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家的亲戚不会相互帮助。
文/cicy
1.
这几年给我一种感触,穷人的家庭,其实是一盘散沙。
早些年,在我很小的时候,大伯在外地做水产生意赚了点钱,回老家的时候言语之中透露出自己赚了不少钱的信息,我爸小心翼翼的请他吃饭,然后询问水产的门道,或者是能不能跟着他干,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缺钱了。
我大伯一口回绝,说“兄弟啊,你干不了,这个活儿不适合你的。”大伯那个时候不希望任何亲戚跟他攀上关系,哪怕自己忙不过来也不愿意让亲弟弟去帮忙,后来水产生意没做两年就垮了,最后回了老家。
同样的例子,我三姨妈夫妇开个个小型木材加工厂,原本只是在县城里找了个小工厂对外营业,但她们格局比较大,想要加工厂做大一点,过年的时候就主动找到了她的妹妹一家,让她们跟着自己一起干。
两家人谈好了股份、投资就开干,中间小厂规模扩大,在县上连续开了两家,还到市展览馆区参展,现在生意越做越好,两家人赚的盆满钵满,妹夫一家也很感恩,赚了钱就给姐姐一家送礼,多分红,自己家少一点没关系。
我发现一种现象,富人家族总是抱团取暖,越混越好,而穷人家族,一有点钱就开始分家,生怕对方占自己便宜,各揣着小九九,最后谁也没混出头。
而且现在的农村,总担心你混的比我好,我就低人一头,哪怕赚了钱也不会主动提及,哪怕亲戚很有能力也不愿意帮一把穷亲戚,大家把利益看的很重。
富人和穷人最大的差距,不是钱,而是思维。
2.
在农村待过的人都知道,家族就像一棵大树,枝叶相连才能抵挡风雨。
可现实中,不少家族却活成了“一盘散沙”,为了寸地寸利争得面红耳赤,遇事各扫门前雪,最后眼睁睁看着日子越过越紧巴——这不是迷信,是刻在农村生活里的真实规律。
邻村的老王家就是典型。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里第一次搞果蔬种植合作社,村干部动员大家连片种大棚蔬菜,统一找销路。
老王兄弟四个,老大想种黄瓜,老二偏要种番茄,老三担心风险不肯投入,老四干脆觉得“别人都赚不到钱”。
结果别人家抱团建大棚、拼车运菜、议价时拧成一股绳,第一年就赚了不少。老王家却各搞各的,老大的黄瓜熟了没人帮着摘,烂在地里一半;老二的番茄找不到好销路,只能低价卖给小贩;
到最后,兄弟间还因为浇水、过路的小事吵翻,彻底断了来往。如今十几年过去,当初抱团的家族盖起了小楼,孩子们进城读了好学校,老王家却还是守着几间旧瓦房,兄弟几个各自为生计奔波,再也没攒起过合力。
还有我们村的李家,前些年村里争取到乡村旅游项目,需要几户人家腾出闲置宅基地建民宿,村里承诺分红优先。
李家有三户人家占着核心地块,却互相猜忌:“他肯定想多拿分红”“我家地多,凭啥跟他们平分”。
任凭村干部磨破嘴皮,三户人家就是谈不拢,项目最后落到了隔壁村。隔壁村的家族齐心协力,民宿建起来后生意火爆,村民们不仅拿分红,还能在民宿打工赚钱,连带着村里的土特产都卖火了。
而李家呢?宅基地依旧荒着,年轻人只能外出打零工,家里的老人孩子没人照应,日子过得越来越冷清。
其实农村的机会从来都不缺,缺的是“拧成一股绳”的团结。
你家盖房缺人手,家族里来几个壮劳力,几天就能完工;他家孩子上学凑不齐学费,大家伸把手就能渡过难关;遇到农产品滞销,抱团议价、找销路,总能闯出一条路。可要是人心散了,就像筷子拆开来,一根轻轻就断了,再小的困难都跨不过去,再近的机会也抓不住。
老话常说“家和万事兴”,在农村,“家和”就是家族的底气。团结不是吃亏,是互相搭梯子;让步不是软弱,是为了一起登高。
那些越过越富的家族,从来都不是单靠某个人的本事,而是靠着“一家人一条心”,把小力量聚成大能量。农村的日子就像种庄稼,只有互帮互助、合力耕耘,才能收获满仓的希望,要是各自为战,最后只会在贫瘠的土地上,越陷越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