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来历】
据传,当地罗氏始祖来自越郡(绍兴),为纪念故土,将村前一条从下林水库流向亭头江的溪流命名为越溪。此后,村名、乡名均随之称越溪。自宋至明清,越溪属朱开乡横溪里二十四都。村后靠亭江的山上有明洪武年间(1368-1399)建有巡检司城,沿“寨岭”上可达司城遗址。明弘治元年(1488)朝鲜弘文馆副校理崔溥在《漂海录》中载有“城在山颠,军卒皆带甲列立海旁”。
1951年,越溪乡正式设立。1992年,全市撤区扩镇并乡,七市乡并入越溪乡,形成如今的版图,行政区域面积达95.9平方千米,下辖15个行政村,户籍人口2.0万。
![]()
【应四官与越溪桥】
越溪的应四官,一生是奋斗与奉献的写照。他从普通农民成长为大队干部,再到越溪大队党支部书记,始终吃苦在前、与民共苦。在他带领下,村民们历经苦战,将烂塘田改造成高产田,越溪村由此成为全县典范。
1963年,应四官获毛主席“五・九”批示肯定,成为全省楷模。此后,他的政治生涯迈入新台阶,担任不脱产的县委书记,还当选为中共九大、十大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这份从田埂走向天安门的荣耀,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成为激励越溪人奋进的精神动力。
“文革”后,应四官回归故里,重拾锄头,却未消磨改变家乡的志向。改革开放初期,他再度展现才华与领导力,既抓农业又办村企,引领越溪村经济腾飞,先后荣获宁海县“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富民书记”等称号。
应四官助力越溪大桥的建造最让乡亲铭记。越溪的亭头江宽500米,江水随潮汐涨落,过往全靠渡船,翻船事故时有发生,建桥是两岸百姓的迫切期盼。1974年,经南京军区副司令戴克林协助争取,中央交通部决定在宁海建设单孔试验桥 —— 越溪大桥,这也是当时浙江跨度最大的单孔桥。
消息传来,应四官立即牵头成立建桥指挥部,聘请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施工。建桥过程中,他既协调技术难题,又妥善解决周边百姓渔船过往纠纷。1977年元旦,历经三年奋斗的越溪大桥通车,惠及一市区5个公社五六万百姓。1978年,该桥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应四官的人生轨迹,恰是越溪发展的缩影。他用实干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担当,而越溪大桥不仅连通两岸土地,更架起干群心桥,成为越溪大地上永不褪色的精神地标。如今,这座桥虽已失去交通功能,却仍屹立于新桥之西,见证着岁月变迁。(审核/应大松)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撰稿:水东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审核:应大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