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黄士峰 发自陕西安康
19世纪中后期,左宗棠临危受命,率大军西征新疆。左宗棠幕僚郑子兆作为运粮官,为保障前线物资供应,他特意从湖北天门老家召集了18名身强力壮的郑氏族人,将他们带到陕西。这18人,便是后来被称为“十八条扁担”的英雄群体。
战争结束后,“十八条扁担”选择在陕西及周边安家落户。近些年,郑子兆的曾孙、今年90岁的郑用威接过自己爷爷和父亲的接力棒,继续寻找郑氏族人,并致电极目新闻热线(027-86777777)求助。
![]()
“我想在有生之年,亲眼见一见这些宗亲,让他们知道,老家的人一直惦记着他们,盼着他们回来寻根问祖。”近日,极目新闻首发报道了他的寻亲故事(详情点击查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为了帮助老人了却心愿,11月12日起,极目新闻组建报道小组,沿着当年“十八条扁担”的足迹一路溯源寻找。
12日傍晚,极目新闻记者驱车从武汉赶到当年转运粮草的重要中转地白河县,根据郑用威提供的一条线索,在茅坪镇茅坪社区工作人员带领下,找到了82岁的郑树元,他找出了家中珍藏上百年的族谱。
![]()
记者翻阅查到,这支郑氏始祖“自江西南昌府……迁居湖广武昌府崇阳县平下里……”与湖北天门相去甚远,且郑树元告知其字辈排列为:正、治、树、勋、贵。与郑用威所说“支、大、方、可、昌、明、有、象、用、启、贤、良”这些字对应不上。
![]()
13日一早,极目新闻记者来到白河县档案史志馆查询相关史料,在该馆的支持下,记者翻阅查看了《白河通志》以及《光绪白河县志(卷一至卷十三)》,未发现郑子兆及“十八条扁担”在19世纪末于白河县的相关记载。
![]()
中午时分,记者根据档案馆工作人员指引,来到当年“十八条扁担”沿汉江溯江而上,抵达陕西白河县的军需转运码头旧址。时过境迁,码头已不复存在。
![]()
当日下午,记者赶到白河县桃园社区,在社区工作人员支持下,找到了郑家大院78岁的郑公理,他也拿出了尘封许久的族谱。
![]()
“原籍湖北安乐府潜江县……自乾隆三十六年迁居陕西兴安府白河县……”虽潜江毗邻天门,然而时间相差100余年,因此这支郑氏人与天门“十八条扁担”并非同一派。
![]()
随后几日,极目新闻记者仍将在陕西安康、汉中、西安一带寻找,如果您是“十八条扁担”的后人,或是知晓相关线索,恳请与极目新闻联系(电话:027-86777777)。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