俯瞰明光市艾草种植地。俞美娜摄
明光坐落在江淮之间,丘陵岗地多,常年缺水、土壤贫瘠,庄稼收成总没个准。可偏偏这气候、地形、土壤,跟艾草是“天生一对”。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为此,涧溪镇把目光锁在了艾草上。他们主动对接,引来安徽省艾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明光市艾之健药业科技有限公司两家龙头企业,联手建起与“艾”同行共富工坊。
“工坊能成,全靠需求对得上。”龙隆解释道,祝岗村有闲置的标准化厂房,留守妇女、老人盼着家门口挣钱,而两家企业正愁用工紧、原料不稳。
今年年初,镇里瞅准这个契合点,以“盘活资源、服务企业、带动增收”为目标,推动村企联建,工坊就此开张。
村集体出厂房,企业带设备、技术和订单入驻,村民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工人。村里用债务资金盖起的新厂房,如今成了艾草加工、仓储的热闹地,每年17.2万元租金稳稳流进村集体经济账户。
![]()
明光艾草。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以前要照顾老小,走不远,只能守着几亩薄田。现在厂子就在村口,按件算钱,活儿轻,一个月稳稳拿四五千!”村民王翠兰的话,道出了大伙的心声。如今,像她这样在工坊就业的村民有50多人,月均增收约4500元,真正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工坊火了,村民种艾草的热情也被点燃。为满足企业日渐增长的原料需求,祝岗村党总支牵线搭桥,请来技术员给村民开种植培训会。两家企业更与种植户签了兜底收购协议,免费提供优质艾苗,承诺每斤收购价不低于1元。
在工坊带动下,涧溪镇艾草种植面积像雨后春笋般增长,如今已突破5000亩,“企业原料有保障、村民销路不用愁”的共赢格局稳稳立了起来。
![]()
涧溪镇的艾草,被加工成各类艾草制品,提升了附加值。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不起眼的艾草,在涧溪镇完成了“三级跳”:从田间地头到精深加工,从普通农产品到高附加值商品。
依托艾缘公司的艾绒制品、艾草布艺、健康产品加工能力,以及艾之健药业的医药级研发生产资质,这里诞生了120多种艾草产品。从艾草精油、艾绒被等健康家居品,到国药准字号的清艾条、药艾条,再到消字号、妆字号产品,产业链越拉越长,价值节节高,年产值早已破千万元。
展望未来,涧溪镇的蓝图愈发清晰。“要在这片‘艾’土上深耕,让致富路越走越宽。”龙隆说,新建成的艾草体验馆、展览馆将成为展示涧溪艾草魅力的窗口,持续打响品牌。
昔日山野里的寻常艾草,如今串起一条以特色产业为根、惠及千家万户的“共富链”。它正让留守劳动力挣得尊严与收入,更让传统种植业实现了价值的飞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