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问题提出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2035年要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就需要大批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带领科研“国家队”和科技骨干不断攻克科学难关,攀登科技高峰乃至顶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科学家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第一位。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战略科学家并进行了具体论述,这说明战略科学家受到高度关注。同时,近年来对战略科学家的研究呈现出热点态势,对其内涵、特征、素质、成长规律、选拔培养使用等内容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目前还存在观点不够一致、部分内容深度不够等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
本文集中从战略科学家的本质、成长路径与因素、子类、发挥战略作用的具体表现和途径几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选拔、培养、使用、平台4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战略科学家队伍建设的对策。对战略科学家开展深入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理论价值来看,研究可以完善战略科学家的相关理论,丰富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理论内容,深入揭示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推动人才学理论的发展,还可以揭示科技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相关机制。从实践价值来看,在战略科学家的识别和选拔上,研究能够提供更为完备的标准与类别特征;在培养上,政府及机构能够基于战略科学家的成长规律和作用发挥的方式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在使用上,政府及机构能够根据战略科学家发挥战略作用的方式和途径搭建更多元、更有效的渠道。
02 文献综述
战略科学家的相关研究大致起源于21世纪之初,高潮在近两年。下面对几个主要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
2.1 战略科学家的界定
关于战略科学家的界定,现有研究存在两个共识:一是认为战略科学家是战略家和科学家的有机结合体;二是大多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对战略科学家的阐述为重要依据。但研究中也有更加具体的观点阐述,如吕科伟等把战略科学家分为4个要素,即战略站位、战略前瞻、战略布局、战略实施,大体是一个对科学战略连续体的分解。余仲华从5个维度界定战略科学家,包括思想品质、重大贡献、核心引领、战略指挥、一线实践。有学者认为,战略科学家一是优秀的科学家,二是宽口径的科学家,三是战略家,四是对科学管理有所把握、可发挥政策咨询作用。
学者主要从外延角度,对战略科学家的概念范畴、相关特征等展开讨论。李婧铢认为,国家最高科学奖获得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战略科学家群体,把二者画了等号。李国杰院士认为,目前大家谈论的战略科学家是一个外延扩大了的概念,包括顶尖科学家、重大项目工程师、科研方向决策者的群体,具体包括狭义的战略科学家和某专业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大科学家,主持重大科技工程的技术总师、工程总指挥,甚至包括科技型龙头企业的CEO和科技决策的官员。瞿群臻等研究战略科学家时,选择250位工程院院士为对象。上述这些研究的外延都比较大。而袁和平认为,约95%的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是战术级别的而非战略级别,意即战略科学家是极少数。
已有研究中鲜有聚焦战略科学家的细分子类展开的研究。王昉等在对战略科学家进行实证研究时,把71位研究对象分为3个子类,即杰出型、科学素养突出型、战略眼光突出型;对720名后备力量对象也分为3类,即院士组、院士候选人组、其他领军人才组,大体可以看作3个层次。李国杰认为,战略科学家是由不同层次科学家组成的梯队,顶尖的战略科学家凤毛麟角,对多数科技人才主要是培养科技战略意识。
2.2 战略科学家的作用
关于战略科学家的作用,王广兴等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咨询,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对社会需要和科技走向有很强的预见性,其成果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张赟在分析为什么需要战略科学家时谈道,高质量发展需要战略科学家主导科技创新活动;我国基础科学弱,需要一批顶尖科学家开拓最前沿并做出原创性成果;当前科技进入空前活跃期,需要战略科学家参与顶层设计提前布局;许多科技问题特别是管理问题的解决需要科学家参与。从余仲华关于战略科学家的定义中也能够看出战略科学家所起的作用,如把握科学前沿指引方向、培养聚集科学家形成梯队和群落、组织大兵团式科技攻关等。
2.3 战略科学家的成长规律
关于战略科学家的成长,包含成长的内部因素(基本素质)和外部环境,以及成长的规律性等问题。相对来说,现有研究对基本素质关注较多,较少关注外部环境和成长规律。吕科伟对4个因素进行分析:时代背景、国家战略和布局、个人特征(理想志向、教育履历、意志品质),以及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工作岗位、担任职务等)。黄文龙对杰出科技人才成长提出5E(家庭、教育、道德、科研、时代)因素模型。王昉等在量化分析时提出4个一级指标:政治素质、实践能力、战略眼光、科学素养。冯粲通过对中外100名战略科学家的履历进行分析,设定了5个特征指标,即社会背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科技贡献、科学精神,并把每项特征指标具体化。瞿群臻对院士进行生存分析,得出两个成长阶段及其持续时间:一是教授阶段(从毕业到晋升教授),观察时间为10年;二是院士阶段(从晋升教授到增选为院士),观察时间为20年。综合来看,战略科学家成长的内部因素包括理想精神、科学研究、战略眼光、管理能力等,外部因素包括时代背景、战略布局、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等。
2.4 战略科学家的选拔与培养
研究者从选拔、培养、搭建平台等方面提出建设对策。王运红建议成立面向最高决策层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张赟注重加强科学教育,让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重大科技任务,为其提供机会平台。李国杰结合信息领域实际,主张提高战略科学家梯队的科学素养和战略意识,通过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发挥高端科学家工程师的作用。还有学者建议要为科学家创造必要的学术研究基地平台,在国际上提高其学术地位;放手让其承担重大科技任务,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充分发挥其在科技决策中的作用,提升其战略眼光;开拓选才视野,吸引凝聚战略科学家。
综合来看,对战略科学家的研究在以上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还有许多问题研究得不够深入。第一,对战略科学家的外延还存在宽严尺度的差异,对其层次和子类研究不够。第二,对战略科学家在科学战略决策实施中的具体作用研究不细。第三,对不同时代背景下战略科学家的时代性分析不够,多以研究以往的战略科学家为主。第四,虽然分析了战略科学家成长的因素条件,但对其成长路径和规律进行的整体性归纳不足。本文将在这些方面有所深化,力求有所突破。
03 研究设计
3.1 主要概念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对战略科学家有清晰的界定,“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基于该定义,本文将战略科学家定义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科学素养,在专业领域取得原创性和突破性成就,能够把握科学趋势并做出前瞻性布局规划、组织大兵团作战攻关、在科技与社会发展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杰出科学家。本定义的前一句是解释科学家,后一句是解释战略家,即科学家+战略家。战略科学家的核心胜任力可归纳为社会责任感、科学素养及实践、攻关组织领导能力、科学前瞻判断力及决策参与4个方面。这与王昉等提出的4个一级指标即政治素质、实践能力、战略眼光、科学素养比较接近。
战略科学家与杰出科学家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科技创新水平都是杰出的、极高的。不同之处在于,杰出科学家可能是个体性科研,不一定承担组织领导任务,也不一定发挥战略决策咨询作用,而战略科学家则一定会领导团队攻关,并参与科技决策。科技领导者也不等同于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导者可以是了解或熟悉科技工作的行政领导,但本人不一定是科学家或杰出科学家。
3.2 研究对象
根据战略科学家的特征,适当兼顾时代性、领域性,本文选择新中国成立75年来11位战略科学家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姓名及贡献领域如下:钱学森,导弹和航天科技;钱三强,原子弹研制;朱光亚,两弹研制;孙家栋,探月工程;华罗庚,数学与运筹和优选法;王选,计算机与汉字激光照排;吴孟超,肝脏外科;蒋新松,机器人;袁隆平,杂交水稻;李振声,小麦育种;南仁东,大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
3.3 框架指标
基于研究的问题,笔者将研究指标分为两大方面:
一是战略科学家成长的条件和路径,包括:(1)时代背景:年代与大事件、国家战略;(2)地域环境:出生地、受教育地、工作地;(3)家庭背景: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4)教育背景:家庭教育、受教育程度、学校、导师、学业成绩、方向选择;(5)工作情况:工作单位、工作岗位与职务、研究方向、研究问题、攻关方法、取得成果或所得荣誉、影响力;(6)外部支持:决策者、团队、其他支持。
二是战略科学家的战略作用,包括:(1)领导类作用:如担任行政职务、领导与组织、人才培养等;(2)参与战略决策:如战略判断、战略规划、战略布局、战略影响等。
3.4 研究方法
首先运用传记法,选择的传记考虑要有较高的权威性,如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有《钱学森传》《钱三强传》《朱光亚传》《孙家栋传》。华罗庚传记选择王元撰写的《华罗庚》,袁隆平传记选择郭九麟撰写的《袁隆平传》,南仁东传记选择王宏甲撰写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蒋新松传记选择徐光荣撰写的《科技帅才蒋新松》,其他科学家传记选择王建蒙主编的《勇攀巅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故事》。这些传记比较客观、具体、翔实。
其次运用统计法,虽然本文选择的案例不多,但适当的统计分析也能够说明一定的概率。本文对科学家的履历进行一定的描述统计,以说明分布趋势。
再次运用事迹分析法,所谓事迹分析是对科学家的学习生活、科学工作等方面的典型具体事例、业绩进行剖析,以说明一定的成长规律性和素质特点。这类似于胜任力研究中的行为事件访谈,根据具体事例分析胜任力特征。这种分析是质性研究,利于揭示因果联系。
最后运用案例分析法,选择11人作为群体案例围绕相关指标进行分析。
04 主要结论
笔者基于素材的阅读整理,从基本特征、成长路径和规律、子类及其差异性、科技战略作用的发挥4个方面做出分析,得出相应观点和结论。
将11位战略科学家的核心信息通过列表呈现(表1)。
![]()
![]()
4.1 成长路径和规律
针对卓越科学家或科学精英,已有许多著名的研究和成果,如朱克曼的《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对美国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采访,提出了优势积累的成长规律。陈其荣等在《科学精英是如何造就的——从STS的观点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视角研究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创新机制、创造年龄、跨学科研究及一流大学的培养等问题。段志光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成功之路》中主要研究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产出、科学合作和成因。诸多研究结果,大多验证和丰富了科学界优势积累成长规律的结论。
成长因素的分析是细致复杂的,我们聚焦成长路径来做简化分析,路径分析能基于因素分析而更为抽象概括。所谓成长路径就是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共同的路线、阶段及特征。通过研究发现,战略科学家成长路径为:良好条件—成为学霸—聚点关键问题—持续攻坚—系统性成就—国际性影响。将这个路径再简化,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形成杰出的科学素质;二是开展卓越的科技创造;三是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和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
4.1.1 形成杰出的科学素质
从出生地看,11位战略科学家中,东部地区(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7人,中部地区(湖北、江西)2人,东北地区(吉林、辽宁)2人,西部地区没有,由此可以看出发达地区的有利作用。从家庭背景看,父亲为知识分子的有7人,因此可见文化资本的作用。从所上大学看,除了华罗庚没有上过正规大学,其余均大学毕业,其中2人毕业于农学院,8人为其他名牌大学,可见优质教育是重要影响因素。从留学经历和国际访学情况看,有5人留学,有9人有国际交流等经历,可见留学与访学的作用。从能力素质看,这些科学家都是各个领域的优秀学子,如国民政府曾选派吴大猷、华罗庚、曾昭抡赴美学习,这3位科学家再各选派2名助手,包括朱光亚、李政道、孙本旺、徐贤修、唐敖庆、王瑞酰,可见上述被选派的科学家非常优秀与拔尖。又如,华罗庚在去清华大学前在《科学》杂志上发表2篇论文,1934年发表8篇,1935年发表7篇,1936年发表6篇,其学术成果高产。华罗庚还善于解决难题,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署长俞大维有个密电码问题,请教许多外国专家都无答复,交给华罗庚后,华罗庚竟只隔一晚就把答案交给了俞大维,令人深感佩服。
4.1.2 开展卓越的科技创造
从工作单位看,11位战略科学家都在国家层面的知名机构工作,因此能够站在科研前沿开展研究攻关。他们基本都在科研或教学单位任职,其中有7人曾在中科院工作(钱学森、钱三强、朱光亚、华罗庚、蒋新松、李振声、南仁东),有2人曾在北京大学任教(朱光亚、王选),有1人曾在清华大学任教(华罗庚),2人曾在原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钱学森、孙家栋),1人曾在原第二军医大学工作,袁隆平曾在安江农校任教。从11位战略科学家所攻克的难题看,都是国家战略需要、科技前沿问题,均是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的课题,如“两弹一星”、激光照排、杂交水稻、500米直径射电天文望远镜、水下机器人、肝外科手术等。从工作特点看,他们都是在某一领域持续攻关,不断实现技术的进步。例如,原子弹的爆炸实验,从空爆到地爆,从静止到与导弹结合等,持续改进和实验。又如,杂交水稻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一系法”,超级稻育种也是不断提高产量。小麦育种中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从小偃4号到81号,就是不断根据新问题、新要求而研发出的新品种,如高效利用土壤磷营养的小偃54、高效利用光能且有抗倒伏能力并高产量的小偃81。肝脏攻关解决了肝脏解剖、手术、止血、术后并发症治疗等一系列难题,尤其是实现了中肝叶切除技术的突破。
4.1.3 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和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
以华罗庚为例,他的专著《堆垒素数论》于1947年以俄文在苏联科学院“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第22号专著出版,中国数学界对此给予了崇高评价,俄国数学家维诺格拉朵夫称其为优秀的专著。该书1953年以中文出版,先后被译成德文、匈牙利文、英文、日文。外国学者在1945年时评价,华罗庚已明显是那时的数论学家领袖之一。认识华罗庚的美国数学家都对他清楚而直接的数学方法、深厚的知识及天才特质有着深刻的印象,其研究成果至今仍被不断引用。1950年,华罗庚回国时,报道称其为“闻名全世界的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此外,吴孟超开创了肝胆外科领域无数个第一;袁隆平在20世纪90年代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到许多国家传授过技术,影响了全世界;王选研制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让出版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两次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两弹一星”、探月工程等的世界影响自不必说,世人皆知;500米直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2 子类及其差异性
11位战略科学家可以细分为一定的类型,不同类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按照范围,可分为领域内战略科学家和跨领域战略科学家。前者侧重在某个领域,后者则跨多个领域。11位战略科学家中,领域内战略科学家7人,包括华罗庚、王选、吴孟超、袁隆平、李振声、蒋新松、南仁东;跨领域战略科学家4人,包括钱学森、钱三强、朱光亚、孙家栋。其中,钱学森涉及工程控制、系统工程、导弹、科学技术体系等,是涉及领域最多的战略科学家。钱三强除两弹外,还涉及科学技术管理、科学学、文化等方面。朱光亚涉及原子能、核物理。孙家栋涉及导弹、通信卫星、北斗导航系统、探月工程等。科学通常是分领域(学科)的,因此战略科学家一般以领域内子类为主。但科学的联系与交叉越来越普遍,根据陈其荣等对1901—2011年365项诺贝尔奖项的统计,其中交叉成果项数198项,占比54.2%,且具有随着时代发展占比上升的趋势。如此看来,跨领域是战略科学家和顶尖科学家的重要特征之一。当然,能够在多领域作出贡献,也与其自身素质全面、岗位与任务转换及其研究的多样性有关。
按照成就方向,可分为科学类战略科学家和工程技术类战略科学家。科学类战略科学家侧重科学研究,以发现规律原理为主;技术工程类战略科学家侧重技术和工程,以解决技术实际问题、工程创造为主。11位战略科学家中,科学类的少些,以华罗庚为典型,其他10人都以工程和技术为主。当然,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许多技术工程类战略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上也是有贡献的,如钱学森、钱三强、吴孟超等。一般来说,要把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离不开工程技术的。工程技术能够做出物质上的创造、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实际效益、造福人民大众。因此,工程技术类战略科学家多一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经济追赶时期,更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和人民需要。但当技术发展更加依赖基础研究时,则需要更多的科学类战略科学家。总之,各子类的占比随着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
4.3 科技战略作用的发挥
归纳起来,战略科学家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战略作用的内容、方式、途径,主要有以下7种。
第一,参与战略规划制定。例如,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有各领域600多位专家参与。钱学森是规划综合组组长,综合组对大家提出的规划项目进行评价、选择、推荐,提供给中央决策。该规划列出了12个发展重点、57项重大研究任务和6个急需项目。朱光亚、华罗庚等都参与了规划制定工作。
第二,提前布局科技发展战略。例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就是1986年3月20多位战略科学家对未来战略性国防高技术发展的判断,4月召开了制订高技术发展计划的研讨会,120多位专家参加。钱学森、朱光亚等发挥了组织领导作用。蒋新松参与了该计划的制订,并担任自动化领域的组长。朱光亚还指导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第三,参加科技战略的研讨咨询。例如,我国在核弹研制过程中成立了中央专门委员会,与领导人一起讨论决策一些重大技术问题和总体设计问题。据记载,中央专委从1962年成立到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开过9次会议,讨论解决了100多个重大问题,这其中都有战略科学家的作用。
第四,设计与统率重大工程。11位战略科学家都发挥了这个作用。例如,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火箭、探月工程、天眼、计算机、机器人等的研制,以及杂交水稻的育种、高产小麦的育种、肝脏模型及手术等,都是由统率性人物、战略科学家提出和推动的,并且持续推进、升级。工程统领作用是最基础、最主要的作用。又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委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核武器研制是涉及众多学科的大科学工程,朱光亚以其深厚的科学功底、卓越的科研组织领导才能,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使整个组织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各项工作协同有效地运转起来。项目规划也是战略作用的具体表现,如朱光亚执笔了《1963年、1964年原子武器工业建设、生产计划大纲》,提交中央专委讨论,对研制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如,中国天眼建设有6大系统,全国有200多家企业、院校、研究所的5000多人参与了这个大科学工程建设,南仁东进行统筹并深入开展了高精度索网结构建设工程、主动反射面等许多科技攻关。蒋新松提出的机器人研发基地工程被纳入国家“七五”重点项目,他被任命为沈阳机器人示范工程总经理,该工程于1990年在沈阳竣工。
第五,人才选拔与梯队培养。无论是研发团队的组建和培养支持,还是高等院校中开展的人才培养工作,11位战略科学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钱学森选择年轻人孙家栋担任原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总体设计部负责人。他说:“作为一个科学家,应该把培养人才的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研究工作还重要。”中科院力学所从高校招了一批大学生,他亲自授课,讲授流体力学、工程控制论等。
第六,组建和统领研究机构,担任重要领导。11位战略科学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1956年原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他组建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发动机等11个研究室。为了开展核试验技术攻关,1962年朱光亚建议尽快建立核试验技术研究所,并对建所方案进行设计。1963年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成立,程开甲任所长。1958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行所系结合的道路,钱学森是11名筹备委员之一,并担任力学系主任达20年。他特别提出科大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研究工程师,是有科研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华罗庚在组建中科院数学所的过程中,广泛网罗人才,出版专刊及丛书,面向全国吸引人才。华罗庚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应用数学系主任,并开创了一条龙教学法。
第七,通过学会、协会等平台,发挥对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影响。钱学森、朱光亚曾担任中国科协主席。华罗庚担任中国数学会会长,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钱三强从1988年开始策划和推动“科学与文化论坛”,至1989年共举行5次,涉及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袁隆平先后举办400多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国家上万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开展了技术培训。蒋新松注重从经济角度研究科技发展,他专门到大中型企业调查,提出大中型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对策,他还参与地方发展战略咨询,提出建议、作报告,撰写论文《21世纪企业的主要模式:敏捷制造企业》《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内外形势及对策研究》等。
以上7个方面作用,大体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一是对科技战略的布局与规划设计,体现为预见者、规划者的作用;二是领导机构和团队围绕一定方向和任务开展攻关,体现为领导者、技术引领者、施工者的作用;三是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指导和辐射,体现为转型者的辐射作用。有的战略科学家发挥了多种类型的作用,有的发挥了相对集中的作用。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都需要发挥战略科学家的作用。
05 研究启示
根据本文研究成果,结合当前我国战略科学家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5.1 选拔方面
一是要按照战略科学家的素质进行选拔。选拔要有一定的标准。对战略科学家素质或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可以转化为一定的选拔参考标准。研究表明,战略科学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宽阔的学术视界、深厚的科学素养、突出的科技攻关能力、卓越的组织管理能力,我们要按此标准去发现和选拔。同时,还要辨别其子类和优势,以便用其所长。
二是在科技实践中去选拔战略科学家。实践出人才,实践也检验人才,战略科学家在领导团队科技攻关的过程中能展现出超前的科学判断见解、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攻克难关的科技引领力,因此要在承担重大项目的科技领军人物中去选拔。
三是兼顾科技素养和战略素养两方面的平衡,重视战略素养的考察。战略科学家是帅才,要引领一个领域发展,带领大兵团作战,需要有突出的战略素养,不能只看其科学素养和科技成果。
四是强化战略科学家的推荐。战略科学家是一流人才、顶尖人才,也只能由一流人才去发现和选拔。例如,钱学森先后推荐过孙家栋、程开甲、郭永怀、邓稼先等,当时他们是年轻人,后来都成为战略科学家,这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可以由各个领域的战略科学家经常向最高科技管理部门和国家领导人推荐一流人才,而后再进行其他考察或实践考核。
五是开拓选才的视野。在国际范围内吸引和选拔外籍杰出科学家,吸引和凝聚战略科学家。
5.2 培养方面
一是在攻克难关的科技实践中培养。科技工程中必定会出现许多难题,在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过程中能够提升科学家攻关与组织攻关的能力。
二是在组织考察调查中培养。组织科学家到经济、社会等前沿领域去考察,到国际先进的研究机构和高校去考察,有助于拓宽科学家的视野,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扩大其影响。例如,钱学森刚回国时,领导就安排他去了哈工大等进行考察。华罗庚多次到苏联、美国、欧洲访问,既促进了与国际一流学者之间的交流,也扩大了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三是由战略科学家引领培养更多杰出科学家。杰出科学家在战略科学家身边学习、工作,在战略科学家的引领下工作,能切身感受到科学家精神,收获许多经验。例如,钱学森经常用研讨班的方式来培养人才,是值得借鉴的好经验,也符合零距离“观察学习”的原理。
四是组织以科学规律、科学决策、科学管理为内容的专项培训。学者认为,凡战略科学家一般都是科学学家。钱三强作为战略科学家,牵头科学学和科技管理学会。他说,过去做的工作和科学学是吻合的。科学学理论是战略科学家的理论基础,它能为战略科学家提供理论指导。加强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的培训,有助于战略科学家更快更好地成长和发挥作用。
五是注重哲学、系统、战略等内容的培养。钱学森说:“所谓科技帅才,就不只是一个方面的专家,他要全面指挥,就必须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能够敏锐地看到未来的发展。”他提出五点建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了解整个科学技术,学习世界的知识,学习军事科学知识和组织管理,学点文学艺术。
5.3 使用方面
一是大胆起用年轻科学家担纲重大任务。年轻科学家是战略科学家的主要来源,且在最佳创造年龄,要充分发挥其领军作用。
二是避免战略科学家承担过多行政事务。例如,钱学森任原国防科工委第五研究院院长时,有大量的行政事务,影响了其专业优势的发挥,1960年中央改任他为副院长,专门负责业务和技术工作,发挥其技术决策人作用。
三是根据战略任务的需要,按照战略科学家的子类和优势,合理安排使用,使其子类优势与任务需要相匹配。
5.4 平台方面
一是建立各类科学规划、科学决策的专家库,建立相应的科学规划委员会、决策咨询委员会。目前,我国没有类似欧美国家面向最高决策层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建议我国也成立相应机构。一些地方已有所探索,如北京市成立了科技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
二是在制定科学和社会规划过程中,充分听取科学家的意见建议,形成科学民主决策的完善机制。过去曾召开多次科学规划会议,听取科学家们的意见,这是成功的经验。
三是建立科学家主动提出建议并直达领导的报送传递机制。可以设立特定邮箱,使科学家通过邮件的方式向领导提出建议,这样可以吸纳更多的意见。
四是搭建国家领导人和杰出科学家交流座谈的机制,这种交流不一定是在制定规划时才组织,也可以在平时定期组织,给科学家们提供更多向高层领导建言交流的机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决策,对于国家科技规划和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是不可或缺的,而决策咨询也是战略科学家产生的重要条件。某种意义上,这是政治上的战略家和科学上的战略家的互动对话和相互启迪。
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人才》2024年第6期。钟祖荣,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