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四普”实地调查阶段,运城市“四普”普查队在积极推进“三普点”实地复核工作的同时,拉网式排查、收集新发现线索。他们通过深入群众调研、翻阅县志、村史等相关文献资料,又发现了新的文化遗存,今天选取几处新发现与大家分享。
01
解县站站房
解县站站房,位于盐湖区解州镇解州村北1000米硝池边上。南同蒲铁路(太原至蒲州段)于1933年5月开工,1935年12月竣工,1936年通车,解县设站,站名解县站,一直沿用至今,现为太原铁路局侯马车务段管辖的四等站。1949年山西全境解放,解县站站房历经战火破坏,于50年代初重建,由行车室、售票厅、候车室组成,南北长26.92米,东西宽9.2米,占地面积254.86平方米。
![]()
▲解县站站台航拍图
解县站站房是典型的苏式风格,单檐硬山顶,尖顶红瓦黄墙,长格子窗,候车室东西外墙上方均有楷书,从右往左题写“解县站”,西侧面向铁路,站名上方有路徽标志,东侧面向中条山,站名上方有红五角星装饰,时代特征明显。整体保存较好,行车室仍在使用,售票厅、候车室均已闲置。
![]()
▲解县站站房售票窗口
解县站原为客、货运站,2005年降为路站。 20世纪50至90年代末,始终为同蒲铁路线中的重要站区,特别是在50至70年代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南北物资调拨、运输及人民生产生活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解县站站房东侧照
02
栲栳镇天主教堂
栲栳镇天主教堂地处永济市栲栳村北。该教堂坐北朝南,占地约436平方米,南北长30.3米,东西宽14.4米,为砖石结构哥特式建筑,于1991年选址,1993年落成。
![]()
▲栲栳镇天主教堂航拍图
正面中间设尖塔,八面镂空设计,顶端饰铁质十字架,塔身嵌电子喇叭;墙面题有“天主堂”“仁慈”“博爱”字样及圆形教会标志;下方对称分布三道拱券门及尖拱形长窗,西侧另开侧门;内部采用三道拱形顶结构,一层为礼拜主堂,二层设专用唱经室。除主体教堂外,四周配套建有食堂、办公用房、宿舍等附属建筑,均为后建;东南侧另置亭台一座,内奉圣母玛利亚白色石膏塑像,形成完整的宗教活动场所格局。
![]()
▲栲栳镇天主教堂礼拜主堂
![]()
栲栳镇天主教堂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市近现代文物谱系,更对研究晋南地区民间信仰变迁、外来建筑本土化具有重要意义。
03
杜西吴家祠堂
杜西庄吴家祠堂坐落于盐湖区王范乡杜西庄村委会东南约219米处,据梁上记载,其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该祠堂坐南朝北,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二椽,东西长14.29米,南北宽7.08米,建筑面积达101.36平方米。
![]()
▲杜西庄吴家祠堂正面照
建筑构造上,堂前设砖砌台明,台面及祠堂内地面均以条砖铺墁;檐柱体系由12根檐柱构成,前檐柱头承额枋,额枋上的五个花墩雕刻有向日葵、荷花、菊花等图案,精美雅致。梁架采用三檩无廊式构架,三架梁上的驼峰雕刻有一位耄耋老人,周围饰以卷草等纹饰,虽然表面风化,但衣着有一定的雕刻纹理。山面以墙体承重。屋面以灰筒板瓦覆顶,前后檐配有飞椽,尽显传统工艺特色。
![]()
▲杜西庄吴家祠堂题记
![]()
▲杜西庄吴家祠堂梁架
![]()
▲杜西庄吴家祠堂花墩
空间装饰方面,明间设四扇六抹斜方格隔扇门;两次间被土坯墙封堵,额题“廉节、忠孝”,传递传统美德;稍间墙体下部为条砖槛墙,上部开四扇窗,中间两扇为板窗,其余为一马三箭隔扇窗,布局规整。
04
郭村何氏祠堂
郭村何氏祠堂位于盐湖区上王乡郭村小学东北约251米。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房梁记载“皇清乾隆贰拾叁年岁次戊寅柒月贰拾肆日吉時重修謹誌”可知,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重修。该祠堂坐东朝西,东西长23.04米,南北宽12.68米,占地面积292.69平方米。建筑主体由门房和正房组成。
![]()
▲郭村何氏祠堂门房正面照
![]()
▲郭村何氏祠堂门房门枕石
门房面宽五间,进深二椽,单檐硬山顶。门房前设青砖砌台明,柱网体系由10根檐柱构成,梁架结构为三檩无廊式,前檐明间檐下施一花墩,饰以叶纹,开双扇板门,两侧有抱鼓形门枕石,门额题“何氏祠堂”,大门两侧为龟背形影壁,两次间为斜方格影壁墙。后檐两次间、稍间均开窗。屋面以干槎瓦铺面,三垄灰瓦收边。
![]()
▲郭村何氏祠堂正房正面照
正房面宽三间,进深二椽,单檐硬山顶。柱网体系由8根檐柱构成,梁架结构为三檩无廊式,檐下施一斗二升交蔴叶斗拱,三架梁上安脊瓜柱和叉手,瓜柱两侧加角背,角背饰以菱形纹和卷草纹。明间辟四扇六抹斜方格隔扇门。门额上题“继序思不忘”,出自《诗经·周颂·闵予小子》,表达了古人对家族延续的重视,对家族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屋面以干槎瓦铺面,三垄灰瓦收边。
![]()
▲郭村何氏祠堂门房题记
![]()
▲郭村何氏祠堂正房题记
05
后堡白邑庙
后堡白邑庙位于盐湖区上王乡三合村原后堡村委会东北约291米。据梁记“峕大清乾隆五十七年创建至咸丰元年岁次辛亥二月辛卯越二十六日癸未乙卯时重修监柱上梁伏祈合巷永远吉祥如意 謹誌”可知,该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并于咸丰元年(1851)重修。
![]()
▲正面
白邑庙整体坐东朝西,东西长10.3米,南北宽7.77米,占地面积80.22平方米。面宽三间,进深两椽,单檐硬山顶,干槎瓦铺面,两垄灰瓦包边,梁架结构为四檩前出廊。前檐额枋上设有雕花花墩,明间辟双扇板门,额题篆书“白邑庙”,南北两次间辟直棂窗,分别题“慧眼”“慈心”。廊心墙、庙内两山墙及后檐墙上绘有精美壁画。庙内外杂物堆积,整体保存状况较差。
![]()
▲南山墙壁画
![]()
▲北山墙壁画
为防止建筑进一步遭雨水侵蚀破坏,三合村村集体采取“急救”措施,为白邑庙搭建彩钢瓦进行保护,由此可见随着文物保护宣传力度的加强,唤醒了民众的文化自觉。如今,越来越多的民众不再是文物保护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积极的参与者与守护者,体现了民众对文化遗产日益深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
▲全景
(图文来源于“运城文物”,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