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个帖子,又是熟悉的调调。
一位老乡在跟帖里煞有介事地说:“你们上海的财政收入,也不是你们上海的,那只是暂时保管,是属于全国人民的,我们都有份!”
这话乍一听,似乎带着点“均贫富”的朴素正义感,可细细一想,味道全变了。是不是还带着一点无知和无耻呢?
这话背后藏着的,是种“摘桃子”心态。 仿佛上海今日的繁荣并非源于一代代人的建设、开拓创新,倒像是凭空掉下来的一块大蛋糕,人人都可以伸手切走一块。这种心态背后,是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焦虑?是某种被剥夺感的宣泄?还是对奋斗价值的漠视?还是因为自己家乡的贫穷?
就算是用三岁小孩子的思维来看待,我已经吃饱了,当然就不会再想要吃的东西了,只有我肚子饿了,我自己家里找不到吃的东西,我自己家里找到的东西没能够让我吃饱,那么我才会去盯着别人家的饭碗。我才会哭着吵着闹着要找吃的,而且对别人说,你家的好东西不只是你家的,也是我家的,我也有份的,我也要!
小孩子可以不讲道理,小孩子不需要啥脸面和尊严,可以撒泼打滚,如果是一个成年人呢,他饿得实在是没办法了,家里实在是没有吃的东西了,是不是也会不顾脸面和尊严,也学小孩子一样撒泼打滚?
要是自己家里富裕,才不会稀罕你手里的好东西呢?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若说上海的钱“属于全国”,那这逻辑的陷阱可就大了。 按此理推演,那全国各地其产出的财富岂不都该“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分地域、不论贡献?那谁还愿意做那栽树人?谁还甘当拓荒牛?
我坚决反对这种论调。 上海的钱,首先是上海人民依法创造、依法缴纳的税款。是千千万万建设者汗水的结晶。这每一分财政积累,都浸透着奋斗的印记,绝非天上馅饼。否定地方创造财富的主体性,无异于抽掉了发展的根基——那驱动城市奋力向前的内在引擎。
当然,我们并非否认财政转移支付的意义。国家通过税收调节,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袤的土地、更多元的群体,这本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上海作为经济重镇,始终承担着重要的反哺责任,对口支援、脱贫攻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哪里没有上海的付出?这是基于制度安排的责任分担,是“先富带后富”的实践,绝非对地方财富“所有权”的否定。
真正可怕的,是将“全国一盘棋”的协作精神,扭曲为对发达地区创造力的道德绑架。 若地方辛劳耕耘的果实被轻飘飘一句“本属公有”抹杀了归属感,那奋斗的动力从何而来?发展的积极性如何维系?健康的关系绝非“你有即我有”的索取,而是“我强故我能助你更强”的共进。
你们上海富裕,所以就该拿出钱来援助我们,我们贫穷,所以就该拿你们上海的钱,理直气壮。问题是,你们自己就不能脱贫致富吗?就不能把自己家乡也建设得富裕繁华吗?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的是制度化的帮扶与充满活力的自主创造。与其盯着别人碗里的饭,不如思考如何壮大自己锅里的米。共同富裕的真谛,在于每个地方都能成为发光体,而非仅仅被动等待光的反射。
可是老乡们呢?因为上海是一块肥肉,因为上海是一块蛋糕,而且自己也是有份的,自己也是能吃到的。那么,自己还要去努力拼搏干嘛呢?自己只要伸手就可以了。什么脸面,什么尊严,还要来干嘛?但凡还有一丝的脸面和尊严,也说不出“你们上海的财政收入,也不是你们上海的,那只是暂时保管,是属于全国人民的,我们都有份”这样的话。
上海的钱,凝聚着浦江两岸的拼搏;它支援四方时,体现的是担当而非“还债”。理解这种创造与回馈的辩证关系,我们才能超越“分蛋糕”的零和焦虑,拥抱“做大蛋糕。
真正健康的共同体,不是你碗里的饭我随便舀,而是你种麦子我磨面,最后我们一起吃上更香的面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