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据我的认知,我很遗憾地回答你,不能。你说你看了我往期很多视频,感慨于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一斤的价格不抵一瓶矿泉水,不免对农民劳作现状的不易产生同情,所以你问了我这个朴素的问题。我知道你朴素的本意,也知道你美好的愿景,但我还是得直白地告诉你,不能。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都不能。
![]()
原因很简单,粮食价格的提高必然意味着种植成本的提高,且后者提高的幅度一定是远超前者的。纵使粮食价格不提高,种植成本也在逐年攀升——化肥、农药、灌溉等的成本现在就在逐年上涨。我在往期文章中说,农民种地是不赚钱的。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指在具体的实践中,农民种地辛苦忙活一年,确实落不下几个钱;其二是在理论的推导中,种地就应该不挣钱,它自古以来就不是挣钱的行业。
我们纵览史书及世界,没有哪个朝代哪个国家是靠种地让农民致富的。如果种地能挣钱,那么也就自然轮不到农民种了。更何况,现在粮食作物的价格还是国家政策保障和补贴以后的,为防止“谷贱伤农”的情况出现,农民种地有国家的最低收购价保底和粮食生产补贴,才不至于更低。否则要按国际市场的粮食作物价格来走,则可能更低。
![]()
河南天旱,庄稼地里被晒到卷叶的玉米
粮食作物是如此,经济作物我们再作讨论。同志,可能在你的理解中,经济作物的价格一般是要高过粮食作物的,但其实也不尽然。比方说今年我这边(河南中部)的冬瓜价格只有九分钱一斤,土豆只有两三毛钱一斤。有的农民直接就弃收了——价格太低,收获和贩运的成本大过利润,也就直接不管了,任其腐烂在地里沤作肥料。同志,你知道九分钱一斤的概念吗?一瓶矿泉水,相当于二十二斤冬瓜;一杯十块钱的奶茶,可以换一百一十斤的粮食。你可以想象一下二十二斤和一百一十斤的重量,那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啊。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就在于,去年冬瓜和土豆的价格偏高,导致大量农民今年开始种植,供大于求,市场消化不了,价格自然就偏低了。
![]()
价格过低,被农民弃收,堆放在地里沤作肥料的土豆
农民受限于信息不对称和个体分散决策的条件,很难准确把握市场脉搏,若直接单纯提高某一农作物的售卖价格,当季种植该作物的农民获得增收是肯定的,但并不能持续。从长远来看,它归根结底不是可持续惠利农民、发展农业的好方法。你问我如果不能,我认为的农村农民的一个好的未来前景是怎样的?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基于我自己粗陋实践,我也抛砖引玉,和你及大家谈谈我的浅薄见闻 。
我认为当下及未来,农村农民需要的,第一是稳定。这里的“稳定”指的是客观上的政策变化,地权问题、补贴问题、合作社问题等都需要确定并长期稳定下来,不能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没有制度上的保障,农民就不敢做长期性的如打井引泉、土壤改良等方面的农业投入。我们是年轻人,如果生活发生了一些可能有向好势头的变化,我们当然是乐见的,多种情况下也都能适应。但对于我的父辈、我的祖母辈来说,找到一种适宜于自己生存而后生活的状态是极其不易的,即使是这种状态相较于城市或者其他外界差距过大,但只要在这片土地上适用,那就是最好的。
![]()
天旱,辣椒芝麻地里害虫泛滥,我姑姑隔四五天就需打次农药
他们在生活上横向对比的理解,即通过现在比较以前,是要大过纵向对比,即通过农村比较城市的。老一辈人由于历史缘故,他们不喜欢变动不善于变动,即使这种变动可能是好的,但万一要是坏的呢?他们不敢尝试,因为农业生产的天然脆弱性,让他们没有那么大的容错能力。他们的愿望过于朴素:吃饱穿暖之余,孩子有学上,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自己即使是在这种一天天的过去中逐渐老去,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盼头。而这种盼头,是需要一种稳定的环境来支撑的。
同志,我是说稳定,稳定不代表停滞。稳定不是目的,但稳定一定是基础。同志,你还记得我上期视频里讲的那位卖西瓜的大姨的“韧性”吗?稳定指的是客观上,韧性说的是主观,她的主观上的韧性就是为了创造客观上的稳定。就拿西瓜举例,她一定是看到了往年西瓜种植收益都还算可以,自己才一个人下那么大力气卖命干活的。要是说今年西瓜价格提高了,那对于她来说自然是喜人的,可要是下降了,那对于她来说可能就是致命的。价格的提高和下降是相对的,也都是有风险不可控的。假如她有的选的话,相较于价格下降的风险,她宁愿选择不提高。
![]()
图为在地里浇地抗旱的父亲(穿长袖是因玉米叶片太扎人)
对于许多老辈农民来说,在稳定中才能看到希望。即使高风险可能会带来高收益,但他们不会想着赌,也不敢赌。农业生产是脆弱的,单论河南,翻看史书,你看看有多少年都是“绝收,大饥,人相食”的记载,作物跟着天旱地涝而摇摆浮动,人也跟着揪心发愁。不稳定的农业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渴求一种稳定的环境,他们在这种不稳定下锻打的韧性,就是为了给后代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希望是为了实现稳定,而稳定,是为了生长出更大的希望。
第二是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农村农民需要扶持,需要国家加大公共开支投入,需要乡村文化建设投入,需要乡村环保功能建设的投入,这是肯定的。我以往有关实践的文章中,提及到的有关国家对农民的扶持中,包括但不限于粮食生产补贴()、新农合交纳(》)、农机购置补贴()等,这些补贴都以直接的形式融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
![]()
图为种植辣椒的移栽机,国家对农机购置有大额补贴
除此之外,还有粮食最低收购价、农业保险保费、收费项目优惠减免等间接补贴。再加上农业技术等的奖补与普及等,这些政策扶持的加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如水利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道路升级等)是最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惠利方式。当然,这一项在宏观上,不多由我们做努力,我们不多赘述。我们着重谈谈第三点。
第三,是需要我们这些后代们的努力。同志,你还记得我在以往文章中提及的吗?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从小就被教育要考出农村远离农村。对于我祖母辈父辈来说,只要我这一代能有一个“坐办公室”的工作,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就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父母对我这样的希冀也能让我们看出一个问题——他们面对自身条件及所处环境的未来前景的看法是怎样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希望子女通过学习考出去,不再当农民。这不是我家庭的个例,这是亿万农村家庭的共同选择。
![]()
图为数月前在田里赤脚犁地的我的姑父
身在农村和了解农村的人,都知道一种趋势:即现今的老一辈农民,很可能是最后一代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在他们老去之后,他们的后代不会承接他们的种植任务而选择面朝黄土了。但土地肯定不至于弃耕不作,散户耕地连片集中,再被种植大户统一承包的趋势也是一定的。分田单干的政策也终将会完成它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任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最终成为过去式,成为历史教科书的几笔数行。
那,我们面对这一趋势,又该做些什么呢?对于我来说,当然是听从父母的教诲,安生完成学业,寻份“坐办公室”的工作不再种地。但仅仅做到这些就够了吗?我想不是的,通过努力提高生活水平这当然没有问题,问题是我可以离开耕地,但身为农民的父母不能,那我就必然要常回来回馈他们了,回馈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
豫剧团来村里演出,这是老一辈农民们难得的休闲时光
往小了说,关注农民理解农民珍惜粮食是一种回馈,往大了说,带着在城市积累的资金技术、市场观念等回到农村,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经营农业造福乡邻,这也是一种回馈。例如我在中提及的,承包上百亩地种植烟叶的“主家”,就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他就是这种“大的回馈”的代表人物。还是那句话,能力大了就多从宏观上多为他们着想些,能力小了就从微观上多出些力。帮到一点是一点,这总是好的。事在人为嘛。
同志,言尽于此,对于本篇文章中所提及的某些方面中的可举例子,有时间我可与你唠一整夜,在此我不再赘述。很感激你能关心农村关注农业,道路艰辛而漫长,许多命题都是属于宏大叙事的范畴,我们能量尚小,管不了宏大,但可以讲好自己的叙事,还是那句话,你我先相信未来,然后再事在人为吧。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